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
2024年暑假五升六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3、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5、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3、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答题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
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
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题速刷
小乙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诗句与春节有关,摘录了其中两首: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②催干消夜酒,倾囊③分遍买春钱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⑤梅花⑥添一部⑦,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①颠:头。②剪烛:以前用蜡烛照明,为了亮一点就要时不时把蜡头剪一剪。③倾囊:翻遍口袋。④买春钱:过新年给亲属分赠喜钱,类似现在的发压岁钱。⑤鼓角:指乐器。⑥梅花:乐曲名《梅花落》。⑦一部:一曲。
1.第一首诗《元日》,我们已经学过了,元日指的是 ,第二首诗题中的“元旦”也是指同一天。
2.两首诗中不约而同提到了很多相同的过年风俗,请找出来,用诗句填一填。
习俗 诗句
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
喝酒 剪烛催干消夜酒
换桃符 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了放爆竹、喝酒、换桃符这三个习俗,孔尚任的这首《甲午元旦》还提到了其他过年的风俗,请你再写出两种: 、 。
3.过年可是件开心的事,孔尚任表达这种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用原句回答)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③王孙:此处指诗人自己。
4.填空。
诗题“山居秋暝”中哪个字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间? 。
5.下列与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不符的一项是( )
A.雨后秋山 B.明月清泉 C.浣女归舟 D.王孙赏花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季节、天气、时间和地点。
B.全诗清新自然,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以动衬静,写出了山间的幽静。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山间的幽静。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有篷的小船。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7.诗中“ ”一句体现诗人春游兴致浓,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8.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出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9.读完古诗后,有同学出示了下面的一幅图,你认为图中的内容和诗歌内容相符合吗?为什么?
10.从“欲湿”和“不寒”两个词,你感受到了春雨和春风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课文同主题)
(一)
横溪堂春晓
[宋]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11.“一把青秧趁手青”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秧苗生长之 (快 慢),表现出春天的秧苗 的特点。
12.“东风染尽三千顷”中的“染”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13.诗歌中有一句围绕青秧的长势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着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14.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阅读理解。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②郭,野径入桑麻③。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④。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⑤山中去,归时每日斜⑥。
【注释】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②带:近。③桑麻:这里指农作物。④著花:开花。⑤报道:回答道。⑥日斜:太阳将落山。
15.朗读全诗,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扣: 吠: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
16.读着画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7.关于知音的讨论,你赞成谁的意见?说说原因。
秦学:知音就是像锺子期那样不但能听懂琴声的描述,还能听懂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郝思:知音又如作者皎然,寻访“茶神”陆鸿渐不遇,虽有些失落,但看到他的生活安静、充实。也暗自高兴。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课文同主旨·热爱土地)
我与土地
刘益善
我的土地是黝黑的
就像我黝黑的皮肤
我的土地是平坦的
就像我平坦的胸脯
土地,黝黑的土地
是我的汗水浇黑的
是我的热血染黑的
是我的身子捂黑的
土地,平坦的土地
是我的镢头[注]挖平的
是我的犁杖耕平的
是我的双手抚平的
我在土地里生长
土地给我丰富的营养
我的根扎进土地
我才生长得这般茁壮
我伏在黝黑的土地
土地里跳动着我的心脏
我把种子交给土地
土地给我丰收的理想
啊,黝黑的温热的土地
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土地——我,我——土地
谁也不能使我们分离
【注】镢头(jué tou):刨土用的一种农具。
18.诗歌第一小节描写了土地怎样的特点?(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19.本诗第一小节中,作者用一连串动词,如“挖、耕、抚”,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0.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1.填在横线上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他___________住自己的眼睛暗暗流泪,也许他看似是笨___________的,但他依旧相信,他能够靠着自身对生活的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成长。
