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专题10:人物描写及其作用-2024年五升六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专题10:人物描写及其作用-2024年五升六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07:5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10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一、提问方式
①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二、知识梳理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是展
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人物是作者精心刻画加以渲染出来的,才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跃然纸上。描写
一般通过“外语动心神”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表达人物情感。人物描写可以从划线句子中呈现出的外貌、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词语,进行赏析。
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中心。
(一)外貌描写
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
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手拿九齿钉耙。
——猪八戒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制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
肩 查 又 硬 。 挺 挺 身 才 变 化 多 , 声 音 响 亮 如 钟 磬 。 尖 嘴 咨 牙 弼 马 温 , 心 高 要 做 齐 天 圣 。
——孙悟空
(二)语言描写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
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
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
第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 ——秀才
秀才读书人,语言讲文采,用了个比喻来形容; 有文化
第二句:“满天下皇家瑞气。” ——县官
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 官腔
第三句:“下它三年又何妨?” ——财主
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
第四句:“全部都是废话。” ——穷人
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
(三)动作描写
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动作反应,就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
度、思想品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
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
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朱自清 选自《背影》)
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攀栏杆时的情景,从中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四)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
白,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
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例: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
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
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幻觉描写很好的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不平和黑暗。
(五)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是对人
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
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
抓住面部表情动作的特点来描写的,体现人物性格暴躁的人生气时的样子。
★答题思路:这是××描写,写出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节日
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
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
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
天是父亲节呀。
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
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
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
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
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
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
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
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儿。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在
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
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
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
还有一些槐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你们什么大
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
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
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
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
阵子。
1.本文围绕“父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另外两件事。
(1)小男孩为他的父亲准备节日礼物;
(2)
(3)父亲给我们送钱来;
(4)
2.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③自然段中的加点词“有心人”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
4.仔细品味第⑧自然段画线句,说说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5.第⑨自然段写到“父亲很开心”,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女儿送给“我”手工做的桃子,并祝“我”节日快乐。 “我”送书及戏票给父亲。
2.①这孩子记得明天是父亲节,并为自己的父亲准备鲜花(礼物);②这孩子看出了“我”的窘相,抽出
一枝康乃馨让“我”作为礼物送给父亲。
3.这句话通过对父亲摸钱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准备的钱来之不易,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地的关
心和深深的爱。
4.一方面表现了父亲为儿子取得得成就而自豪;另一方面反映出父亲认为不应该向儿女索取什么,哪怕是
几本书也觉得有些难为情。
5.可以用“我”送的戏票陪“我”母亲看戏了;可以把“我”写的书带回庄里给庄上人翻翻。
【解析】
1.考查事件概括。
可以利用六要素进行概括。
第①段主要讲了小男孩为他的父亲准备节日礼物。
第④—⑦段主要讲了女儿送给“我”手工做的桃子,并祝“我”节日快乐。以及父亲来看“我”并给
“我”送钱。
第⑧—⑩主要讲了“我”拿书和戏票给父亲。
2.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第①段,“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
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可知
小男孩在花篮上抽取鲜花为父亲准备礼物。“有心人”是指小男孩十分懂事。
结合第③段“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
定会高兴的。”小男孩看出“我”的尴尬,并把花给“我”让“我”作为礼物把花送给父亲。“有心人”指
的是他为别人着想,善良、质朴。
3.考查赏析句子。
由句子“走、摸、摆”这些动词,可知使用了动作描写,“在裤兜里摸了半天”表现了父亲准备的钱藏得非
常安全,体现了父亲的周到、细致,“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体现了父亲的钱来之不易,以及对孩子深深
的爱。
4.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从“试探”以及父亲询问的语气可
知父亲当时有些小心翼翼、体现了父亲难为情,“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体现了父亲为孩子取得成就的自
豪。
5.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⑨段“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
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可知父亲开心“我”答应了父亲的请求,同时有戏票,可以带妻子
去看戏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婆的世界
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
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
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
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
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
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
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就怕今天晚上有人要
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水族馆
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
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
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
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
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布条,以为是邻
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
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
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
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勃然大
怒。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
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
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着的时光。如蚕茧中的
世界。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
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
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
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
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6.联系课文内容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的方法。文中“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中“一丝不苟”的意思是:
7.文章围绕“外婆的世界”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2)将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9.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条,目的有什么不同?
