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突破 专题 08 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提问方式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联系自身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知识梳理
(一)高考频的句子
1、文章主旨句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不管什么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
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理解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
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基础。
2、抒情议论句
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
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
3、特殊手法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者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对比、象征等手法,如果脱
离,则没有完全理解透彻句子。
4、总起、总结、过渡句
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
华主题等,这类句子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二、理解句子含义方法:
1、抓关键词
在理解句子时,先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去理解,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
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理解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就
理解了。
常见关键词:体现写作对象特点的词语,标题出现的词语,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与主旨密切的词
语。
答题思路:解释关键词+句子含义+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实际。
2、联系上下文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
的关系,理解这样的句子,不能脱离文章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文章中,联系全文的内容来理解。通过
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语句的含义。
3、联系作品背景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脱离时代背景,可能意思会出现偏差。
4、抓修辞手法
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分
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思考作者运用的效果和目的。
答题思路:修辞手法+去除修辞后句子的含义+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实际。
5、紧扣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
义。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基础。
文章的中心:赞颂人的品质、抒发某种情感、告诉我们某个道理。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快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
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
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
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
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
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
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
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
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
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
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
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
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
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
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
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
花都是冬季里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 6期,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钦敬”的本义是 ,在这里,我感受了
(2)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怡然”的本义是 。“让我们怡然的种种”指的是
2.根据提示理解句子含义。
(1)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用的什么描写?突出了
什么?)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冰糖葫芦和灯光在这里具体指什么?作者“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指的什么?)
3.文中记叙了两件在下雪天发生的小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件小事。
第一件:
第二件: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有着怎样的含义。
5.联系上下文思考,文末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钦佩敬重。 卖糖葫芦的中年女子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还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态度,让
“我”敬佩不已。 安适自在的样子。 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
事”)
2.运用了环境描写以及对比的写法,衬托了中年女人助人为乐、热情似火的形象。 冰糖葫芦和灯光
在这里具体指卖糖葫芦的女子以及雪夜帮助“我”的老乡带来的温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指作者被感动
的心灵深处。
3.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 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
4.表层含义指作者在雪天所遇到的,所经历的,所感悟到的温暖,深层含义是指善良、热心的人们让作者
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温暖,包含着对带来温暖的人们的赞美。