A.悟 拙 捂 茁 B.捂 拙 悟 茁
C.捂 茁 悟 拙 D.悟 茁 捂 拙
2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胸脯( )( ) 黝黑( )
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3.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的 。
24.两首古诗作者相同,选取的景点都是杭州西湖,两首古诗还有哪些相同之处?写出两条。
25.两首古诗中你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
26.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半遮山”对“乱入船”,对仗工整,我想起了其他古诗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
阅读。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①,故园②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③,黑手④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①逝川:流水,比喻时光流逝。②故园:指韶山,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曾笼罩在韶山上空。③戟(jǐ):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④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27.本诗共四联,有实写,有回忆。描写现实的是 联和 联,追溯回忆的是 联和 联。
28.发挥想象力,说一说从颔联和颈联的诗句中,你能看到的画面。
29.诗歌开头一个“咒”字,结尾一个“喜”字,一咒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沁园春·雪》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下面的材料中“ ”一句体现了作者豪迈自信的革命精神。
【链接材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节选)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①
毛泽东
钟山②风雨起苍黄③,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④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⑤。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①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却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诗。②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此处用作南京的代称。③苍黄:引申为天翻地覆。④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⑤霸王: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号称西楚霸王。鸿门宴上,他未听从谋士的建议,放走了刘邦。后来他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被刘邦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后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31.读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时,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2.挑战题诗歌中“ , ”两句,化用了项羽的典故。
请你结合本诗及下列两则诗歌材料,说说你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甜甜选择了下面这首诗作为朗诵素材,请你和她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山亭夏日
[唐]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注】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33.初读诗歌,你发现诗中主要描绘了 、 、 、 等景物。
34.下面这句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 B.绿树阴浓/夏日长
C.绿树阴/浓夏/日长 D.绿树/阴浓夏日长
35.这首诗读起来颇有画面感,请帮甜甜简要概括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36.下面是甜甜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写亭院的静景,后两句描写亭院的动景。
B.诗歌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了亭院的景象。
C.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亭院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陶醉。
D.这首诗歌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都写到了风,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篇:名家阅读(张炜)
筑万松浦记
——张炜
①在龙口市的北部,渤海湾里有两个小岛,桑岛和依岛。桑岛之名与秦代徐市(福)东渡,行前在岛上种植桑树,养蚕织造的传说有关。桑岛西北方二三华里远的地方是依岛。如果把桑岛比作地球,那么依岛就是月亮,不过它不会绕桑岛运行罢了。今天,这两个小岛已成为城市人旅游观光的最好去处。但要在岛上长期生活下去,要做一点想做的事情,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②有许多天,我一直在桑岛对面的那片海滩上徘徊。这是一片真正迷人的沙岸,洁白到了无一丝粗砺和污迹;碧蓝的海水,退潮时露出五十多米的浅滩。这里没有鲨鱼出没,是天然的优良海水浴场。更为可贵的是它背靠了一大片松林,大得足可以藏禽隐兽,一眼望不到边,只听到鸟声不断,与近海翩飞的海鸥遥相呼应。与海岸交成直角的是一条古河道,叫港栾河。河的入海口有古港遗址,而今的小旅游码头就建在遗址右侧。
③最为诱人的还是这片无边的松林。准确讲它有两万六千亩,主要是黑松。据说这种松不易见到一万亩以上的面积,所以说眼下的规模实在可叹。它的形成是漫长的,除了原生树木,再就是依靠了人工种植。大约四十年前有一场浩大的造林活动,出动了万人营造沿海防风林。当人工松林于四十年后蔚然壮观之时,原有的大树就显得苍老豪迈了。它们间杂在一片林海中,是树木的尊长,是自然的智星。
④一个情境在心中渐渐完成,这就是在栾河边、万亩松林的空地上盖一处书院。
⑤“书院”这两个字所包孕的精神和内容,或许只可意会。它在今天将是什么形象和气质,真得一个独自守持的人才能把握。它不能奢华也不得张扬,只应安卧一角倾听天籁,与周边天色融为一体。静下时不由得问一句:自宋代风行的书院体制缘何由兴到衰,它宝贵的流脉直到今天不绝,其缘由又在哪里?
