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科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 分课时设计
课题 分子热运动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内能这一章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理现象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学习,而分子运动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教材通过演示实验、举例说明等让学生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运动。最后教材还通过生活实例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并利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在微观上解释了物质存在三种物态的原因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九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实验验证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教学难点是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的理解。
4.评价量表 《分子热运动》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任务要求(满分:20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分子热运动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能区分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运动;(10分)任务二: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知道三种状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10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引入新课
课前准备:向教室内喷酒空气清新剂,向自己身上喷酒花露水,在教室内走一圈。提出问题:同学们,这节课对我们教室的空气质量还满意吗?有香味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我们会闻到香味呢?我们闻到空气清新剂、花露水的香味,是因为空气清新剂、花露水中有大量的芳香油分子,芳香油分子不停运动,进入人的鼻子,才被感觉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关分子运动方面的知识。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感想,并踊跃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 以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任务二: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任务三:分子热运动
提出问题: 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点拨:虽然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但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宏观表现来推断,即运用转换法。演示实验: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启发引导:(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是什么?(3)实验中要把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方行不行?为什么?这个实验演示的是一种扩散现象。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提出问题:不同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那么,不同的液体之间和固体之间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呢?播放视频:播放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的视频。播放视频:金与铅的扩散现象。总结:1.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提出问题: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 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后菜就咸了, 说明扩散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设计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的红墨水扩散情况。归纳总结1.扩散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讨论、提出猜想及依据:(1)分子是运动的,依据:闻到花的香味(2)分子是静止的,依据:如果分子是运动的,则组成的物体形状就会不断变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1)空气瓶中由无色到有色,说明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了空气瓶中。(2)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分子彼此进入到对象,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变小,颜色变浅。(3)学生讨论:不行,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放在上面,会由于重而下沉。学生思考、交流生活中的扩散现象:(1)医院里的药水味 (2)墙内开花墙外香(3)吸“二手烟”(4)闻到炒菜的香味(5)酒香不怕巷子深(6)煤在墙角堆放时间长了,墙角也变黑了等。讨论并提出猜想:炒菜时的温度要比腌 咸菜时的室温高得多,所以温度可能使扩散 快慢不同。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观察、总结: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的越快。 实验演示使学生更直接了解分子的扩散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让物理知识很好在生活中的以运用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评价标准】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能区分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运动;(10分)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不能区分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运动;(8分)知道扩散现象,不能区分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运动;(6分)
任务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实验: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是什么力使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总结: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用橡皮帽将注射器孔堵住,用力将活塞向下压缩注射器内一段被封闭的水。总结:分子间存在斥力。总结:分子间距离变大,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离变小,表现为斥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展示: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固态很大液态较大较大气态很大教师点拨: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大,所以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的稍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具有 流动性;气体分子的间距很大,分子之间作用力极小,具有流动性,易被压缩。归纳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思考、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学生体验:压活塞的过程中,感觉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将水的体积压缩变小。动手实验: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我们现在模拟体会一下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作用力的变化。 把弹簧的两端系上橡胶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自然放置。2、用力压缩。3、用力拉伸短距离。4、使一根弹簧拉伸长距离后不能缩回。 引导学生做这一实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同时把微观现象形象化,突破学习的难点。【评价标准】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知道三种状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10分)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不清楚三种状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8分)不理解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不清楚三种状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6分)