5.作者赞美雪花,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
【解析】
1.考查词语理解。
(1)“钦敬”的意思是钦佩敬重。结合句子第③自然段“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
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可知,寒冷的风雪并不单指这个寒冷的冬天还暗含了人生的艰难困
苦,但中年女子在寒冬依旧露出笑容,可知体现了女子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生命姿态,体会到作者对其
的钦佩。
(2)“怡然”的本义是安适自在的样子。结合第⑧段“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
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可知“怡然的种种”指的是感动作者的人和事。
2.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1)“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是环境描写,洁白的雪
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
(2)这一句中的“那红红的冰糖葫芦”实际是作者想到雪天里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
孩子;“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实际是指雪夜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则是
指在雪天那些善良的人的所作所为打动了作者的心灵,“最柔软”其实是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
3.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④段“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
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可知讲了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
孩子;
根据第⑥段“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
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
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
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可知,讲了雪地里
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
4.考查标题的含义。
文中始终围绕“雪花”主要讲述了:一个雪天里,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
子,自己被车蹭一下;几年前的一个雪夜里,作者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在找到一个小小的村子并且和
村里人说明了情况后,乡亲们马上帮助作者把车拖到了村里。可知表层含义是指作者在冬天感受到的温
暖,深层含义指对雪花的赞美之情,借雪花赞美了像中年女人、乡亲们那样,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情
似火的美好人物形象。
5.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雪花”展开,叙述了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
等多件事,写雪带给“我”的感动与温暖;
结尾段画线句“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
望的心灵在飘飞”其实是指,冬天寒冷但是阻挡不了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善良热情的人们让冬天变得温
暖。“雪花”实际上就是在暗指像中年女人、乡亲们那样善良而美好的人。本文表现了作者对雪花的赞美,
对那些带给我们温暖和希望的人们的赞美。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我,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
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
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
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诚子书》中
一语道破“热”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
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
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
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的《书舟中作
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不受影响继续写字。这份从容是因为
他屡经浮沉,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害怕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
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
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
叶声》,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
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才
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
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本文作者宋威,有删改)
6.联系短文理解“涵养几分静气”中“涵养”的意思。
7.短文中与加点词“于事无补”意思相近的词是 。
8.“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几分静气,我们可以 ,可
以 ,还可以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 ,而是多一
些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 ,少一些进退失据。
9.写出句子的大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0.借助文中具体语言环境和加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11.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另写一种“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
6.培养
7.无济于事
8.自律 静气 读书 暮气沉沉 从容不迫 沉潜
9.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10.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可能会心浮气躁,难以看清事实的真相,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我们静下心来从书中
去汲取力量就会看清事情的真相,就能解决问题。
11.出门跑步。
【解析】
6.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
联系文章理解“涵养几分静气”中“涵养”的意思:滋润培养。
7.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
“于事无补”意思:对事情毫无补益。故与“于事无补”意思相近的词是“无济于事”。