⑥我知道,在一个角逐急遽同时又是极尽虚荣的时光,筹集巨资团结商贾筑起皇皇楼堂已不是难事。难的是始终敛住精神,收住心性。今天做事未必秘而不宣,却难得坦然自为。一切不仅是为了结自己的梦想,而是接续那个千年的梦想。一条栾河波浪不宽,如何载得起这么多沉重,可见须得一点一点经营,一圤一圤堆积。有一些质朴的精神,有一点求实的作为,这样才能有一个起码的开端。
⑦古代书院并不高大,今天的书院也不应太隆。它要隐在林中空地上,伏下来静听河水和海声;每天到了午夜,它会有一个深长的呼吸与林海河流相通。不言而喻,它的身边还应有古树老藤,就是说它连系着原野上的一草一木。
⑧开筑最初的日子颇为顺利,但地基深挖下去就遇到了古河淤泥,这就需要清泥填沙,需要打进粗长的水泥桩。还有尽力躲避空地林木的问题,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碰折一棵树木,于是施工者辛苦劳作,操持者多有勉励。书院起筑采用了京西山地层石做瓦顶,南国粗砖做围墙。石瓦砖墙在绿树下闪闪烁烁,再加上地场开阔,真是令人目光一亮。它绝不似拟古之物,又不像摩登馆所,只与林河海野两相厮守。砖石事毕,剩下的事就是把周边整饬一番,把内里稍加装修。这一切当然还是力求朴素,以功能为先,要让人既安居又心定,于是尽可能放弃眩目扰神的饰物。现代的时髦累赘务必去掉,一味仿古的不伦不类也当力戒。总而言之,有适当之形式,有合理之心情,能居能为,可迎可送,如此这般也就可以了。它绝不该是声名远播的辉煌庙堂之类,只是当今的人和事,是现代的一处藏书访学和研修之地。
⑨古书院素有三大要务:一是讲学,二是积书,三是接待游学。今天三大要务需一一承续,但又不可强为,不可一味拘泥;一切或可量力而行,所谓的随缘成事;既有所发挥,又能够坚守根本。现代书院既未有先例,也就多了许多尝试的功夫。只想从头做起。凡事不求广大,不追虚名,不恋热闹,不借威焰。有三四同道即可,有远方讯息则安。爱书籍爱思想爱自然,勤奋劳动,不打扰乡邻不增添俗腻,始终如一地做下去就好。
⑩筑成的书院的大门上左书“和蔼”,右书“安静”;进入大厅右折进入接待室,则可见内悬匾额:“这里人人皆诗人”——由最初的平静温煦入门,待登堂入室,再感受一种热烈和浪漫。书院的最终、她的本质,仍还是一种执着求索的情怀。能够保护和持守这一情怀的,当然首先还是一种自主自为的精神环境,一种与喧嚣稍有隔离的自然环境。这也许是现代生活中最为宝贵的。
终于说到她的命名了:“万松浦书院”。其中的“万松”不难理解,因为地处两万亩松林;“浦”,是河的入海口。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书院。其中成名并流传的有三大书院,至今仍然运行的仅余一二。书院废弃的原因各种各样,比如人们马上会想到的兵火战乱之类。但细究起来还是人们面对野蛮、特别是面对庸常时渐渐失去了坚持力。因为直接被大火烧掉或失于兵匪的,毕竟还是少数。而在绝望的岁月中慢慢坍塌冷落拆毁的,恐怕要占十之八九。
万松浦书院立起易,千百年后仍立则大不易。
(取材于张炜的同名散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
2024年暑假五升六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3、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5、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3、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答题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
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
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题速刷
小乙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诗句与春节有关,摘录了其中两首: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②催干消夜酒,倾囊③分遍买春钱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⑤梅花⑥添一部⑦,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①颠:头。②剪烛:以前用蜡烛照明,为了亮一点就要时不时把蜡头剪一剪。③倾囊:翻遍口袋。④买春钱:过新年给亲属分赠喜钱,类似现在的发压岁钱。⑤鼓角:指乐器。⑥梅花:乐曲名《梅花落》。⑦一部:一曲。
1.第一首诗《元日》,我们已经学过了,元日指的是 ,第二首诗题中的“元旦”也是指同一天。
2.两首诗中不约而同提到了很多相同的过年风俗,请找出来,用诗句填一填。
习俗 诗句
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
喝酒 剪烛催干消夜酒
换桃符 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了放爆竹、喝酒、换桃符这三个习俗,孔尚任的这首《甲午元旦》还提到了其他过年的风俗,请你再写出两种: 、 。
3.过年可是件开心的事,孔尚任表达这种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用原句回答)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③王孙:此处指诗人自己。
4.填空。
诗题“山居秋暝”中哪个字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间? 。
5.下列与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不符的一项是( )
A.雨后秋山 B.明月清泉 C.浣女归舟 D.王孙赏花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季节、天气、时间和地点。
B.全诗清新自然,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以动衬静,写出了山间的幽静。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山间的幽静。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有篷的小船。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7.诗中“ ”一句体现诗人春游兴致浓,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8.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出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9.读完古诗后,有同学出示了下面的一幅图,你认为图中的内容和诗歌内容相符合吗?为什么?
