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习题(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习题(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7: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4·深圳高三月考)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  )
A.企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2024·东莞高三联考)下图所示为1978—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A.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C.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D.国民经济布局得到进一步改善
3.(2024·汕头统考模拟)1994年,我国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2003年逐渐停办城市蓝印户口(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这说明,我国(  )
A.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
B.逐步实现开放型的全球经济
C.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4.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图中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  )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D.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5.(2024·揭阳高三统考期末)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要“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C.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1986年,国务院规定在国家规定工资总额和政策的范围内,把企业内部职工的工资、奖金分配权交给企业,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形式和办法,并降低奖金税率;劳动者可以合理流动,职工逐渐成为市场人和社会人。该规定(  )
A.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B.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
C.迎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D.确立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地位
7.1990年,农业部(2018年撤销,组建农业农村部等)提供的数据表明,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的246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为5.6%,相当于后者的两倍多。这说明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B.国营企业必须深化改革
C.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
8.1990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不久,北京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当代思想》发文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类似观点的文章在当时多有发表。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受到质疑
B.拨乱反正工作提上日程
C.思想观念亟须进一步的解放
D.现代企业制度引发争论
9.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进入21世纪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出(  )
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
B.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
D.我国总体上仍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0.观察下图,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1.中英政府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12.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7年在评价香港回归20周年时说:“二十年前,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共同的财富”是指(  )
A.“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B.香港回归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发展
C.香港回归祖国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D.邓小平对香港回归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非选择题
13.(2024·佛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村改革
材料一 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因而并不可怕。”会后,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带领群众研究措施,坚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引导出农村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放宽农村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于是,多数农民选择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材料一、二是对农村改革的两种历史叙述,指出其异同点。
(2)以“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为主题进行成果展览,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14.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物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文物二为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物资逐渐丰富起来,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达到宣传效果。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4·深圳高三月考)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  )
A.企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选C。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企业体制改革,排除A项;题干中的现象是国内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关联不大,排除B项;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D项。
2.(2024·东莞高三联考)下图所示为1978—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A.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C.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D.国民经济布局得到进一步改善
解析:选C。1978—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上升。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C项正确。
3.(2024·汕头统考模拟)1994年,我国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2003年逐渐停办城市蓝印户口(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这说明,我国(  )
A.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
B.逐步实现开放型的全球经济
C.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选C。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户籍制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弊端日益凸显,抑制城市的发展进程,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等等,因此其废除是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C项正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市场经济的推动,而非开放型的全球经济,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图中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  )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D.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解析:选D。据邮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确立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坚持公有制;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未变化。这些变革都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故选D项。
5.(2024·揭阳高三统考期末)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要“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C.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C项正确。
6.1986年,国务院规定在国家规定工资总额和政策的范围内,把企业内部职工的工资、奖金分配权交给企业,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形式和办法,并降低奖金税率;劳动者可以合理流动,职工逐渐成为市场人和社会人。该规定(  )
A.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B.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
C.迎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D.确立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地位
解析:选C。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改革,主要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材料中的规定迎合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故选C项。市场需求变化是引起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1986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尚未提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有企业的地位,排除D项。
7.1990年,农业部(2018年撤销,组建农业农村部等)提供的数据表明,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的246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为5.6%,相当于后者的两倍多。这说明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B.国营企业必须深化改革
C.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乡村集体企业的收入超过了国营企业的收入,说明国企的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故选B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开始发生变化,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排除C项;1990年,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已经在进行,排除D项。
8.1990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不久,北京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当代思想》发文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类似观点的文章在当时多有发表。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受到质疑
B.拨乱反正工作提上日程
C.思想观念亟须进一步的解放
D.现代企业制度引发争论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1990年,社会出现反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现象,表明不认同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说明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故选C项。材料未说明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工作,排除B项;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9.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进入21世纪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出(  )
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
B.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
D.我国总体上仍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反映了我国商品从短缺走向供应充裕,中国工业生产从低效走向优质,而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正确。
10.观察下图,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答案:C
11.中英政府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答案:D
12.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7年在评价香港回归20周年时说:“二十年前,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共同的财富”是指(  )
A.“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B.香港回归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发展
C.香港回归祖国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D.邓小平对香港回归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题干材料“和平的方式”“人类共同的财富”,突出的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世界意义,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4·佛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村改革
材料一 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因而并不可怕。”会后,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带领群众研究措施,坚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引导出农村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放宽农村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于是,多数农民选择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材料一、二是对农村改革的两种历史叙述,指出其异同点。
(2)以“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为主题进行成果展览,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解析:第(1)问“同”从农村改革的原则、意义角度回答,“异”从政府地位、政府与农民关系、农民地位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展览意图、形式、内容、原则等方面回答。
答案:(1)同: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在农村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农村改革的积极意义。
异:材料一侧重政府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强调政府的主导;材料二侧重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凸显农民在改革中的首创精神。
(2)作答应主要包括展览意图、形式、内容、原则等角度中的至少三个:
意图角度,如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等等。
形式角度,如网页式、展厅式、板报式、主题活动式(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参观体验)等。
栏目或内容角度,如政府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准扶贫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基层民主实践(村民自治等),改革先锋人物,相关文艺作品,等等。
原则角度,如尊重事实,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等等。
14.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物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文物二为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物资逐渐丰富起来,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达到宣传效果。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解说词类题目解答,主要紧扣题意,从阐释角度作答。首先据材料文物所对应的时代及反映的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对文物反映的粮食生产与销售体现的时代特征进行叙述。
答案:文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国富民强;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为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然而,此时中国的工业基础特别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针对工业落后的现状,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并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基本任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迈入社会主义社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规定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文物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物资短缺,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
为解决粮食问题,国家出台了粮票制度,将粮食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统购统销,人们凭票购买粮食,支援了国家工业化建设;但长期实施粮票制度,抑制了消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