8.考查了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第③④⑤自然段可知,“静心功夫”可以从自律、有静气、读书中得来。阅读第⑥自然段可知,涵养几
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9.考查了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
收获。
10.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读透句子里的深层含义,如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等。
句子中的“低谷”是指人生中的坎坷,即说明人生是有起伏的,会遇到逆境,同时句子中的“山重水复”
也指的是这一点。而要想迎来“柳暗花明”的人生高峰,必须要“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样才能克服
心浮气躁,看清事情的真相,这就是“静”下来的魅力。结合关键词语及比喻义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
义。
如:人生的道路上有起有伏,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可能会心浮气躁,难以看清事实的真相,找不到解决的办
法,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从书中去汲取力量就会看清事情的真相,进而解决问题。
11.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结合文中第⑤自然段从寂寞忧愁时、委屈不平时、身处低谷之时、
得意之时这四种情况写了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另写一种“涵养静气”的方法
即可,如:出门跑步、听歌。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婆的银针
杜泱霆
①住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那些银闪闪的金属早已不再吸引我。时间流逝,那些金属更替了一批又一
批,在我心中唯有一样历经沧桑,目睹尘世。
②那是外婆的银针。
③外婆的手很巧,但凡我的衣服被什么东西勾破,她都会用各种法子将衣服补得几乎完好如初。
④她总是从那个陪了她大半辈子的铁盒中取出线与银针。银针一闪一闪的,十分好看。她吮一吮那根
细线,再举起银针,对着光源,将细线穿入孔,再打一个小结。我很喜欢看外婆穿细线的样子。她眯着
眼,全神贯注地盯着那银针的针眼,细线轻盈地穿过那个针眼,在针眼的另一端,在耀眼的灯光下飘动,
好像是一位灵逸的女子在光下飞舞。细线飞舞之际,像是闪上了全部的光芒,吸引着我。为此,我向外婆
请教如何穿针。
⑤柔和的灯光下,外婆手把手地教着。她用那双遍布老茧的手抓住我的小手,将银针对着光亮处举
高。我眯着小小的眼睛,无论怎么穿,那细线都在针眼处扭着腰,奈何穿不过那个小孔。外婆慈爱地笑
道:“别急,以后就好些了。慢慢来,慢慢来……”她那微微泛黄的手抓住我的手,从容地,稳稳地将线
的这头带到了那头。
⑥那时,我觉得外婆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⑦我在慢慢地长大,而外婆却在渐渐老去。她的皱纹多得让我数不过来,眼中的混浊开始渗透蔓延。
她的行动有些不方便了,走楼梯时常要有人来扶她一把。她总是听不清我们在讲什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
路来,误解我们的意思。有时候我会被她的不断询问弄得不耐烦,懒得与她多说。时间一久,她便很少问
我问题,如果有什么没听清,也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继续忙着自己的活。她不再坚持很多事,也不再为
一些小事与我们争执。
⑧我以为她这是老了,懒得理这些琐事。
⑨然而我错了,那天一打开家门,就看见客厅灯火通明,外婆坐在正中央,举着银针,穿着线。她不
停地在吮那根细线,不停地试图将线穿过银针,而她身边放的,则是前些天被我磨损的一双袜子。我走上
前,许是挡住了她的光线,她皱了皱眉,脸上的沟壑全挤在一起,像一棵沧桑的古柏。她见到我,不好意
思地笑了笑:“回来啦。我想帮你补一下袜子,扔了多可惜。可惜了,穿了老半天,线都穿不上。唉,老
了老了……”
⑩我凝视着她那已经举得颤抖了的左手,心中说不上是什么滋味。我握住外婆的手,在灯光下,慢慢
移动着细线,直至它穿过针眼。细线在那一端移动着,像一个新的生命,在柔和日光灯下,倾吐着生命的
飞逝。
“真厉害,你瞧,你一穿就穿过了,真好,真好……”外婆推了推老花镜,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和
着她的皱纹,像一棵老树的年轮,一圈又一圈。
银针躺在那个小盒子里,银针见过的太多,它没有说话。许是沾上了外婆吮细线时的唾液,它在灯
光下,闪闪的,晶莹着。我握住外婆那只布满老茧的手,眼眶微酸。村上春树是对的,人确实在一瞬间就
老了,而我,也确实在外婆老去的那个瞬间长大了。
在银针心中,也许我们都算是厉害的存在。
(选自《视野》,有删改)
12.下列哪个词不能替换第④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 )
A.聚精会神 B.目不转睛 C.心驰神往 D.屏气凝神
1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混浊:
沟壑:
14.随着不同事件的发生,作者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结合文章内容填一填。
15.试从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角度谈谈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6.文章多处将外婆的现在与过去对比,请写出其中两组,然后加以简要分析外婆人物形象。
17.文章结尾写到“在银针心中,也许我们都算是厉害的存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2.C
13.文中指外婆年级大了,眼睛看东西不清楚了。 文中指外婆年级大了,脸上皱纹多了。
14.事件:外婆听不清误解我们 外婆给我补袜子穿不上线
心情:佩服 感动
15.通过对外婆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外婆对我不会穿针时宽慰和慈祥的笑,充满了对我的鼓
励和喜爱,表现了外婆的慈祥和对“我”疼爱。
16.外婆前后两次“笑”不一样;外婆的穿针的快与无法穿针;外婆手巧与行动不便……通过对比,表现
了无论身体怎样,外婆生活习惯和对我的爱都没有变法,塑造了外婆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疼爱孩子美好
形象。
17.这句话紧承上文我帮外婆穿针而来,因为我竟然能帮助心灵手巧的外婆穿针,年轻时的外婆婆曾经也
能这样自如的穿针,并能教会我穿针,可见我们在穿针上都是很“厉害”的,作者想借这种巧妙的轮回表
达了我对外望婆的赞美及她老去的无奈与惋惜。
【解析】
12.本题考查近义词。
第④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全神贯注”的意思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A.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
B.目不转睛: 指眼球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C.心驰神往: 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D.屏气凝神:指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故选 C。
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与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⑦段内容“她的皱纹多得让我数不过来,眼中的混浊开始渗透蔓延。”可知,混浊:不纯净,不清新
(多指水、空气等)。外婆的眼睛“浑浊”指外婆年级大了,眼睛看东西不清楚了。
结合第⑨段内容“我走上前,许是挡住了她的光线,她皱了皱眉,脸上的沟壑全挤在一起,像一棵沧桑的
古柏。”可知,沟壑:坑谷;山沟。外婆脸上有“沟壑”指外婆年级大了,脸上皱纹多了。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段内容“外婆的手很巧,但凡我的衣服被什么东西勾破,她都会用各种法子将衣服补得几乎完好