10.从“欲湿”和“不寒”两个词,你感受到了春雨和春风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课文同主题)
(一)
横溪堂春晓
[宋]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11.“一把青秧趁手青”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秧苗生长之 (快 慢),表现出春天的秧苗 的特点。
12.“东风染尽三千顷”中的“染”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13.诗歌中有一句围绕青秧的长势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着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14.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阅读理解。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②郭,野径入桑麻③。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④。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⑤山中去,归时每日斜⑥。
【注释】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②带:近。③桑麻:这里指农作物。④著花:开花。⑤报道:回答道。⑥日斜:太阳将落山。
15.朗读全诗,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扣: 吠: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
16.读着画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7.关于知音的讨论,你赞成谁的意见?说说原因。
秦学:知音就是像锺子期那样不但能听懂琴声的描述,还能听懂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郝思:知音又如作者皎然,寻访“茶神”陆鸿渐不遇,虽有些失落,但看到他的生活安静、充实。也暗自高兴。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课文同主旨·热爱土地)
我与土地
刘益善
我的土地是黝黑的
就像我黝黑的皮肤
我的土地是平坦的
就像我平坦的胸脯
土地,黝黑的土地
是我的汗水浇黑的
是我的热血染黑的
是我的身子捂黑的
土地,平坦的土地
是我的镢头[注]挖平的
是我的犁杖耕平的
是我的双手抚平的
我在土地里生长
土地给我丰富的营养
我的根扎进土地
我才生长得这般茁壮
我伏在黝黑的土地
土地里跳动着我的心脏
我把种子交给土地
土地给我丰收的理想
啊,黝黑的温热的土地
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土地——我,我——土地
谁也不能使我们分离
【注】镢头(jué tou):刨土用的一种农具。
18.诗歌第一小节描写了土地怎样的特点?(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19.本诗第一小节中,作者用一连串动词,如“挖、耕、抚”,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0.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1.填在横线上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他___________住自己的眼睛暗暗流泪,也许他看似是笨___________的,但他依旧相信,他能够靠着自身对生活的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成长。
A.悟 拙 捂 茁 B.捂 拙 悟 茁
C.捂 茁 悟 拙 D.悟 茁 捂 拙
2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胸脯( )( ) 黝黑( )
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3.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的 。
24.两首古诗作者相同,选取的景点都是杭州西湖,两首古诗还有哪些相同之处?写出两条。
25.两首古诗中你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
26.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半遮山”对“乱入船”,对仗工整,我想起了其他古诗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
阅读。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①,故园②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③,黑手④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①逝川:流水,比喻时光流逝。②故园:指韶山,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曾笼罩在韶山上空。③戟(jǐ):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④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27.本诗共四联,有实写,有回忆。描写现实的是 联和 联,追溯回忆的是 联和 联。
28.发挥想象力,说一说从颔联和颈联的诗句中,你能看到的画面。
29.诗歌开头一个“咒”字,结尾一个“喜”字,一咒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沁园春·雪》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下面的材料中“ ”一句体现了作者豪迈自信的革命精神。
【链接材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节选)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①
毛泽东
钟山②风雨起苍黄③,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④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⑤。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①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却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诗。②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此处用作南京的代称。③苍黄:引申为天翻地覆。④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⑤霸王: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号称西楚霸王。鸿门宴上,他未听从谋士的建议,放走了刘邦。后来他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被刘邦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后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31.读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时,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2.挑战题诗歌中“ , ”两句,化用了项羽的典故。
请你结合本诗及下列两则诗歌材料,说说你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甜甜选择了下面这首诗作为朗诵素材,请你和她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山亭夏日
[唐]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注】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33.初读诗歌,你发现诗中主要描绘了 、 、 、 等景物。
34.下面这句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 B.绿树阴浓/夏日长
C.绿树阴/浓夏/日长 D.绿树/阴浓夏日长
