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27)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2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1 13:49:5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真空罩中的闹钟”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所以本节开始即各种各样的声音创设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推理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开始上课。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走入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首先请大家来聆听一段声音。(播放视频)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活动2【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1.声现象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身边的物体,让他们发出声音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动手做一下,比比看,哪一组同学发声的方法多,哪一组同学发声方法更有创意。
在动手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并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2.共同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
3.敲击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的特点?如何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同学们发现的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叫做转换法,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
4.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5.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6.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他有什么实际意义?
了解声音的记录方法,唱片机的发明,使学生了解:科学改变生活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索科学规律。
活动3【活动】探究声音的传播
(一)提出问题:
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别人说话,听到上课铃声,说明平时我们没有留意的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而我们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同样是面对面却需要借助无线电交流,这又是为什么?
(二)做出猜想:是不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三)实验验证
(1)播放真空铃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提问:实验我们是否真的制造了真空呢?那么我们能否可以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真空能不能传声呢?
板书: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2). 刚才我们说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别人说话,听到上课铃声,说明空气也就是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3)展示图片,我们在小学曾经学过一首诗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小儿垂钓》,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4)昨天的家庭作业之一是让大家自己动手做一个土电话,课间大家已经尝试过了,请其中一位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感受。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四)得出结论
结合前面结论,归纳总结并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种物质叫做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气体固体液体能够传声的例子
活动4【讲授】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鼓励他们通过提前预习或上网查询找到答案。
活动5【作业】作业
必做题:”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
选做题:基础训练课后巩固部分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活动7【活动】课后反思
本节课由于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能够找到的器材都找来了,能够动手的实验都做了,能够说的话都说了。但也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上的学生表现比较盲目,没有自己的思想,实验没有条理,浪费了一些时间。因此,教师在以后的课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降低必要的难度,并给予相关的提示,使学生能够得出清晰的结论并能灵活的运用结论。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