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突破 专题 09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提问方式
①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划线句子表达效果是什么?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知识梳理
1、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
作用: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构成要素: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
作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
比喻一般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
①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
②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③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①弟弟成了泥了。
②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③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①一轮弯刀挂在夜空上。
②在神舟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
2、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作用: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
(1)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描写。
①鸟儿叽叽喳喳的,好像在吵架。
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①亲爱的花朵啊,你的舞姿是多么的优美啊!
②祖国啊,你是一个沉睡的巨人。
3、夸张: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不是浮夸,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夸张只用来表现形象,抒发感情。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①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②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3)超前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①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
②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起到增强语气、充
分抒情、集中说理的作用,读排比句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言的节奏感、旋
律美、有力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
漓之感。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赏析思路。
修辞 基本特点 赏析思路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xx 比作 xx,生
比喻 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比 动形象地写出了 xx 物的 xx 特点,表达了作者的
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xx 感情。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xx 当做人来写,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xx 物的 xx 特点,表达了作者
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的 xx 感情。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xx 的 xx 特
夸张 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
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 xx 之情。
夸张。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 xx 物的 xx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
排比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 xx
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
之情。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①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②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
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
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地儿。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③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④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惊呆了。一树一树粉白色的
花,落在眼里,真妖娆得不行。
⑤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
星点点的蓝。(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
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
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⑥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
像是要把全部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⑦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
坳里,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⑧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⑨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
花,还有花间的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⑩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
她们守着一小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热烈的舞蹈,或者少女般腼腆地静
立着,然后在蜜蜂的帮助下孕育夏日的小小的山桃,再然后,在寒流里剃发闭眼苦守,等待来年春天的抚
摸,再准备一场少女的粉色舞蹈。甚至,多少年后,她们也会安安静静地倒下,让蜜蜂和蜜蜂的后代从此
再也找不见她们。
当然,她们也有后代。她们的后代可能就成长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而一场悄悄的舞蹈也按照美
丽的遗传密码,开始排练。
我今天要是没看见这些,一切也都在进行中。我今天偶然瞥见了她们,一切也都没有被打乱。偶
遇就是这么普通,也是这么惊心。
大家开始下山。一路上我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我想,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平凡
里也有舞蹈、蜜蜂与爱情,也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生不息,不需要多少人在意,也不祈求多少人抬举。有
阳光,有风,有蜜蜂,也就一切都有了。
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好吗?挺好。
今天,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 5月 5日,略有改动)
1.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惊呆——( )——( )——( )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在上文 A、B 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文中画线句是用怎样的描写方式写风的?这里写风有什么作用?
4.“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中的“温暖”有怎样丰
富的内涵?
【答案】
1.出神 惊心 惦记
2.示例(A):“腰肢大颤”“互相厮磨”“舞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的情感,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中摇摆的情形,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从而抒发了作者对野山桃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B):“庄重自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的情感,同时又把野山桃比作少女,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小后,阳光照射下的情态,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从而抒发了
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树杈、枝丫以及指路红布条的状态,表现碎石山径上春风之大。这样
写的目的,一方面也突出野山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不容易,从而为下文“我”惊呆的情感埋下伏笔。
4.①刚经历了冬天,虽然风野,但是无意中看到了在山间顽强生长的野山桃,被它们那种顽强的精神所温
暖。②人生中,我们也会不经意间,在身边发现一些所不熟知的人或者事物并为之感动。
【解析】
1.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
从第④段“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惊呆了”可知,当
“我”看到盛开的山桃时,“我被惊呆了”;从第⑦段“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可知,这
春景让“我”看的出神;从第 段“我今天要是没看见这些,一切也都在进行中。我今天偶然瞥见了她
们,一切也都没有被打乱。偶遇就是这么普通,也是这么惊心”可知,一次偶然的邂逅也让“我”感到惊
心;从第 段“大家开始下山。一路上我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可知,最后下山的时候,
“我”还在惦记着那一群野山桃。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⑤段 A句“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
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中“腰肢大颤”、“互相厮磨”、“无声
的舞蹈”是人的动作特点,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写出了野山桃风中摇摆的样子,表达了作
者对野山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⑤段 B句“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
乱”中把“野山桃”比作“少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同时有赋予了野山桃人的动作神态,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野山桃风不同大小情况下的不同姿态,表达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与赞美之
情。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
从画线句子内容来看,作者主要描写树杈、枝丫以及指路红布条的状态,从侧面表现风力之大的。对风力
的描写也属环境描写,结合下文的内容,可以看出,风力越大,越能表现野山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盛
开的不易,从而为后文“我”惊呆的情感埋下伏笔。写风,是对山桃的一个侧面衬托,是衬托手法的具体
运用。
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温暖”有两层含义,一是,结合第②段“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
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
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可以看出,野山桃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而它们确仍然坚强的生长。野山桃
这种精神给“我”带来温暖。二是,结合第 段“我想,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平凡里也有舞蹈、蜜蜂
与爱情,也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生不息,不需要多少人在意,也不祈求多少人抬举。有阳光,有风,有蜜
蜂,也就一切都有了。”可知,“温暖”包含了“我”领悟到的身边人事物会在不经意间给予平凡的力量,
温暖人心的人生誓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
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
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
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②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
少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
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
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
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
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
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
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
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
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别名黄花
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
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
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
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上世纪的 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 G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