1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答案】
6.指外婆梳理很仔细,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7.①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②我带她出去闲逛;③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④我上班
时将她反锁在家里。
8.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期盼我回家时的神态,表现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和对我的
依赖。
不好,因为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通过对外婆质朴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在面对新鲜事物时
的惊奇,也衬托出外婆内心的孤独。
9.①在我家生活时期,外婆是为了通过布条找到我的家。②离开时,是为了提醒我她对我的爱和陪伴,以
及她对我的牵挂与不舍。
10.①奇异的世界,她出来闲逛,喜欢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②孤独的世界,她在陌生的城
市,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孤独的,她想回到家乡,那里有她思念的食物,有她思念的旧
人。
【解析】
6.考查词语解释。
一丝不苟,这则成语意思是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联系语境“每
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可知文中指外婆的头发被梳得整整齐齐。
7.考查内容概括。
仔细阅读原文,由第②段“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
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可知写了外婆趴在阳台等“我”下
班。
③-④段中,由第③段“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中心句,可知写了“我”带外婆
出去闲逛。
结合第⑥段“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可知写
了“我”解开外婆系的布条。
第⑦段“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勃然大怒。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
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可知写了“我”将外婆
反锁在家里。
第⑩段“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
一块布条。终于痛哭出声”可知写了“我”看见外婆系的布条痛哭不已。
8.考查赏析字词。
(1)关键词“眼巴巴”“张望”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外婆”当时独自在城里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期盼“我”回家时的神态,表现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和对“我”的依赖。
(2)表达态度,并说明理由。
结合上文“长得极好!就怕今天晚上有人要来偷……”“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
他怎么骗钱……”“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因此这些方言表现了外婆对外
在事物的看法,充满童真和质朴,符合外婆的身份。也表现了外婆对异乡生活的陌生、好奇。
9.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⑥段“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
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
的最大努力”,说明在“我”家生活时期,外婆是为了通过布条找到“我”的家。是为了适应异乡生活才系
上的。
结合文中第⑩段“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
又被系了一块布条”,这是外婆离开时,是为了提醒“我”她对我的爱和陪伴,以及她对“我”的牵挂与不
舍。是表达情感用的。
10.考查内容理解。
“我”领着外婆出来闲逛,她总表现出对城市的陌生与好奇。她不熟悉周围的环境,总是糊里糊涂找不到
回家的路。
外婆的精神世界最主要的还是孤独,环境陌生,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她思
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吗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
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
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
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
⑤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⑥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
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
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⑦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
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 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
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
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
⑧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
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⑨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⑩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
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按到怀里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那天,母亲的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工夫,树上的枣全都被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
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十三岁那年,红枣刚刚收获下来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老师我拿了她
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
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
光秃秃的,地上落满树叶和树枝。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
枣树越打越旺。
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
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
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这时我才发现,院子里已洒满月光。起身准备回屋,身
上的毛毯掉落地上,弯身去拾,一眼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
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
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
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
后来,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
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
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
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
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11.文章⑦至 段描写了母亲两次打枣,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
打枣的原因 打枣时母亲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打枣 ① ②
第二次打枣 ③ ④
12.“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
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从人物描写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13.第 段作者说“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14.有一种人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以你的感伤为感伤,他们就是你的父母。读了本文后你对父母的爱,对
亲情一定有了更多的感悟,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和作者的感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1.为了满足“我”打枣、吃枣的心愿。 母亲想让孩子高兴又舍不得未熟透的枣子。 打了我,
用打枣来安慰“我”。 母亲打了孩子感到内疚,心有苦楚却无人诉说。
12.写了母亲在自己承受痛苦的同时,还用打枣的方式帮我发泄心中的委屈,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对
“我”深沉的爱。
13.①都是和我最亲近的。②都默默付出,不计回报。③都是自己承受痛苦,把美好留给别人。④都是我
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⑤都在慢慢老去。
14.文中表现了一位坚韧、慈爱的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过去,“我”依赖母亲却不懂母爱;现在,
“我”懂了母爱,母亲已渐渐老去。我们要理解父母,贴心父母,内心的苦乐,珍惜父母的爱…
【解析】略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闻父亲的味道
朱成玉
①我有一位生性懒散的同事,平时工作清闲,他每天到单位点个卯,然后就溜出去喝喝小酒,逍遥自
在地过活。可是这几天,这位仁兄突然开悟了一般,不但按时上下班心还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摇头晃
脑地背个不停。问其原因,竟然是他上初中的女儿在背诵《兰亭序》的时候、正好他会那么几句,就脱口
背了出来。女儿则大声地惊呼:“老爸,原来你还是挺有味道的嘛!”