如初。”和第⑥段内容“那时,我觉得外婆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可知,外婆将衣服补得几乎完好如初,
我觉得外婆很厉害,所以我的感受可概括为“佩服”。
结合第⑦段内容“她的行动有些不方便了,走楼梯时常要有人来扶她一把。她总是听不清我们在讲什么,
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误解我们的意思。有时候我会被她的不断询问弄得不耐烦,懒得与她多说。”可
知,事件是“外婆听不清误解我们”,而我会因为外婆的不断询问而“不耐烦”。
结合第⑨段内容“她不停地在吮那根细线,不停地试图将线穿过银针,而她身边放的,则是前些天被我磨
损的一双袜子。我走上前,许是挡住了她的光线,她皱了皱眉,脸上的沟壑全挤在一起,像一棵沧桑的古
柏。她见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回来啦。我想帮你补一下袜子,扔了多可惜。可惜了,穿了老半
天,线都穿不上。唉,老了老了……’”可知,事件是“外婆给我补袜子穿不上线”。
结合第⑩段内容“我凝视着她那已经举得颤抖了的左手,心中说不上是什么滋味。我握住外婆的手,在灯
光下,慢慢移动着细线,直至它穿过针眼。细线在那一端移动着,像一个新的生命,在柔和日光灯下,倾
吐着生命的飞逝。”可知,我凝视着外婆那已经举得颤抖了的左手,心里很是“感动”,所以像小时候外婆
教我穿针一样,握住外婆的手,跟外婆一起穿针。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表现手法。
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外婆慈爱地笑道:‘别急,以后就好些了。慢慢来,慢慢来……’她那微微泛黄的
手抓住我的手,从容地,稳稳地将线的这头带到了那头。”,“抓、带”运用了动作描写,“别急,以后就好
些了。慢慢来,慢慢来……”运用了语言描写,“慈爱地笑”运用了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不会
穿针,外婆对我的慈爱与宽容,充满了对我的鼓励和喜爱,表现了外婆的慈祥和对“我”疼爱。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④自然内容“她吮一吮那根细线,再举起银针,对着光源,将细线穿入孔,再打一个小结。我很喜
欢看外婆穿细线的样子。她眯着眼,全神贯注地盯着那银针的针眼,细线轻盈地穿过那个针眼,在针眼的
另一端,在耀眼的灯光下飘动,好像是一位灵逸的女子在光下飞舞。细线飞舞之际,像是闪上了全部的光
芒,吸引着我。”和第⑨段内容“她不停地在吮那根细线,不停地试图将线穿过银针,而她身边放的,则是
前些天被我磨损的一双袜子。我走上前,许是挡住了她的光线,她皱了皱眉,脸上的沟壑全挤在一起,像
一棵沧桑的古柏。她见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回来啦。我想帮你补一下袜子,扔了多可惜。可惜
了,穿了老半天,线都穿不上。唉,老了老了……’”可知,这两处把外婆的穿针的快与无法穿针进行对
比,写出了外婆年纪大了,虽然穿针不如以前,但是还想着能帮我做事,看出外婆很疼我。
结合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外婆慈爱地笑道:‘别急,以后就好些了。慢慢来,慢慢来……’她那微微泛
黄的手抓住我的手,从容地,稳稳地将线的这头带到了那头。”和结合第⑦段内容“她的行动有些不方便
了,走楼梯时常要有人来扶她一把。她总是听不清我们在讲什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误解我们的意
思。有时候我会被她的不断询问弄得不耐烦,懒得与她多说。时间一久,她便很少问我问题,如果有什么
没听清,也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继续忙着自己的活。她不再坚持很多事,也不再为一些小事与我们争
执。”可知,外婆之前手巧,但是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了,哪怕我觉得她烦,懒得与她多说,她也不会计
较,继续忙着自己的活,看出外婆对我很宽容,她很勤劳,疼爱孩子。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由第④段内容“她吮一吮那根细线,再举起银针,对着光源,将细线穿入孔,再打一个小结。”和第⑤段
“她那微微泛黄的手抓住我的手,从容地,稳稳地将线的这头带到了那头。”可知,外婆心灵手巧,能够自
如的穿针。
由第④段“为此,我向外婆请教如何穿针。”和第 段内容“‘真厉害,你瞧,你一穿就穿过了,真好,
真好……’外婆推了推老花镜,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和着她的皱纹,像一棵老树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可
知,外婆教会我穿针,我能帮助心灵手巧的外婆穿针。作者借这种巧妙的轮回表达了我对外婆的赞美及对
她老去的无奈与惋惜。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里的念
头。
②于是,他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
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责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将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
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他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
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他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
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
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
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疑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
老人所为何事。
⑧终于,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
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
⑨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
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
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
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
爱。”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
动于衷、心安理得的。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
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
18.读句子,理解词语。
①家人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的“黄金屋”是指 。
②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这里的“试
金石”是指 。
19.第④段中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有资格得到资助的孩子是指
的孩子。
20.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下文中 埋下了伏
笔。
21.第⑦段中写“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老人此时的心
理活动:
22.第⑨段中说“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这句话有两层
含义:
①
②
23.请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
波; ; ……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
激!