6.板书设计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扩散:(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3)扩散现象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如图所示,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由于分子 。【答案】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详解】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如图所示,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会自动结合成一滴大水珠,此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端午时节,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香味,“粽叶飘香”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 。【答案】 引力 无规则运动【详解】[1]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2]“粽叶飘香”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爆炒辣椒时,周围的人很快就察觉有辣味,这是 现象,起锅冷却后闻到的辣味就变淡了很多,说明这种现象的剧烈程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答案】 扩散 减弱【解析】[1]爆炒辣椒时,周围的人很快就能闻到辣椒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起锅后,辣椒的温度降低了,周围的人闻到的辣味就变淡了很多,说明辣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辣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温度降低后辣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弱。4.陇南绿茶是陇南市“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 现象。拿起杯盖,杯盖内表面会粘有很多小水珠不掉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答案】 扩散 引力【详解】[1]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2]拿起杯盖,杯盖内表面会粘有很多小水珠不掉落,说明杯盖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而使它们不分开。5.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粽叶飘香 B.落叶缤纷C.尘土飞扬 D.炊烟袅袅【答案】A【详解】A.粽叶飘香为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符合题意;B.落叶缤纷,属于宏观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D.尘土飞扬、炊烟袅袅是固态小颗粒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6.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甲型流感病毒,该病毒直径在100nm左右,可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病毒不是分子,因为它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病毒能传播是因为病毒的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C.病毒由分子构成,且这些分子之间有引力也有斥力D.佩戴口罩可预防病毒,因为制造口罩的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答案】C【详解】A.由于病毒分子的体积很小,只有借助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故A错误;B.分子很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飞沫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所以病毒随飞沫传播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错误;C.病毒由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且这些分子之间有引力也有斥力,故C正确;D.由分子动理论可知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口 罩材料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故D错误。 故选C。7.如图所示,一个是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另一个是装有空气的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玻璃板后,过一段时间两个瓶子的颜色都变成了红棕色,关于这个实验正确的描述是( )A.上面瓶子里装的是二氧化氮B.两个瓶子的颜色均匀后,物质的分子不再做无规则运动C.实验现象表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实验现象表明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越剧烈【答案】C【详解】A.为排除重力的影响,二氧化氮气体应装在下面瓶子内,故A错误;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两个瓶子的颜色均匀后,物质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C.过一段时间两个瓶子的颜色都变成了红棕色,说明二氧化氮分子进入了空气瓶中,空气分子进入了二氧化氮瓶中,说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实验中没有改变温度,所以不能说明“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错误。故选C。8.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答案】B【详解】A.墨水滴在热水中扩散得很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同时存在,表现为引力,故B错误,符合题意;C.用力将活塞推入,水很难被压缩,这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9.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1)如图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小了,是因为 ;(2)图2是扩散现象,说明 ;图3是把墨水同时滴入冷水和热水后情况,此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3)图4是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前,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 ,离开水面后变 ,说明了 ;(4)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 ,而气体较容易被压缩说明 。【答案】 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分子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 剧烈 大 小 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存在斥力 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详解】(1)[1] 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所以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2)[2][3]图 2中,能闻到气味,是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图 3 中,由于热水的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4][5][6]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离开水面后变小,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4)[7][8]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斥力,气体较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10.盈盈同学设计一组实验(如图),请同学们一齐观察实验并完成填空:(1)如图1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 ;(2)如图2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 (选填“上”或“下”)方;(3)根据 瓶(填“上”或“下”)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4)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②,③,④,则在 (选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答案】 间隙 下 上 ④【详解】(1)[1]图1中,将玻璃管反复翻转,水和酒精分子会相互进入对方,液体的总体积变小,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分子能相互进入对方的间隙中。(2)[2]为了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将装有密度较小的空气瓶子放在上方,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方。(3)[3]图2中,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进入空气中,所以上方的空气颜色会变红。(4)[4]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在④30摄氏度时,气体扩散最快。
8.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本节需要考查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设计
13.1分子热运动课时作业(时间:20min)
【基础训练】
知识点1:扩散现象
1.今年我市第23届桃花节期间,众多游客相聚肥城,赏桃花、品美食、看表演。游客能闻到满园的花香,这是 现象。
【答案】扩散
【详解】[1]会闻到清新的花香,是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这是扩散现象。
2.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花香四溢 B.柳絮飘扬
C.大雾弥漫 D.尘土飞扬
【答案】A
【详解】A.花香四溢是香气分子在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柳絮飘扬是柳絮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大雾弥漫是小液滴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尘土飞扬,这是物质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2:分子间的作用力
3.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用力压紧后可以吊起钩码,说明 。
【答案】分子间存在引力