35.这首诗读起来颇有画面感,请帮甜甜简要概括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36.下面是甜甜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写亭院的静景,后两句描写亭院的动景。
B.诗歌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了亭院的景象。
C.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亭院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陶醉。
D.这首诗歌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都写到了风,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
1.农历正月初一 2. 听烧爆竹童心在 春风送暖入屠苏 看换桃符老兴偏 守岁 买春钱(或:拜新年) 3.五更欢笑拜新年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元日”的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即农历正月初一。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读《甲午元旦》,从“听烧爆竹童心在”可知,这句诗描写了放爆竹,所以第①空填“听烧爆竹童心在”;读《元日》,“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是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所以第②空填“春风送暖入屠苏”;读《甲午元旦》,从“看换桃符老兴偏”可知,该句描写了新年换桃符的情景,所以第③空填“看换桃符老兴偏”。
这两首诗都写了很多过年的习俗,《甲午元旦》中,“守岁围炉竟废眠”描写了家人围着火炉守岁不睡觉的情景;“倾囊分遍买春钱”的意思是把钱袋子的钱拿出来,给亲属分赠喜钱,描写了“买春钱”的习俗;“五更欢笑拜新年”描写了拜年的习俗。所以最后两空从守岁、买春钱、拜新年三个任选两个填空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古诗。
《甲午元旦》中,“五更欢笑拜新年”中的“欢笑”写出了诗人过年时愉快的心情,把这句填写下来即可。
4.暝 5.D 6.B
【解析】4.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山居秋暝》中的“暝”字的意思是傍晚,这个“暝”字点明诗作所描绘的画面景物的时间。
5.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山居秋暝》写的是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撤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连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流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故“王孙赏花”说法有误。故选D。
6.本题考查古诗文内容理解。
B.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故选B。
7. 杖藜扶我过桥东 拟人 8.岸边长着一棵参天古树,它的树荫浓密,诗人系住小船,拄着藜杖,慢慢地走过了小桥,去往小桥的东边赏景。 9.我认为图中内容和诗歌内容大致相符。因为根据图片能看出这是一幅春景图,图中出现了带篷的小船,里面的人物拄着杖在过桥,他的身上穿着蓑衣,应该是在下雨,杨柳枝条微微飘起,应该是微风,他迎风站立,可见风并不是很冷。不相符的地方是因为从图中没有看到古木,看不出来诗人将船系在古木的树荫下。 10.从“欲湿”可知雨下得很小,这些雨如雾般“沾”在人的衣服上,微微有些发潮,但并没有真正被打湿,表现出了蒙蒙细雨的若有若无,绵软滋润。从“不寒”可知春风带有丝丝的暖意,十分轻柔,吹在脸上很是惬意。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诗句“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意思“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可知,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仿佛藜杖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画面的描绘。
结合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意思: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如:作者在参天古树的绿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桥,向东而去。
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及图意的理解。
通过观察图画可知,图上画着小河边,柳枝轻轻飘动,在一条小桥上有一个人正拄着拐杖过桥,在河岸,有两艘带有篷的小船,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春景图。
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意思: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由此可知,图中与诗中有相符合的地方。
1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欲湿”,表现了蒙蒙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
11. 夸张 快 生命力旺盛 12.“染”字将“东风”拟人化,化静为动,把东风吹绿稻田的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突出了稻田的绿意盎然以及秧苗返青的速度之快,使景物充满无限生机。 13.“白鹭飞来无处停”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反衬禾苗长得密密麻麻,体现了农民劳作之辛勤。 14.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田园山水和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结合诗句“一把青秧趁手青”的意思: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可知,诗句描述了秧苗瞬间变得青葱,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秧苗生长之快,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也说明了春天的秧苗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12.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
结合诗句“‘东风染尽三千顷’的意思: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可知,“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东风以人性,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春风来临,万顷秧苗迎风而舒,迅速变绿的情态,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所孕育的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13.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赏析。
结合诗句“‘白鹭飞来无处停’的意思: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可知,作者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来作结,从而反衬出禾苗长得密密麻麻,故运用了侧面描写,从而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
14.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赏析。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秧苗迅速生长,田野一片翠绿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阅读理解后可以想像在烟雨蒙蒙的田野里,人们在插秧,想像那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稻田景色。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对勃勃生机所感悟的情怀。
