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13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13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1 14:28:56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实验探究: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实验器材:音叉、铁架台、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真空罩、闹钟、抽气机.
2.实验步骤
(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感知音叉发出声音并观察音叉是否振动.
(2)将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弹起.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真空罩中,感知铃声的大小.
(4)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感知铃声的变化.
3.实验结论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实验甲中乒乓球有什么作用?
提示: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实验甲应用了什么物理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实验甲应用了“转换法”;“转换法”可以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或放大)为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使现象更明显.
3.实验乙中真空罩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我们可以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使闹钟周围近似真空,来研究真空是否传声.
4.实验乙应用了什么物理研究方法?是怎样应用的?
提示:实验乙应用了“实验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实验中,抽出的空气越多,铃声越小,可以进一步推理得出没有空气时,就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
二、掌握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可以和水波类比来认识声波.
2.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规律: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另外还随介质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5.回声
(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2)应用:回声测距.根据s=vt得:s=
【典例】(2010· 湘潭中考)如图,将一块
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
活塞推至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
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
片的声音会变_____;其声音是通过_____
传入人耳的.
【思路点拨】思维分析流程:
【解析】向外拉活塞时,空气变的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由于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我们听到了音乐声.
答案:小 空气
【典例】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小球被弹起
B.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混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易错角度】本题易出现三个角度的失误
【纠错剖析】
【正确答案】选C.听到两次敲击声是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就听不到车铃声了,原因是(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C.手挡住了声音 D.手太用力了
【解析】选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手握车铃,车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铃声了.
2.遇到大风天气,路旁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由( )
A.空气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来的
B.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来的
C.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来的
D.空气振动产生并由固体传来的
【解析】选B.树上有树叶时,风吹树叶才有“沙沙”声,“沙沙”声是树叶振动产生的,并由空气传来.
3.(2010·荆门中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选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各种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应是通过铁管传来的,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故选C.
4.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
【解析】选C.选项A、D中有液体,但它们是发声体,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A、D错;选项B中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B错;选项C中人的声音穿过空气和水被鱼儿听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选C.
5.(2010·济宁中考)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在扬声器上跳动,说明发声的扬声器在振动,即发声体在振动.
答案: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扬声器在振动)
6.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上,
最后的一幕《多元·融合》音乐响起.
这是一个全方位体现当今中国包容、
发展理念,具有科技含量和神秘、典
雅意境的节目——由两位“未来人”
击奏世界首创的磁悬浮大型编钟,悠扬的编钟声是由编钟的_____产生的,然后通过_____传入观众的耳朵.
【解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编钟振动发声,通过空气传入人的耳朵.
答案:振动 空气
7.八年级一班同学在国庆期间到某大山游玩,小黄在半山腰发现了一个山洞,几个同学都围在洞口,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没有随便进去,但很想知道山洞大概有多深,这时,小黄盯住手表(电子表)朝洞内大喊一声,正好4 s后听到比较清楚的回声,请你计算这个山洞有多深 (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解析】朝洞内大喊一声后,小黄发出的声音被反射回来,
故声音传播到洞内最深处的时间是 ×4 s=2 s,山洞的深
度s=vt=340 m/s×2 s=680 m.
答案:680 m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
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解析】选A.发声的音叉接触面颊,会有“麻”的感觉,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对本题几个选项分析如下:A项黄鹂鸣叫声是鸣膜振动;B项歌声是人声带振动;C项猿声是声带振动;D项风雨声是空气振动.
3.(2010·桂林中考)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解析】选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些物体的振动不一定发出声音,所以B选项错误;声音的传播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来传播,不一定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所以A选项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温度的影响,所以D选项错误;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高大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故选C.
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停止振动,空气仍在振动
【解析】选C.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所以仍然发声,故选C.
5.(2010·绵阳中考)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
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解析】选D.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所以最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来的声音,然后才听到通过空气传来的敲打声.故选D.
6.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在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在一个雷雨天,小红观察到闪电后5s才听到打雷声,那么小红距打雷处有多远 (v声=340 m/s)( )
A.1 700 m B.850 m
C.170 m D.85 m
【解析】选A.此题考查关于声速的计算.小红距打雷处的距离s=vt=340 m/s×5 s=1 700 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6分)
7.(2010·东营中考)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产生的.
【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探究发声体的振动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显示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本题通过音叉溅起水花非常明显的显示了发声音叉的振动.
答案: 振动
8.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
一根约1 m长的金属线的中间,把线
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
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
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_____发声,声音主要通过________传递到人耳.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叉子撞击坚硬物体时会振动发声,声音通过金属线传到人耳.
答案:振动 金属线(固体)
9.(2010·安徽中考)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柳笛时,柳笛发声是由于笛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空气柱
10.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_____.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空气的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越大,所以在通过距离相同时,冬天所用的时间会比夏天要长.
答案:(1)越大 (2)长
三、简答题(7分)
11.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下面的声学问题.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
湿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
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该首诗包含了很多声学道理,分析这首诗并填写表格:
【解析】从古诗中找出有关声现象的诗句,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的大小等角度分析应用的声学原理.
答案:
四、实验探究题(9分)
1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
铃声越来越_____.(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 B.分析归纳;
C.得出结论; 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解析】本实验探究主要考查如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1)分析小明和小华所做实验可以发现无论是感觉还是观察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对于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将微小振动放大,敲击桌子发声时,桌子的振动可以通过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来显示.
(3)实验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①是正确的.
(4)一般进行实验探究时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1)发声体在振动 (2)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 (3)小 ① (4)E A D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