【详解】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用力压紧后可以吊起钩码,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4.“天宫课堂”中,王亚平老师将两个平板上的液滴靠得很近时,两个液滴会自动“搭接”成“液桥”,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引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C
【详解】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王亚平老师将两个平板上的液滴靠得很近时,两个液滴会相互吸引自动“搭接”成“液桥”,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能力提升】
1.下列古诗中用“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解释正确的一组:①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②柳絮轻轻扬③桃花漫漫香④花气袭人知骤暖中的“知骤暖”(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朵朵花开淡墨痕,是砚池中的墨水进入了花朵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柳絮轻轻扬,是柳絮在做机械运动;桃花漫漫香,是花香进入鼻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花气袭人知骤暖,知骤暖,是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用素描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线是“断裂”的;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紧紧靠在一起
B.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C.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
D.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答案】B
【详解】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隙;将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小于200ml,正是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隙,才会导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窗外风带来了窗外花坛里花朵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夏天杨絮纷飞,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答案】A
【详解】A.窗外风带来了窗外花坛里花朵的香味,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夏天杨絮纷飞,是物质在运动,不能说明分子运动,故B错误;
C.面包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面包里的空气跑出来,所以面包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小,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D错误。
故选A。
4.在下列各种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两块紧紧接触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相同,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答案】B
【详解】A.吸盘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牢牢地吸在玻璃上,该现象与分子间的引力无关,故A错误;
B.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块紧紧接触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空隙,故C错误;
D.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相同,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5.“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是 现象;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这说明 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答案】 扩散 温度
【详解】[1]“粽叶飘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在做无规则运动。
[2]炒菜时青菜变咸,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使青菜内能增加,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剧,扩散现象明显,所以,青菜变咸比腌菜时入味快。
6.方中山胡辣汤是郑州的特色美食,辣味醇郁、汤香扑鼻,如图所示。汤香扑鼻表明分子 ;浓郁的汤汁“粘”在勺子上,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 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引力
【详解】[1]汤香扑鼻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2]浓郁的汤汁“粘”在勺子上,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使汤汁和勺子不分离。
7.成都别称芙蓉城、蓉城,这座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与花结缘,大诗人陆游魂萦梦牵的诗中美景“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依旧是成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诗人闻到花香属于 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所蕴藏的物理知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答案】 扩散 温度
【详解】[1]闻到花香,说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2]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因此可以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8.如图所示,“黄河文化大会”上,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正在通过闻和尝分辨中药,她能闻到中药的气味是因为分子 ,拿完中药的手上依然会残留药的味道,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
【答案】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引力
【详解】[1]她能闻到中药的气味,是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导致的。
[2]拿完中药的手上依然会残留药的味道,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使手上有部分中药残留。
9.(1)图甲中1L酒精和1L水混合后,总体积 2L(大于/等于/小于),此现象说明分子间有 。
(2)图乙中能闻到化学药品的味道,这是 现象,说明 。
(3)图丙中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热水中红墨水扩散的快,说明 。
(4)图丁中两个铅块紧紧压在一起后能“粘”在一起,说明 。
【答案】 小于 间隙 扩散 分子都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有引力
【详解】(1)[1][2]图甲中,将1L酒精和1L水混合后,得到的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2L,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隙,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
(2)[3][4]图乙中,同学能闻到瓶中的化学药品的味道,这是扩散现象现象,说明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5]图丙中,分别往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可以看到热水中红墨水扩散的快,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6]图丁中,用力将两个铅块压在一起,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所以,紧紧压在一起的两个铅块能“粘”在一起。
10.小明同学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1+1”等于几?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你看了小明做的如图所示的实验,你可能就会怀疑你的智商。小明实验时最好应先注入 (选填“水”或“酒精”)至一半位置,再注入另一种液体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说明分子间有 。如图2甲和乙玻璃管长度相同、粗细均匀,甲粗乙细,重复上面实验,则实验现象(即液面下降的高度) (选填“甲”、“乙”或“甲和乙”)明显;
(2)如图3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
(3)如图4所示,将红墨水同时滴在冷水和热水杯,发现红墨水在热水杯里扩散更快,间接证实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 有关。
【答案】 水 变小 间隙 乙 引力 温度
【详解】(1)[1][2][3]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的密度大,因此应该先向试管中注入水至一半的位置,因分子之间有间隙,水和酒精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的分子间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二者体积之和。
[4]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图乙中玻璃管较细,因此实验现象更明显。
(2)[5]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后,棉线被拉向右边,表明棉线右侧的肥皂膜中的分子相互吸引,使其收缩,从而将棉线拉向右边,所以此实验可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3)[6]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由于热水的温度高,故分子运动剧烈,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大单元整体设计