15. 敲 狗叫声 回来 16.诗人的朋友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那是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17.我赞同秦学的意见。我认为知音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音之情就是志向相同,兴趣相投,心心相印,无需言语,就能心领神会。就像伯牙觉得失去了知音就不再鼓琴。他认为知音已去,留琴何用?有的人一生都遇不到自己的知音。这份真挚而又深厚的友谊,是让人刻骨铭心,不可取代的。
【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诗句“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的意思:敲门竟连一声狗叫声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扣”的意思是:敲;“吠”的意思是:狗叫声。
诗句“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的意思: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归”的意思:回来。
1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解答时,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诗意来想象画面,只要合理即可。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的意思: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结合诗意可知,是诗人的朋友把家迁到一个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篱笆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没有见到菊花开花。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时,先结合诗歌的理解,再针对“知音”这个话题回答即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如:我赞同郝思的意见。因为知音就是世上最好的朋友,只要看到对方过得好,内心为他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虽不能见面,但内心却是想到一起的。
18.颜色黝黑、地形平坦。 19.这些动词,写出了“我”在土地上的一系列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在土地上的辛勤付出,体现出“我”与土地的密切关系。 20.作者通过对土地的辛勤付出以及对自己与土地的关系的阐述,表达了对土地的感激、依恋及热爱之情。 21.B 22. xiōng pú yǒu
【分析】1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抓住关键句来分析。
从句子“ 我的土地是黝黑的,就像我黝黑的皮肤”可知特点是黝黑;从句子“我的土地是平坦的”可知特点是平坦。
19.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意思。
结合句子“是我的镢头挖平的,是我的犁杖耕平的,是我的双手抚平的”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用“挖、耕、抚”一系列的动作都是“我”对土地的行为,写出了我对土地的付出,表达了“我”对土地的热爱。
2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
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
示例:从句子“土地,平坦的土地,是我的镢头挖平的,是我的犁杖耕平的,是我的双手抚平的”可知作者经常在土地上作业,与土地关系紧密;从句子“啊,黝黑的温热的土地,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土地——我,我——土地,谁也不能使我们分离”可知我热爱这片土地,已和土地融为一体。
从句子“我在土地里生长,土地给我丰富的营养,我的根扎进土地,我才生长得这般茁壮”可知“我”对土地的依赖和感激之情。据此组织语言分析。
21.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悟:了解;领会;觉醒。 捂:遮挡、掩住。
茁:(草木)发芽,也指植物旺盛生长。 拙:笨 ,谦辞。
捂着:严密地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笨拙:笨,不灵巧。
领悟:对事物有所了解和认识。
茁壮:形容生长得旺盛、健壮。
故选B。
22.本题考查了给汉字注音。
注意平翘舌音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胸脯:xiōng pú,指身体前面颈下腹上的部分。 黝黑:yǒu,很黑;漆黑;没有光亮。
23.宋 24.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5.我更喜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因为这首诗诗人用笔很神奇,写出了大自然变化的迅速,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26.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
【解析】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写的。
这两首诗都是宋代苏轼写的。
24.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其中诗句中的“湖”是杭州西湖。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①都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景色;②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5.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结合你对古诗的理解,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并说明理由,可从诗歌的内容、表达的感情、意境等方面说明。
示例:我更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因为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西湖美景,还体现了诗人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26.本题考查古诗赏析及古诗默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半遮山”对“乱入船”。
其他古诗里也有这样的诗句还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7. 首 尾 颔 颈 28.我仿佛能看到韶山人民高高地举起革命的红旗,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而国民党反动派利用他们的武装对人民进行了十分血腥的镇压。但是韶山人民没有害怕退缩,他们有推翻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理想。因此,他们前赴后继,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 29.开头的“咒”字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故园阔别已久的沉痛心情,同时也包含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曾压迫、摧残韶山人民的痛恨。尾联的“喜”字表现了诗人为新中国成立,此时人民安居乐业、丰收在望而感到喜悦。 3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析】2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诗歌题目可知,本文为一首七言律诗,共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歌大意: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首联描写作者回到阔别三十二年之久的故乡,是写实;颔联描写受压迫的韶山人民与反动派英勇斗争,是回忆;颈联是对韶山、湖南,乃至神州大地各族人民英勇斗争为国捐躯烈士的歌颂,是回忆;尾联描写作者看到或呈现出的韶山景象,是写实。