2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这句话
的?
【答案】
18.纸钞 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19.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20.老人等待孩子回复和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个孩子寄来的贺卡
21.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干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予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
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
22.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恩。 受到他人的帮助,日后也要懂得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23.一片叶会为一束光翠意盎然 一棵树会为一阵风轻轻招手
24.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能在受到帮助之后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我的数学
成绩不好,我的同桌便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帮助我补习,我非常感谢她,也希望今后能够用自己的长处帮助
她进步。
【解析】
18.本题的考点是重点词语理解。
①结合第⑤自然段“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的语境可知,
“黄金屋”在这里指的是纸钞。
②结合第⑨自然段“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可
知,“试金石”是说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把握关键字句进行总结。通读全文:老人资助学生的事例强调了感恩之心的重
要性,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在受到帮助之后也能成为社会有益的人,才会回报社会。老人将送给孩子的
书当做“试金石”,认为“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即这样的孩子才配得到老人的
“血汗钱”。
20.本题考查了对伏笔的理解。
结合第⑧自然段“终于,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
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可知,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
名、电话和电子邮箱”为下文中老人等待孩子回复和老人在新年前收到一个孩子寄来的贺卡埋下了伏笔。
2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感情的理解能力和对描写手法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合理推测并描绘老人内心活动。老人在寄书之后每天都期望着收到来自孩子们的
回音,但电话一直没有响起,所以老人此时心中对这些孩子们应当是失望的,甚至对下一代的品质产生担
忧,因此会莫名其妙地叹气。在描写时应注意表达出老人的失望情绪。如:我寄给孩子们的书难道孩子没
收到?或许收到了不会写信?那么长时间了怎么不见回音?
2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⑩自然段本句中“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
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
人的爱。”可知,“阳光”代表“资助、帮助”,“放射自己的温暖”则代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所以这
句话可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的心,即使受到了他人的帮助,日后也不懂得去帮助他人,回报社
会。句子中的两层含义是:①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恩。②受到他人的帮助,日后也要懂得去帮助
别人,回报社会。
23.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时要注意与前文句式一致,与整个文段的语意协调。句式是:……会因……。示例:一朵云会因风的
抚摸随风飘舞;一缕阳光会因太阳的照射更加灿烂。
2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解答时,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理解文章标题,再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表述出自己的认识。本文通过老人
资助学生的事例强调了感恩之心的重要性,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在受到帮助之后也能成为社会有益的
人,才会回报社会。“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意在提醒我们对别人的帮助不要心安理得地享受,而是
应该心存感激并积极回报他人和社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得到别
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同时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考试时,我忘记带笔,同学及时为
我伸出援手,将笔借给我,我始终心怀感激。今后,如果同学需要什么帮助,我也会及时帮助他。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流不进大海,就流进杯子
①我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用文具盒夹住前排女生的头发,在老师粉笔盒里放一只青蛙,让课桌抽屉
里雏鸟的叫声响彻整个教室。
②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但重重的体罚只会加重我的叛逆。最后一次,我打碎了
全教室的玻璃。
③我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做好了种种应付老师的心理准备。我想,老师这次
一定不会轻易饶我的。
④老师安详地坐着,手中的茶杯冒着热气。意外地,老师叫我坐下,和颜悦色的。这让我猝不及防,
我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问:“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我感到意外,想了想,说:“像
杯子.”
⑤老师点点头说:“对!你再看看面盆里的水像什么?”我说:“像面盆!”“再看看塑料柄里。”我
迷茫了:“像塑料柄呀!”我弄不明白,到底水像什么呢?
⑥跟着老师,我走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烂泥塘边,烂泥塘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散发出熏人的恶
臭。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
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
⑦那个冬日,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自责。老师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指着远方跟
我说:“一路同学,你很聪明,我希望你将来能流进大海!”