第十三章《内能》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的第一章,讲述的内容围绕内能而展开的,同时也会涉及八年级物理中物态变化和机械能等相关内容。对于内能,一方面要从物质的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分子的热运动等;另一方面,还要从物体的宏观角度认识内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物体吸放热计算等。本章章首图和章首语描述了雪山中的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并且提出炽热的岩浆与冰冷的白雪是否具有相同形式的能量?通过温度高低的巨大反差,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本章教材的安排先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再通过物体的宏观表现反映构成物体的分子情况。例如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教材也安排较多的实验作为知识点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其次在呈现内能的内容时,教材首先以日常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再类比踢足球和弹簧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和课堂演示实验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最后,将学习的内能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能解释相关热现象。因此教材把比热容的内容安排在本章第三节,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进而知道水比热容大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热量的计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二、本章课标要求
本章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第一个一级主题“物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中的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1.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本章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第二个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中的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2.1.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本章最后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第三个一级主题“能量”,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内能”中的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1 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
三、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物质的构成、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的斥力、内能、热传递、做功、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物理思维:通过演示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理解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从而了解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通过类比弹簧,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建立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类比机械能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通过日常现象和演示实验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区别。通过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情况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实验,锻炼提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物理内在规律,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四、本章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知道常见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5.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6.知道物体的内能。
7.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8.理解改变物体内能方式;
9.初步认识内能、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10.认识物质的比热容;
11.会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12.会利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13.能利用比热容的概念进行相关热量的计算。
(二)学业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评估交流感受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五、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六、教学难点
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七、学情分析和建议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八、本章活动主题
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交流现象体验液体之间的扩散。
2.交流合作设计一些关于气体对外做功的小实验。例如,在空矿泉水瓶中喷入适量酒精,点火瞬间瓶子被冲出。(注意安全)
九、整体教学课时安排
单元主题 任务 问题 活动
内能 任务一:分子热运动(1课时) 问题1:物质的构成? 活动一: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问题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吗?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一: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活动二:交流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活动三:展示扩散快慢的实验。
问题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吗?气态、液态、固态宏观和微观特性的区别? 活动一:模拟体会一下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作用力的变化。
任务二:内能(1课时) 问题1: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 活动一:学生思考、对比得出结果并展示。
问题2: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哪些?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活动一:尝试用多种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即增大铁丝的内能。活动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任务三:比热容(1课时) 问题1: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相同吗? 活动一: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问题2: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一:解释生活中应用水比热容大事例。
问题3:热量如何计算? 活动一与老师一起推导出热量公式,会正确运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
十、学习评价量化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即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自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20%)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完成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学的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学的协助下努力未能全部实现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 操作器材叫熟练,能够完成实验任务,但有缺陷 不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效率太低
分析归纳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能够快速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能和同学交流反思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不能和同学交流反思 能记录现象和数据,不能得出对应的结论,或不能得出完整的结论
学习成果(30%) 获取知识 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能完全理解本节课重难点 基本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协助下理解本节课重难点 基本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能完全理解本节课重难点
熟练运用 能够独立、快速完成课堂或课后练习,能运用所学内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能够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课堂或课后练习,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不能完成全部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较大困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