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5课 戊戌变法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5课 戊戌变法 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2 06:2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15课 戊戌变法《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课程标准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原址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熊—
虎—
蛤蟆—
肠—
太阳— 鹰—— 美国
(门户开放政策)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大背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表格内容和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战”; 政治:设议院,行立宪; 文教: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评价:反映民资利益和要求,为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但无完整理论,也未付诸实践。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国家的权益进一步丧失甲午战败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背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
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二、资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变封建君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重点点拨特点:借孔子的名义,西方政治学说和 儒家经典 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说明: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意义:减少改革阻力,利于宣传维新思想;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思考:根据上则材料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意义如何?1895年,康有为等领导 “公车上书”(维新思想政治运动)(1)成立强学会,设立学会、学堂、
创办刊物,把维新变法推向全国(2)展开论战1、开端2、发展(3)上书光绪皇帝:康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戊戌变法施政纲领。3、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2)主要
内容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1898.6.11—9.21)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
有哪些没有实现?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4、失败——戊戌政变(1898、9、21)顽固派阴谋破坏袁世凯出卖 戊戌政变: 囚、杀、废。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林旭、
杨康杨刘林谭(玉)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结果: 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
其余全部被废除。 变法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他们利益表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免翁、用荣
旧官僚机构及各地督府实力派的阻挠。你认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发动政变。维新派政治上不够成熟,改革措施较为激进,不能循序渐进,树敌过多,陷于孤立;三、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推动中国近代化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总结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请简要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阿里改革:积极发展近代化的民用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采取行政措施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3、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4、戊戌变法:中央设立矿物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颁布《司法章程》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阿里改革:实施西方教育体制;发展世俗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派遣留学生;翻译大量军事科技书籍。
2、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3、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教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四)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1、阿里改革:创办近代化军工企业;推行军事改革,建立步兵学校,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方训练军队,发展壮大海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享有特殊地位,只对天皇负责。
3、戊戌变法:精练海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