②一直以来,在女儿心目中,他都是庸庸碌碌的一个人。“就为了女儿的这一句夸赞,我兴奋了好
久。”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从此,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古诗文,还准备背《诗经》呢!他说:“我不
能让女儿觉得我是个庸俗的爸爸,我得做个有味道的爸爸。”
③孩子上高中了,按理说不用接送的,但每天晚上九点钟,我都会去接,校门口总是黑压压一片,其
中有一个男子总能引起我的注意。他个儿极矮,大概只有一米五,几乎每天都能感觉到他喝了酒,可是他
从来没有耽误过接孩子,时间长了,彼此熟络,有时交谈几句。有一天,他实在喝酒有些多,东摇西晃
的,我开玩笑说:“你这状态接孩子,是你保护孩子啊,还是让孩子保护你啊?”他笑了笑说:“不管咋
样,只要能让孩子看到我就行。”他还有些不无得意地说:“俺那孩子都习惯了,知道他爸爸身上就是这个
味儿。”
④从考场出来,我和女儿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工地,跑过来一个农民工,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
水一边向我女儿打听考试的情况。【A】“今年试题难不难啊?作文题目是什么啊 ……”他接二连三地问,
问得很仔细。女儿一边回答一化好奇他为什么要问这些。他说他孩子也是今天考试,可是他要干活,没有
时间陪孩子。“关键也是不好意思,你看我穿成这样,站在校门口,不是给孩子丢人吗?”他谦卑地微低着
头说,“看你多好,有这么体面的爸爸陪你考试。”
⑤工地上有人喊他回去干活,他向我们道了谢,急匆匆地跑回去。空气中留下咸咸的汗水的味道,那
是父亲的味道。
⑥过年的时候,父亲不小心在雪地上滑倒,扭伤了脚踝。往常的年夜饭,总是少不了父亲做的那道美
味的咖喱鱼,那也是我们最爱吃的一道菜,今年父亲无法再为我们做了。看到我们失望的脸色,父亲说,
这还不好办,我来说,你们做。父亲就现场指导我们做起了美味咖喱鱼,什么样的大候,放什么样的调
料,我们照着父亲说的步骤仔仔细细地做。【B】鱼端上桌的时候,父亲尝了一口,点点头,向我们竖起大
拇指,说简直一模一样!
