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3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3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1 14:26:0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P><p>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p><p>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p><p>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p><p>4、知道听到回声的条件</p></P>
2过程与方法
<P><p></p><p>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p><p>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p></P>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p></p><p>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p><p>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p><p>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p></P>
4学情分析
<P><p>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p></P>
5重点难点
<P><p>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p><p>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p></P>
6教学方法
<P><p></p><p>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等。</p></P>
7教学准备
<P><p>教师准备</p><p>音叉、小锤、铁架台、细线、乒乓球、音箱、水槽、水、</p></P>
<P><p>学生准备</p><p>橡皮筋、细线、一次性纸杯、白纸、刻度尺、矿泉水瓶和水等。</p></P>
<P></P>
8教学过程
8.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P><p>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p><p>问:在生活中你都听到过那些声音?</p><p>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p><p>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p></P>
活动2【讲授】活动二
<P><P><p>探究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p><p> 教师:在同学们的桌面上放有刻度尺、橡皮筋、白纸和矿泉水瓶这四样物体,同学们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吗?现在以私人为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使得物体发声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使得物体发声的方法更有创意,并且请同学们在活动中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何共同的特征,下面进行分组实验。</p><p>(设计目的:学生通过亲自感受,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p><p>【归纳总结】教师演示实验,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此处得到结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p><p>【活学活用】:</p><p> 问题1.说出下列情景中,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 ?</p><p> (1)钢琴声</p><p> (2)小提琴声</p><p> (3)说话声</p><p> (4)竹笛声</p><p> (5)敲击音叉声</p><p> 学生活动:4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答案,得出准确答案。</p><p>(设计目的:判断发声时是什么物体在振动,有利于学生对声音产生条件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能力。)</p><p> 问题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振动,音叉还能发出声音么?</p><p> 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老师做演示实验敲响音叉,听到了声音,当用手将音叉握住,使音叉停止振动后,发现听不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p><p>(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求欲望。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p><p> 问题3.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用眼睛观察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p><p><br>学生回答: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到装水烧杯中,会看到水花溅出</p><p>学生回答: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再次强调转换法。</p><p>为了使现象明显可以在水中加红墨水,并将白纸贴在黑板上,有利于让全班学生观察到更明显的现象,并给学生介绍转换法的物理思想。此处教师设问“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引导。</p><p>(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求欲望。让学生知道转换法是物理探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p><p>活动3 探究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p><p> 教师说话时发出了声音,学生能够听到声音,那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入我们的耳朵的?</p><p> 学生集体回答:空气。</p><p>【教师引导】:生活中空气可以传声,除了气体以外的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声?</p><p> 学生集体回答:可以。</p><p>【教师引导】: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p><p> 学生思考回答:敲桌子可以听到声音。</p><p>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为学生介绍古代行军打仗时,士兵将耳朵伏在地上听声音的实例。</p><p>【教师引导】: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说明液体也能传声?</p><p> 学生回答:水中可以听到声音、钓鱼时候声音可以吓跑鱼。</p><p>【演示实验】</p><p>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手机放在保鲜袋中,让学生听,但是可能声音较小,学生听不清,所以教师可以将实验装置拿到靠近学生的位置,说明液体可以传声;</p><p> 演示土电话传声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固体也可以传声,此时可以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称它们为传播声音的介质。</p><p><br> 教师也可以补充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p><p>  (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逃,表明水能够传声。</p><p> (2)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到网里。</p><p>(3)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整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优美乐曲。</p><p> (4)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p><p>(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固体和液体可以传声的例子,既联系了实际,又深刻的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p><p> 教师引导,我们在地球上,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但是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声音能否传播呢?教师可以借助与视频录像完成教学内容,并回答问题:</p><p> 问题1:真空罩中的闹钟,声音大小有变化吗?</p><p> 问题2:声音的大小变了,说明了什么问题?</p><p></p><p>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蹬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p></P><p>【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p><p>(设计目的:通过真空罩实验,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p><p>【知识拓展】:声波是怎样在介质中传播的呢?教师展示课件</p><p></p><p> 水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类似,也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p><p>(设计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p></P>
活动3【讲授】活动3
<P><p>活动4 探究三、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p><p>声音既然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那么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呢?</p><p>通过学生阅读“一些物质中的声速”,4人小组完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p><p></p><p> 通过分析小资料,请回答:</p><p> (1)声速跟介质的_____和_____有关.</p><p> (2)一般情况下,声速在____中最快,在___中最慢.(选填”固体”,”液体”,”气体”)</p><p> (3)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_____m/s。</p><p>(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介质种类和温度。知道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p></P>
活动4【讲授】活动四
<P><p>活动5 探究四、回声现象</p><p>(1) 播放一个回声资料,让学生感受回声。</p><p>(2) 教师提问:什么叫回声?(学生讨论得出: 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反弹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p><p>(3) 教师追问:任何有障碍的地方都能产生回音,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却不容易分辨。那么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呢?</p></P>
活动5【练习】学习反馈
<P><p>(4) :</p><p>例题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而人耳能够把两个声音分辨出来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为0.1秒,否则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此时就分辨不出回声了。</p><p>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能推测出自己距离障碍物至少多远吗 (17米)</p></P>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