⑧流进大海,人生的形状就像大海,获得了大海的丰富和博大。几年过去了,我没有流进浩瀚无垠的
大海。可是,想起老师的话,我常常从梦中惊醒:不能流进烂泥塘而万劫不复!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
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
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2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平庸——( ) 反义词:和颜悦色——( )
26.根据意思找出词语。
(1)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
(2)形容广阔无边,多比喻大海或天空。( )
27.在老师和“我”谈话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在不断地变化着,找出文中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看到老师和颜悦色时的 ,由老师问起水像什么时
的 ,到在回来路上产生
的 。
28.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
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9.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请至少用 2个成语来评价一下这位老师:这是一位 的
老师。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你也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吧,临近毕业之际,请你写句赠言送给他(她)
吧。
赠言:
30.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相比,你赞成谁?并说说理由。
31.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句有很多,请你写两句。
【答案】
25.庸俗 恼羞成怒
26.猝不及防 浩瀚无垠
27.惶恐 迷茫 自责
28.点明文章中心 说明了老师教育“我”的事情,对我的启发。
29.循循善诱、兢兢业业 老师,谢谢您这些年的教导,祝您桃李满天下!
30.例:我赞成老师的做法,老师的做法更加以理服人,通过温和的态度使我认识到了错误。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
25.本题考查的是对词义的理解。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意思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平庸: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近义词为:庸碌、庸常等。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反义词为:恼羞成怒、大发雷霆、大吃一惊、气急败坏、勃然
大怒等。
26.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解释。
(1)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在第④段中指老师和颜悦色的表现,让“我”不知所
措。
(2)浩瀚无垠:水势盛大没有边际。在第⑧段中指大海非常辽阔,无边无际。
27.本题考查人物心情的变化,从文中提取关键词语填空。
由第④段中“老师安详地坐着,手中的茶杯冒着热气。意外地,老师叫我坐下,和颜悦色的。这让我猝不
及防,我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可知,看到老师和颜悦色时,“我”是惶恐的。由第⑤段中“再看
看塑料柄里。我迷茫了:“像塑料柄呀!”我弄不明白,到底水像什么呢?”可知,老师问起水像什么时,
“我”是迷茫的。由第⑦段中“那个冬日,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自责。”可知,回来的
路上“我”是自责的。
28.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
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这句话把“人的生活”和“水入容器(如杯
子、盆、塑料桶)”作了一个类比,意思是:水即使到不了大海,也不要流到烂泥塘。宁愿呆在容器里,也
要做到“简单、干净透明、实用”。通过水的本性谈论人生观: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人的价
值有大有小,不管能力大小,都要让自己活的有意义,要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所以文章最后一段
的作用是点明文章中心思想。说明老师教育“我”的事情,对“我”的启发。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阅读短文可知,文中的老师,在“我”犯错后,没有像父亲那样责备“我”,而是通过水进入不同的环境,
就会有不同的状态,告诉“我”,她希望“我”将来能流进大海,获得大海的丰富和博大。由此可知,老师
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的老师。毕业赠言是在毕业前期师生、朋友之间互赠留言的一种方式,本题将
对老师真挚的祝福写出来即可。例如: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
点燃了多少青春,催发了多少征帆。
30.本题考查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阅读短文第二段中“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但重重的体罚只会加重我的叛逆。”可知,
父亲的体罚并没有让“我”意识到错在哪儿,反而加重我的叛逆。而老师的教育方法,让“我”明白我应
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赞成老师的教育方法。
31.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积累。
结合提倡学习积累,可知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句,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绝 桥
唐河河面宽阔,水势汹汹却无桥。那年汤连池之父收购药材时,落入唐河而死。汤连池悲痛欲绝,便
变卖家产,要在河上造桥。汤连池重金求得巧匠设计了一张石桥图纸,又让人从山里采来上好的石料,整
整两年,一座石桥才造好。桥中预留一处空穴,乃桥之命脉所在,汤连池原本想在百年之后,葬在空穴之
中,以志纪念。
汤连池不到百年,日本人打进来了,炮火渐渐逼近了唐河。
那天,当了城防团长的汤云龙来见父亲汤连池。年近八十的汤连池坐在太师椅上,听了汤云龙吞吞吐
吐的话。勃然大怒,老手颤抖着,青筋直暴:“不肖之子,不肖……”一痰堵在胸口,脸涨成了紫色。汤
云龙呆呆地退了出来。
汤云龙在桥上布置炸药,几次爆破,那桥竟稳固得坚不可摧。汤云龙仰天长叹……就听到身后一声冷
笑,汤云龙猛地回头,见汤连池正在身后怒目而视。
三日之后,中日两军兵临唐河,石桥激战,血洒石桥……
汤云龙黑着一张脸再来拜见汤连池,扑通跪倒:“父亲,请您炸桥吧!”汤连池声色不动。汤云龙吼
起来:“ 您老能看着我们军人的尸体,一层一层地铺上去?”