⑦可是我们吃着,却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点味道,不是忘记了放哪个调料,而是我们知道,那是缺少
父亲的味道。
⑧闻一闻父亲的味道,梦是香甜的,人生也是香甜的。
15.文章以“闻一闻父亲的味道”为题记叙了四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两件事。
①“我”的同事因女儿夸奖而养成了背诗的习惯。

③一个农民工向“我”女儿打听考试情况。

16.文章在写第一位父亲时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具体说说其作用。
17.文章写了多位父亲的味道,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不同的“味道” 相同的“味道”


父亲的味道 ⑤
③咸咸的汗水味道

18.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文中【A】【B】两个画线句。
【A】
【B】
19.本文以“闻一闻父亲的味道”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15.②一位经常带着酒味的父亲从来不耽误接孩子。 ④父亲带伤指导我们做出咖喱鱼。
16.先抑后扬。开篇就点出了同事“生性懒散”的特点,后面紧接着写他“不但按时上下班,还捧着一本
《唐诗三百首》摇头晃脑地背个不停”,前后一抑一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同事在女儿的夸奖下的巨大
变化,体现了他对女儿话语的在意和对女儿的爱。
17.①高雅的文化味道②醇郁的美酒味道④鲜美的咖喱鱼味道⑤父爱的味道
18. 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出了农民工对参加高考的孩子的关心。 这句话运用了
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在尝了我们做的咖喱鱼虽然和他做的有差别后,依然对我们大加赞赏,体现了父爱
的包容。
19.以“味道"为线索,贯穿全文;题目新颖,吸引读者注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略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明白了自己的地位。他变得又阴郁又绝望。他觉得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孩子,一个朋友也没有,谁
也不喜欢他。他要做个罪犯。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选择。也许,等那些人发觉把他逼到这般田地时,他
们会内疚的。他一直努力着以便不出差错,好好向上,但人们偏偏又不让他那样;既然他们一心要避开
他,那就悉听尊便吧;就让他们为了将要发生的事来责怪他好了——他们就这德性,随他们去!话再说回
来了,像他这样一个无亲无故的人哪有资格责怪人家呢?是的,是他们逼他铤而走险的:他要过犯罪的营
生,别无选择。
此刻他已快走到草坪巷的尽头,学校的上课铃声隐隐在耳边震响。一想到自己将永远、永远也听不到
这熟悉的声音,他禁不住啜泣起来——残酷的事实怎能不令人难受呢,可这是人家逼的呀。既然他们存心
要把他投进冰窟,他只有认命的份——但他原谅了他们。想到这他哭得更伤心了。
恰在此时,他遇到了他的铁哥们儿乔·哈帕。他两眼发直,显然心怀鬼胎。不消说,他俩正是“一条
道儿上”的朋友。汤姆用袖子擦了擦眼睛,边哭边说自己决意要离开这非人生活的鬼学校和没有同情心的
家人,浪迹天涯,一去不回,最后他说希望乔别忘了他。
可巧,乔原来也正是特地赶来向汤姆告别,向他提出这样的请求的。他妈妈因为他偷喝奶酪揍了他一
顿,其实他压根儿没喝,尝都没尝过,根本不知道那回事,明摆着的,她讨厌他了,巴望他走开。既然她
这么想,他除了顺从,还能怎么样呢?但愿她能开心,永远不会后悔是自己把可怜的儿子赶出家门,让他
置身冷酷的世界,去受罪,去死。
两个孩子一边伤心地赶路,一边订立了一个新盟约,发誓互帮互助,情同手足,永不离分,除非死神
硬要来拆散他们,让他们获得彻底的解脱。接着,他们就开始拟订行动计划。
乔提议去当隐士,远离人群,穴居野外,靠干面包维生,等着终于有那么一天被冻死、饿死、伤心而
死。不过,听罢汤姆一席话后,他也认为干犯罪的勾当并不赖,于是欣然同意去当海盗。
在圣彼得堡镇下游三英里的地方,密西西比河宽约一英里多,那儿有个狭长的、林木丛生的小岛。岛
前有块很浅的沙滩,这地方是块秘密碰头的风水宝地。岛上荒无人烟,离对岸很近,紧挨着河岸还有片茂
林,人迹罕至。于是他们相中了这个杰克逊岛。至于当海盗后,该打劫谁,他们倒一点也没动脑子。接
着,他们找到了哈克·费恩,他马上就入了伙,因为对他来说,随遇而安惯了,他反正是无所谓。不久,
他们便分了手,约好在他们最喜欢的时刻——半夜,在镇子上游两英里远的河岸上一个僻静处碰头。那儿
有只小木筏,他们打算据为己有。每个人都要带上钓鱼的钩子和线,以及各自用秘密招术——也就是照强
盗们那样子偷来物什,并以此来装备自己。天刚擦黑,他们就已经在镇子里扬出话来,说人们很快就将
“听到重大新闻”,如此这般以后,他们自是得意不已。凡是得到这种暗示的人,都被关照“别吭声,等着
瞧”。夜半光景,汤姆带着一只熟火腿和几件小东西赶来了。他站在一个小悬崖上的一片又密又矮的树林
里。从悬崖往下望就能瞧见他们约好的碰头处。这是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四周一片寂静。宽阔的河流海洋
般静卧着。汤姆侧耳听了会儿,没有什么声音来搅扰这一片宁静。于是他就吹了声口哨,声音虽然低,可
却清晰可辩。悬崖下立即有人回应。汤姆又吹了两声,也得到了同样的回应。然后他听到一个警惕的声音
问:
“来者何人?”
“我乃西班牙海黑衣侠盗,汤姆·索亚。尔等何人?”
“赤手大盗哈克·费恩,海上死神乔·哈帕。”
这两个头衔是汤姆从他最爱看的书里,挑出来封给他俩的。
“好,口令?”
两个沙哑的声音,在一片岑寂中,几乎同时,低低地喊出一个可怕的字:
“血!”
20.文中加入“海盗团伙”的有汤姆、( )、( )。
2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铤而走险:
随遇而安:
22.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3.联系小说内容,说说文中的汤姆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去冒险?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4.对于汤姆离家出走,冒险闯荡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20.乔·哈帕 哈克·费恩
21.指汤姆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 指哈克费恩走到哪里就在那里住下,指没有固定的居所
22.心理描写;为他离家出走去冒险做了铺垫。