28.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组织语言并进行情景表达,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诗歌“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思是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示例:通过诗歌,我仿佛看到受奴役的韶山人民高举红旗、高喊口号、奋起反抗,与镇压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的斗争,场面异常惨烈,死伤无数,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甚至越战越勇,直到赢得最后的胜利。
2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字的分析。
诗歌“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意思是: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自己为革命东奔西忙,而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在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结合译文可知,开头“咒”字体现了作者对反动当局长期剥削、压迫故乡人民的旧社会的愤恨之情。
诗歌“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意思是我如今又回到你的怀抱,看到那千层浪的稻子豆苗真是欢喜不已,又见到处是奋斗在农业战线的英雄收工归来,在夕阳西照的暮霭里,山中的农舍间,飘起缕缕炊烟。结合译文可知,结尾“喜”字体现了作者对人民丰收在望、人人奋发、安居乐业而感到喜悦。
30.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关键句的查找。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意思是: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结合译文可知,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的词眼,是本词的主题所在,体现了作者豪迈自信的革命精神。“倶往矣”三字,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代帝王一笔带过,转向作者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数”“看”两句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他们的局限性,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才是祖国山河的真正主人,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风流人物。
31.看到了解放军以勇猛气势强渡长江并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 32.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我认为项羽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在乌江自刎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想要做成一番大事,就要学会把颜面放在一边。况且常胜将军自古以来犹如凤毛麟角真英雄一定要有忍辱负重的能力。只要项羽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静心规划将来,也许能再次召集一批英勇善战的子弟兵,与汉军逐鹿中原。
【解析】3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思是:革命的狂风暴雨震荡着蒋家王朝,百万将士渡过长江天险,直捣黄龙。此句诗人用了四种修辞手法,颇有大气磅礴的气势,“起苍黄”是模状格,写人民解放军很快占领南京,有改朝换代之意;是借代格,借钟山来代替南京;是比喻格,用风雨来比战争进攻;是双关格,苍黄既指紧迫,又指变化。形象地描绘了解放军强渡长江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既写出解放军渡江进军的神速,又写出渡江进军的勇猛气势。
3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思是: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此句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也是诗人“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
“乌江自刎”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侠骨柔情的项羽,一个英勇善战的项羽,他坚强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我们要向项羽一样勇敢地面对挫折。然而,他虽有战场上的勇敢和无畏,却在面对失败时少了份智慧和冷静,如果他能渡江重整旗鼓,也许历史就此改写也说不定呢!
33. 绿树 楼台 池塘 蔷薇 34.B 35.诗歌描绘了一幅池塘倒映着楼台,周边绿树成荫,微风吹过,池水泛起涟漪,蔷薇花香满园的夏日景象。 36.D
【解析】3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根据诗歌“绿树阴浓夏日长”可知描绘了绿树,“楼台倒影入池塘”描绘了楼台和池塘,“满架蔷薇一院香”描绘了蔷薇,可得出答案。
34.本题考查朗读节奏。
绿树阴浓夏日长:夏季天渐渐变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绿树浓阴”是一个主谓短语,“夏日长”是一个主谓短语。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可划分为:绿树阴浓/夏日长。故选B。
3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诗意思是:夏季天渐渐变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池塘映照着楼台的倒影,水晶帘轻轻飘动,原来是微微的山风吹了进来;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整个院子里充满了花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描绘了绿树成荫,池塘倒映着楼台,微风吹过,池水泛起涟漪,蔷薇花香满园的景象。
36.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正在人们感触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暴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跟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安静如镜,空气清爽,远眺望去,水天一色。可以看出写的是大雨后的狂风,本诗“水晶帘动微风起”写的是微微的山风。故两者写的风不一样。
故选D。
第四篇:名家阅读(张炜)
筑万松浦记
——张炜
①在龙口市的北部,渤海湾里有两个小岛,桑岛和依岛。桑岛之名与秦代徐市(福)东渡,行前在岛上种植桑树,养蚕织造的传说有关。桑岛西北方二三华里远的地方是依岛。如果把桑岛比作地球,那么依岛就是月亮,不过它不会绕桑岛运行罢了。今天,这两个小岛已成为城市人旅游观光的最好去处。但要在岛上长期生活下去,要做一点想做的事情,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②有许多天,我一直在桑岛对面的那片海滩上徘徊。这是一片真正迷人的沙岸,洁白到了无一丝粗砺和污迹;碧蓝的海水,退潮时露出五十多米的浅滩。这里没有鲨鱼出没,是天然的优良海水浴场。更为可贵的是它背靠了一大片松林,大得足可以藏禽隐兽,一眼望不到边,只听到鸟声不断,与近海翩飞的海鸥遥相呼应。与海岸交成直角的是一条古河道,叫港栾河。河的入海口有古港遗址,而今的小旅游码头就建在遗址右侧。
③最为诱人的还是这片无边的松林。准确讲它有两万六千亩,主要是黑松。据说这种松不易见到一万亩以上的面积,所以说眼下的规模实在可叹。它的形成是漫长的,除了原生树木,再就是依靠了人工种植。大约四十年前有一场浩大的造林活动,出动了万人营造沿海防风林。当人工松林于四十年后蔚然壮观之时,原有的大树就显得苍老豪迈了。它们间杂在一片林海中,是树木的尊长,是自然的智星。
④一个情境在心中渐渐完成,这就是在栾河边、万亩松林的空地上盖一处书院。
⑤“书院”这两个字所包孕的精神和内容,或许只可意会。它在今天将是什么形象和气质,真得一个独自守持的人才能把握。它不能奢华也不得张扬,只应安卧一角倾听天籁,与周边天色融为一体。静下时不由得问一句:自宋代风行的书院体制缘何由兴到衰,它宝贵的流脉直到今天不绝,其缘由又在哪里?
