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
脉。③文字的繁简要服务于艺术创作的总体
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顾随认为…
需要。④要反映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再现
是因为两者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很是不同”
与复叙人类现实。(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
错,这是材料二作者的看法,而非顾随的
点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的情给分)
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探究文章思想内容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的能力。根据题干指向,结合《红楼梦》和
观点态度和合理推断的能力。D项“更显笔
《水浒传》谈谈从中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启
力深厚”推断不成立,二者采用不同的叙事
示,两部名著有相同和不同点,要合理地归
方式是为作品总体需要而服务的,作者并不
纳整合信息,探究出相关启示。从文本中找
认为两部作品的笔力有高低优劣之分。
出关键句分点作答即可。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论点、论据、
6.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论证方法的能力。《红楼梦》的“繁”指“事无
能力。A项“这是源于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
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以及“每一物
念”说法不当。母亲“将屋中收拾得清爽”主
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穿织起人物的命
要是因为她勤快。B项“母亲对儿子虽学业
运”。C项对贾探春远嫁叙写简单,寥寥几
有成却又再次离开的伤心”说法不当。应该
笔带过,不符合材料二中对《红楼梦》繁写的
是表明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照顾家人的
分析。
欣慰和微动。D项“‘我’接连打击母亲,因
4.【答案】①《红楼梦》多写柔情婉约的女子形
而在外接到家信时‘总不敢马上拆看’,一是
象,《水浒传》多是粗放豪爽的北方汉子形
害怕母亲责怪”说法不当。一是“因而”强加
象。②《红楼梦》大观园里都是规训了的社
因果关系,二是“害怕母亲责怪”无中生有。
会人(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
故选C项。
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
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
己的性子),《水浒传》山寨水泊中人只凭自
与鉴赏能力。C项“表现了母亲不愿意女儿
然驱使。(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出嫁却无助的形象”理解错误,并不是不愿
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意,而是舍不得,原文中说“她不能为自己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
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比较《红楼梦》与《水浒
8.【答案】①都具有勤劳、善良、在苦难中坚韧
传》两部作品中所写人物特征的不同,要紧
生存的美好品格。②都承受着儿子带来的
扣材料中有关人物的内容。如材料一《水浒
打击,在隐忍中依然无私地深爱着孩子。
传》中的武松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人物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
形象,材料二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关内容
答案,合理的也可的情给分)
等,分条归纳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作品形象和思想
5.【答案】①浅近通俗的文字也能勾勒出鲜活
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把握本文中老舍的
的人物,尽写人情世故。②文学作品应展示
母亲与《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母亲的相同
汉语的魅力、叙事的技巧和中国人的文化根
点,因此要理解两篇文本中母亲这一形象的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2023一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h
H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白话小说,不仅理所当
然地走送了文学史,而且堂堂正正地走进了语文课本。从染山水泊到遥遥西域,从三分天下的魏
蜀吴到由盛而衰的荣国府,那些浅近通俗的文字,猫绘着华夏大地各色山川风物,勾勒出一个个鲜
活的人物,也写尽了世道沧桑、人情世故。我们从中体味汉语的魅力、叙事的技巧,感知人情冷暖、
世间万泵,更接续起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根脉。
“主人家,快把酒来吃。”“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休要胡说!没地不
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这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不顾“三碗不过冈”的警告,痛快豪饮。这正
是北方汉子的典型形象。
林黛玉的出场,则带着江南女子的气质。“两弯似蹙非座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
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
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读到这样的文字,吴侬软语似在耳边,小桥流水如在眼前。
林黛玉初进贾府,看到四处雕梁画栋,固然觉得新鲜,但她的感受远没有乡下的刘姥姥强烈。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
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琥珀在后捶着。”刘姥姥
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出尽洋相,她的惊诧,她的好奇,把贾府诸多细节一一呈现给读者一这是小
说的技巧。不必太多介绍年龄、籍贯、脾气、性格,只是让他们讲几句话,做几个动作,这些小说中
的人物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摘编自杜羽《课本里的四大名著》)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茴器书
材料二:
《红楼梦》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猫,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删繁就简,一气呵成,
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如顾随所说:“《红楼》有时太细,乃
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简笔,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
态有显著不同。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
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水浒传》第二回写端王赵信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到冯紫英
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酒席宴饮,也都有赠人礼物的情节,正好可以对参。
《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宝玉送珙官
的松花汗巾,原是袭人送给他的。而琪官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本是自己系小衣儿(裤子)的,特意
解下来送给了宝玉,当晚就被宝玉偷偷系在袭人腰里。宝玉无意间成了中间人,做了媒,这两条汗
巾也化作信物,为琪官最后娶了袭人埋下伏笔。这是后话,作者还前有导引,侧有映射。在酒席
上,琪官念的一句诗,偏巧是“花气袭人知昼暖”。薛蟠便壤着袭人是宝贝。而这宝贝,两回前已经
透过进怡红院的贾芸的眼睛“溜瞅”了半天,知道“袭人在宝玉房中比别个不同”。但袭人把宝玉夜
间偷系在腰间的那条大红汗巾子忙解下来,说道:“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表明她对“优
伶有福,公子无缘”这一命运结局的憾恨。
到了《水浒传》里,一切都简单了,那是圆囵的吃喝、直接的馈赠。端王夸赞的玉狮镇纸,外加
一个玉龙笔架,王驸马隔日就差亲随高俅送去了端王府中,恰遇见端王在踢气球,高俅趁机露了一
脚,从此发迹。由此可见,在施耐庵笔下,这两样东西只是作为道具,起了黏合情节的功能,不像曹
雪芹笔下,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穿织起人物的命运。所以,曹雪芹会把汗巾的来历和
特点一一交代,是北静王送的蓝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施耐庵
则一笔带过,“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要问怎样的玲珑,哪一个匠人?
则不提。
《红楼梦》里,“于是复又归坐饮酒,至晚方散”;《水浒传》里,“两个依旧入席,饮宴至幕,尽醉方
散”。两个段落皆写散场,《红楼梦》依然在回环往复,余韵不绝,而《水浒传》却收缴干净,到此为
止。施耐庵是线型的叙事,一切都悬空在目前,只一束光打在上面。曹雪芹的叙事却是网状的,光
照均匀,所以处处都能显影。二者并非有感官、语言品味上的高低之分,文字的繁简其实都是为总
体需要而服务的。
同为对人类现实的再现与复叙,《红楼梦》的世界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一
个: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已的性子。总
之,大观园里都是规训了的社会人,不像山寨水泊中人,只凭自然驱使。
(摘编自江弱水《(红楼梦〉〈水浒传)的繁与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第三段引文部分运用了比喻、对偶和衬托的手法写初见面时宝玉眼中的黛玉形象。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口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