23.汤姆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课堂,希望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的环境。这反映出汤
姆聪明调皮,具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想象力和叛逆精神。
24.我不赞同;尽管汤姆有许多令人钦佩的优点,但他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离家出走,这种人生活态度
是不可取的;况且社会纷繁复杂,小孩子冒险闯荡,很容易误入歧途或生命没有保障,这样既耽误掉自
己,也给家庭带来哀痛。
【解析】
2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联系上下文以及句子:“我乃西班牙海黑衣侠盗,汤姆·索
亚。尔等何人?”“赤手大盗哈克·费恩,海上死神乔·哈帕。”这两个头衔是汤姆从他最爱看的书里,挑
出来封给他俩的。我们可知,文中加入“海盗团伙”的有汤姆、乔·哈帕、以及哈克·费恩。
21.此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我们联系上下文以及平时的积累,可知答案。
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由文中的句子:是
的,是他们逼他铤而走险的:他要过犯罪的营生,别无选择。我们可知指汤姆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
为。
随遇而安: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由句子:接着,他们找
到了哈克·费恩,他马上就入了伙,因为对他来说,随遇而安惯了,他反正是无所谓。我们可知:哈克费
恩走到哪里就在那里住下,指没有固定的居所
22.此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方法,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
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
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
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结合第一
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知,第一自然段采用了心理描写,为他离家出走去冒险做了铺垫。
2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姆用袖子擦了擦眼睛,边哭边说自己决意要离开这非人生
活的鬼学校和没有同情心的家人,浪迹天涯,一去不回,最后他说希望乔别忘了他。我们可知汤姆为了摆
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课堂,希望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的环境。这反映出汤姆聪明调皮,具
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想象力和叛逆精神。
24.此题考查的是表明态度的题目,我们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小孩子小
孩子冒险闯荡,很容易误入歧途或生命没有保障,这样既耽误掉自己,也给家庭带来哀痛。因此是不能赞
同的。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房子(节选)
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
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
会很高兴地答应,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
瘢(bān)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
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了一点唾沫
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
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
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
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
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
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
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
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
一摸。
  秃鹤不再快活了。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
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
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
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
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
25.阅读选文,秃鹤对自己秃头的心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请你补全在横线上。
→ →不再快活了
26.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桑桑觉得秃鹤的头,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2)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
27.选文最后一段中秃鹤为什么会“抖抖索索”,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28.下列最符合选文主题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对秃鹤的秃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表现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B.我们身边的每个同学或师长都有自己的缺点或缺陷,作者呼吁大家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以貌取人,