日军大兵压境,汤云龙率领队伍被迫后撤……
汤连池让家人搀扶着到了桥上,直直站了一宿。次日黄昏,汤连池呆呆地看着日本人的队伍开上桥
来。远远望去,太阳旗下,一支黄蛇样的队伍游上了石桥。汤连池慨然长叹:“连池死无葬身之地了啊。”
他软软地挥挥手,让家人散去了。
西天之上,一抹斜阳烧得正急。浓浓的云层,千变万化,似奔马,似悬崖,急速地时聚时散。刹那
间,奔马扑倒了,悬崖崩塌了。汤连池一双老眼,赤红赤红的,一双枯手,抖抖地点燃了药线。药线像一
条受惊的红蛇,急急地向桥中移动,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那石桥就飞了起来,石桥上的黄蛇也飞了起
来,无影无踪了。
硝烟散尽了。大石桥没有了,汤连池不见了,只有唐河水怒吼着,奔腾着……
3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怒目而视:
慨然长叹:
33.文中的“红蛇”指的是 ,“黄蛇”指的是 。
34.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5.选文写汤连池炸桥前先写了夕阳和云层急剧变化的样子,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36.结合短文说说汤连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案】
32.睁圆了眼睛愤怒地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样子。文中指汤连池生气的样子。 由于感慨而长
声叹气。文中指汤连池的感慨。
33.着火的药线 日本人的队伍
34.通过“老手颤抖着,青筋直暴”“脸涨成了紫色”等动作、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汤连池勃然大
怒的形象。
35.借夕阳西下时云急剧变化的样子,衬托出汤连池内心复杂、激烈的情感波动,渲染出悲壮的气氛,更
能突出汤连池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精神。
36.体会到汤连池对父亲的孝顺和为祖国而牺牲的悲壮。
【解析】
3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怒目而视:指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结合“就听到身后一声冷笑,汤云龙猛地回
头,见汤连池正在身后怒目而视”理解即可。
慨然长叹:是因感慨而发出了长长的叹气声音。结合“汤连池慨然长叹:‘连池死无葬身之地了啊。’他软
软地挥挥手,让家人散去了”理解即可。
3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短文“次日黄昏,汤连池呆呆地看着日本人的队伍开上桥来。远远望去,太阳旗下,一支黄蛇样的队
伍游上了石桥”、“药线像一条受惊的红蛇,急急地向桥中移动,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可知,文中的“红
蛇”指的是药线,“黄蛇”指的是日军队伍。
3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通读短文,对文中“年近八十的汤连池坐在太师椅上,听了汤云龙吞吞吐吐的话。勃然大怒,老手颤抖
着,青筋直暴:‘不肖之子,不肖……’一痰堵在胸口,脸涨成了紫色”可知这句话通过“老手颤抖着,
青筋直暴”“脸涨成了紫色”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汤连池对不能继承祖辈事业、没出息、品行差的儿
子汤云龙无比的气愤。
3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绝桥》是当代作家谈歌的“绝”字头小说名篇之一,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普通商人汤连池祖孙三代
与一座石桥的故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写出了普通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壮举与民族精神。
通读短文可知,选文写汤连池炸桥前先写了夕阳和云层急剧变化的样子,这对于表现人物有以下作用:通
过对夕阳和云层的描写,更能够表现表现出人物汤连池的焦急心理,也能够突出他的英勇精神。
36.本题考查说出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绝桥》是当代作家谈歌的“绝”字头小说名篇之一,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普通商人汤连池祖孙三代
与一座石桥的故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写出了普通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壮举与民族精神。
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汤连池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为了消灭敌人,不惜炸毁自己苦心建造的桥与敌
人同归于尽,表现了他保家卫国,痛杀敌人的永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