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江苏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江苏专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8: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南京高三模拟]美国政府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这( )
A. 彰显官员选拔公正和社会公平 B. 杜绝了官员权力滥用和腐败
C.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续和稳定 D. 提高了文官系统的办事效率
2. [2023河北高三模拟]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改变了以往文官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的状况。这种变化( )
A. 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 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影响 D. 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
3. [2023山东济南高三一模]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应该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 )
A. 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 B. 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C. 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 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
4. [2023江苏淮安高三模拟]下面为民国初年江苏地区具有双重身份的功名之士情况统计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内( )
旧功名 新学历 占原功名人比例
进士 留学 54.6%
新学堂 3.0%
举人 留学 31.0%
新学堂 12.1%
生员 留学 66.7%
新学堂 25.0%
A. 新式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B. 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5. [2023河北高三模拟]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而且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选官完全公平公正 B. 严密了考试程序
C. 丰富了考试的内容 D. 杜绝了科场舞弊
6. [2023江苏泰州高三统考]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
A. 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 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
C. 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 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
7. [2023山东德州高三三模]如表所示为汉武帝时期部分官员的任职及学术方向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姓名 官职 学术方向
公孙弘 丞相 学《春秋》杂说
主父偃 丞相 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张欧 御史大夫 治刑名
韩安国 御史大夫 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
汲黯 主爵都尉 学黄老言……然好游侠
郑当时 大农令 以任侠自喜……好黄老言
A. 百家争鸣局面延续 B. 选官方式走向多元
C. 儒生成为官僚主体 D. 用人标准灵活务实
8.汉朝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监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朝官仅七品的察院院长,可察尚书省;宋朝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机构(  )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成为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9.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9世纪中叶,英国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根本
C.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0.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说明文官体系(  )
A.在政党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 
B.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具有决定作用
C.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
D.已经控制了执政党
11.1912年7月颁布的《铨叙局官制》规定铨叙局职务范围为“荐任官以上任免事项,荐任官以上履历事项,文官高等考试事项,恩给及抚恤事项,荣典授予事项,外国勋章受领及佩用事项等”。这说明铨叙局的主要职能是 (  )
A.官吏的选拔与考核
B.前朝官吏的甄别
C.制定选拔官吏的制度 
D.筛选奖励有功人员
12.1902年的科举考试共有顺天、浙江、江西等12省开考,顺天府试题为“各国选将用兵皆出学校,其要旨若何策”;浙江试题为“各国改用金币始于何时,金价日增其故何在,主之者何人”。在考试顺序上,将“各国政治艺学策”提升到头两场进行考试。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制度革新
B.科举制度不再重视传统伦理
C.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潮流
D.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
二、非选择题
13. [2023江苏南通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秦始皇时代的文官制度已极为庞大,极有效率,不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秦代文官制度终究只是工具性的。汉朝尤其在汉武帝时大力打击社会势力,国家得胜的结果是发展出察举制度。察举使各地的俊杰之士进入政府,政令也经由俊杰之士达到各地;同时,文官体系也获得了儒家意念。照理说,文官体系应该与国家互补,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材料二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而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国家基本上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化的转型,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体系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0分)
14. [2023湖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牴牾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观点:察举制和科举制各有其优缺点。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南京高三模拟]美国政府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这( )
A. 彰显官员选拔公正和社会公平 B. 杜绝了官员权力滥用和腐败
C.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续和稳定 D. 提高了文官系统的办事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官的稳定存在以及政治中立让政府事务有更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故C项正确。
2. [2023河北高三模拟]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改变了以往文官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的状况。这种变化( )
A. 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 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影响 D. 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
[解析]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故D项正确;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排除A项;文官不再属于任何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选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白宫和国会,排除C项。
3. [2023山东济南高三一模]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应该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 )
A. 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 B. 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C. 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 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