要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
C.对文中秃鹤的同学的丑恶行为进行无情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欺凌同学这种校园不和谐现象的极度
愤怒。
D.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和不可碰触的敏感点,如果碰触到这一点,那人就会爆发。
29.下面的一段文字是对《草房子》第二章里的主人公纸月的一段评论。请你参考该评论也给秃鹤写一则
评论。
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
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家的笔下描写得是
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我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
量。
【答案】
25.不在意 在意
2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秃鹤的头”比作了“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写出了秃
鹤的头的特征,鲜明生动。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纸月和香椿对秃鹤秃头的嘲笑。
27.“抖抖索索”说明了天气冷,秃鹤内心难过,但更害怕同学嘲笑。示例:他可能会想:“为什么老天偏
偏让我生成一个光头?这光秃秃的头,除了引来别人的嘲笑还能给我带来什么呢?”
28.B
29.秃鹤本名陆鹤,他因头秃而被大家称为秃鹤。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偏僻小村,这个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没
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呵护,幼小的心灵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演绎着他的悲酸故事。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悲
恸,为之遗憾,为之扼腕!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语句“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中,可以知道秃鹤对自己的秃头的态度是“不
在意”,从语句“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中,可以知道
秃鹤对自己的秃头的态度是“在意”。秃鹤对自己秃头的心态经历了不在意、在意、到不再快活了的变化。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1)例句“桑桑觉得秃鹤的头,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中,“秃
鹤的头”与”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相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秃鹤的头”比作“一块
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写出了秃鹤的头的特征,鲜明生动。
(2)例句“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是对两个女
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纸月和香椿对秃鹤秃头的嘲笑。
2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
理。
例句“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中“抖抖索索”说明了“天气冷”
“秃鹤内心难过,但更害怕同学嘲笑”,他的心里可能会在想,我们可以从秃头给他带来的嘲笑入手,如为
什么会是一个光头?如果不是这秃头,我就不会被大家嘲笑了。
28.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主题的把握的能力。
A.“同学们对秃鹤的秃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表扬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不正确,“秃头更多的引来孩子们
的侧目和嘲笑”。
B.“我们身边的每个同学每个师长都有自己的缺点或缺陷,作者要呼吁大家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以貌取
人,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正确。
C.“对文中秃鹤同学的丑恶行为进行无情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欺凌同学这种校园不和谐现象的极度愤
怒”不正确,语句“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恰恰证明作者对秃
鹤持着同情的态度。
D.“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和不可碰触的一点,如果碰触到一点,那人就会爆发”不正确,文章主要是讲秃
鹤的秃头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这引起了大家的嘲笑,所以才导致了他的生气。
本文的主题正是我们身边的每个同学每个师长都有自己的缺点或缺陷,作者要呼吁大家与人交往的时候不
要以貌取人,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
29.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
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可以写:秃鹤正如他的名字,是一个秃头的少年秃鹤生姜味道的头皮,秃鹤的自卑伤心,秃鹤的叛逆反
抗,秃鹤的认真演出,秃鹤在月光下沉默的身影,香鹤的眼泪……都给桑桑以及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孩子
们心灵上的触动,孩子们渐渐地成长,长成更美好更善良的人。从秃鹤的经历中,我体会到了什么是集体
的荣誉感和怎样成为更加美好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