⑥我知道,在一个角逐急遽同时又是极尽虚荣的时光,筹集巨资团结商贾筑起皇皇楼堂已不是难事。难的是始终敛住精神,收住心性。今天做事未必秘而不宣,却难得坦然自为。一切不仅是为了结自己的梦想,而是接续那个千年的梦想。一条栾河波浪不宽,如何载得起这么多沉重,可见须得一点一点经营,一圤一圤堆积。有一些质朴的精神,有一点求实的作为,这样才能有一个起码的开端。
⑦古代书院并不高大,今天的书院也不应太隆。它要隐在林中空地上,伏下来静听河水和海声;每天到了午夜,它会有一个深长的呼吸与林海河流相通。不言而喻,它的身边还应有古树老藤,就是说它连系着原野上的一草一木。
⑧开筑最初的日子颇为顺利,但地基深挖下去就遇到了古河淤泥,这就需要清泥填沙,需要打进粗长的水泥桩。还有尽力躲避空地林木的问题,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碰折一棵树木,于是施工者辛苦劳作,操持者多有勉励。书院起筑采用了京西山地层石做瓦顶,南国粗砖做围墙。石瓦砖墙在绿树下闪闪烁烁,再加上地场开阔,真是令人目光一亮。它绝不似拟古之物,又不像摩登馆所,只与林河海野两相厮守。砖石事毕,剩下的事就是把周边整饬一番,把内里稍加装修。这一切当然还是力求朴素,以功能为先,要让人既安居又心定,于是尽可能放弃眩目扰神的饰物。现代的时髦累赘务必去掉,一味仿古的不伦不类也当力戒。总而言之,有适当之形式,有合理之心情,能居能为,可迎可送,如此这般也就可以了。它绝不该是声名远播的辉煌庙堂之类,只是当今的人和事,是现代的一处藏书访学和研修之地。
⑨古书院素有三大要务:一是讲学,二是积书,三是接待游学。今天三大要务需一一承续,但又不可强为,不可一味拘泥;一切或可量力而行,所谓的随缘成事;既有所发挥,又能够坚守根本。现代书院既未有先例,也就多了许多尝试的功夫。只想从头做起。凡事不求广大,不追虚名,不恋热闹,不借威焰。有三四同道即可,有远方讯息则安。爱书籍爱思想爱自然,勤奋劳动,不打扰乡邻不增添俗腻,始终如一地做下去就好。
⑩筑成的书院的大门上左书“和蔼”,右书“安静”;进入大厅右折进入接待室,则可见内悬匾额:“这里人人皆诗人”——由最初的平静温煦入门,待登堂入室,再感受一种热烈和浪漫。书院的最终、她的本质,仍还是一种执着求索的情怀。能够保护和持守这一情怀的,当然首先还是一种自主自为的精神环境,一种与喧嚣稍有隔离的自然环境。这也许是现代生活中最为宝贵的。
终于说到她的命名了:“万松浦书院”。其中的“万松”不难理解,因为地处两万亩松林;“浦”,是河的入海口。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书院。其中成名并流传的有三大书院,至今仍然运行的仅余一二。书院废弃的原因各种各样,比如人们马上会想到的兵火战乱之类。但细究起来还是人们面对野蛮、特别是面对庸常时渐渐失去了坚持力。因为直接被大火烧掉或失于兵匪的,毕竟还是少数。而在绝望的岁月中慢慢坍塌冷落拆毁的,恐怕要占十之八九。
万松浦书院立起易,千百年后仍立则大不易。
(取材于张炜的同名散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