[解析]《彭德尔顿法》是美国文官改革运动的重要法案,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该规定有利于文官不受党派控制,政治上保持中立,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故C项正确;该规定是为了使文官政治上保持中立,并不会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排除A项;该法案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完善,排除B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 [2023江苏淮安高三模拟]下面为民国初年江苏地区具有双重身份的功名之士情况统计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内( )
旧功名 新学历 占原功名人比例
进士 留学 54.6%
新学堂 3.0%
举人 留学 31.0%
新学堂 12.1%
生员 留学 66.7%
新学堂 25.0%
A. 新式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B. 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进士、举人和生员中,有新学历的群体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说明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有新学历的群体并不占据优势比例,不能说明新式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和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排除A、C两项;根据表格信息不能说明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排除D项。
5. [2023河北高三模拟]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而且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选官完全公平公正 B. 严密了考试程序
C. 丰富了考试的内容 D. 杜绝了科场舞弊
[解析]宋代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这样对考试程序进一步严密,有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A项中的“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考试程序的严密而非考试内容的丰富,排除C项;D项中的“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6. [2023江苏泰州高三统考]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
A. 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 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
C. 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 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
[解析]依据材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可见政府对官员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反映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
7. [2023山东德州高三三模]如表所示为汉武帝时期部分官员的任职及学术方向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姓名 官职 学术方向
公孙弘 丞相 学《春秋》杂说
主父偃 丞相 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张欧 御史大夫 治刑名
韩安国 御史大夫 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
汲黯 主爵都尉 学黄老言……然好游侠
郑当时 大农令 以任侠自喜……好黄老言
A. 百家争鸣局面延续 B. 选官方式走向多元
C. 儒生成为官僚主体 D. 用人标准灵活务实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的部分高级官员的学术方向并不统一,方向多样,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标准灵活务实,故D项正确。
8.汉朝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监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朝官仅七品的察院院长,可察尚书省;宋朝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机构(  )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成为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监察官员的品阶都较低,但他们可以监察品阶较高的官吏,这有利于监察官员听命于皇帝,表明古代的监察机构位卑权重,以小制大,D项正确。
9.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9世纪中叶,英国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根本
C.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C项正确。
10.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说明文官体系(  )
A.在政党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 
B.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具有决定作用
C.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
D.已经控制了执政党
解析:在西方文官制度下,决定国家政策走向的是执政党的核心官僚,执行者是文官体系,这使执政党不得不依赖文官体系,B项正确。
11.1912年7月颁布的《铨叙局官制》规定铨叙局职务范围为“荐任官以上任免事项,荐任官以上履历事项,文官高等考试事项,恩给及抚恤事项,荣典授予事项,外国勋章受领及佩用事项等”。这说明铨叙局的主要职能是 (  )
A.官吏的选拔与考核
B.前朝官吏的甄别
C.制定选拔官吏的制度 
D.筛选奖励有功人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对文官的选拔、考核、奖罚是铨叙局的主要职责,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铨叙局职能的一部分,不全面,故排除。
12.1902年的科举考试共有顺天、浙江、江西等12省开考,顺天府试题为“各国选将用兵皆出学校,其要旨若何策”;浙江试题为“各国改用金币始于何时,金价日增其故何在,主之者何人”。在考试顺序上,将“各国政治艺学策”提升到头两场进行考试。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制度革新
B.科举制度不再重视传统伦理
C.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潮流
D.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1902 年的科举考试已经关注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这反映了中国科举制度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进行改革,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023江苏南通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秦始皇时代的文官制度已极为庞大,极有效率,不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秦代文官制度终究只是工具性的。汉朝尤其在汉武帝时大力打击社会势力,国家得胜的结果是发展出察举制度。察举使各地的俊杰之士进入政府,政令也经由俊杰之士达到各地;同时,文官体系也获得了儒家意念。照理说,文官体系应该与国家互补,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材料二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而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国家基本上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化的转型,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体系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0分)
(1) 特点:悠久性;工具性;目的性;经世性。
(2) 变化:从个人赡徇制或政党分肥制到现代文官制度。
原因: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理念与启蒙思想有契合之处;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转型的需要。(任答四点)
14. [2023湖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牴牾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观点:察举制和科举制各有其优缺点。
论述:汉代察举制实施过程,有独特的优点。汉代吏政颇为后人称道,许多循吏良守、名公巨卿,皆出察举一途,这并不是偶然的。汉代察举较为尊重舆论评价,注重专业原则,分科取人,且有“试职”“累功”之法强化实践培训,其法与吏治结合得较为紧密。但在施行过程中,人为主观色彩浓厚,发展到后来只注重门第。
而科举制“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选官方法,确实存在弊端,不仅讲求抒情文字的进士科,甚至明经科也是如此。但考试的标准是具体的、可掌握的、模式化的,以保证选官程序的公正与易行。科举考试,则较多地体现了面向知识群体,促进社会流动与公平竞争的精神。
总之,两种制度各有一套相关的机制与之相配合,各有成功之处,但也各有难以克服的问题。较之察举制,科举制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政治文化成就,但它并非一切方面都比察举制优越。
(其他论题如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也要适时革新;选官制度发展应该汲取古今之精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