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
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G老师与我们同去。当时
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
在野地里采集野菜,G老师也参与其中。
⑤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
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
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G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
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我此前的学生不乏
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
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⑥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
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
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
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G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
沉思。劳动返校后,G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
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⑦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 G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
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
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
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绿肥红瘦
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多少年过去
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
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
“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
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
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
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
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
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
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
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2)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6.请从修辞方法角度对“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这句话的表
达效果进行评析。
7.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
8.纵观全文,G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9.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10.G老师认为“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
意义的人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5.文中指蒲公英像和“我”约好了一样发芽抽青。
文中指蒲公英在无人探问的情况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6.本句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蒲公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
的喜爱之情。
7.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蒲公英生命力的顽强、乐观、朴实的品质。
8.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
野地里采集野菜,G老师也参与其中。可见,G老师是一个能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人;G老师希望学生们
成长进步,不奢望他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
的普通人。可见,G老师是一个循循善诱、育人有方的人。
9.表层含义是指“我”与蒲公英在庭院相遇。深层含义是指“我”(“我们”)与蒲公英一样,庸常但不庸
俗,努力奋斗,平和,乐观,心情温暖、感恩和爱。
10.我同意这个观点,每个人都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名人。我们的生命虽然也会如
蒲公英一样的平凡,但是我在我的环境中灿烂了一季,即使只有绿意染了庭院一角,但我也在春天绽放了
美丽,就没有可后悔的。正如歌曲所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我们只有拼搏努力了,才能知道自己
的命运如何,才能体现出我们生命听价值。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1)在句子“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中,加点词语“如约而至”的意思是按照约定准时到达,这里用来形容蒲公英每年都在固定的时间发芽生
长,表现出它的规律和生命力。
(2)在句子“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
的美丽”中,加点词语“无人问津”的意思是指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寻求,这里用来形容蒲公英在春天
到来之前,独自面对严冬的孤独和坚韧,表现出它的坚强和毅力。
6.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修辞手法。
“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句子把蒲公英当作人来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微
笑”这一动作赋予蒲公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蒲公英在春天里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姿态,让
读者仿佛能看到一株真实的蒲公英在微笑,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7.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将“盛开的海棠”“雍容的白玉兰”与“低矮卑微的蒲公英”进行了比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蒲
公英虽然平凡但生命力顽强、美丽可爱的特点,以此突出蒲公英的默默无闻与朴实,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
的喜爱与赞美,同时也为下文引出 G老师的教诲做铺垫。
8.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 G老师的语言与当时的行为,可以看出他
具有教育智慧,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善于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如:G老师是一个有深厚文
学素养、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成长、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真谛的人。他不仅在古典文学、古代
汉语领域有深厚的造诣,讲课感情充沛,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在与学生一同采集
野菜时,他借蒲公英等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明白不管命运如何,只要努力完成
自己生命的历程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9.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
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本文内容来看,解答时能围绕我
遇见蒲公英;蒲公英的品质”两方面回答即可。如: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在于,作者
通过与一株蒲公英的长期观察和交往,感悟到生命的坚韧与美丽,体会到蒲公英虽然平凡但生命力顽强、
美丽可爱的特点,从而与蒲公英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和共鸣。这种默契不仅是作者与蒲公英之间的,也是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鸣。
10.本题考查阅读观点的表达。
完成阅读感悟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
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如:我同意 G老师认为“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
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这一观点。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
都是不同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活。只要我们能够保持积极向
上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无论我们的命运如何,都是有意义的。同
时,我们也需要像蒲公英一样,不管环境如何艰苦,都要坚韧不拔地生长,绽放自己的美丽。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
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
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
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
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
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
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
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
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
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
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
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
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
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
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
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
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
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
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 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
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
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
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 60平方米的房
子吧,首付也就 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
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
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
求,决然离去→②
12.小说第 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
婆婆的心理活动。
1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
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1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 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
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
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答案】
1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12.无权占为己有,批评儿子儿媳,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
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1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
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
节”。)
14.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
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15.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
(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
1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通读全文,看出短文通过以下六个部分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韧、无私、充满母爱的王婆婆形象,
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
第一部分(①②③自然段):描述了王婆婆在凌晨的街头拾荒时,意外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这一事
件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起点,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情节。文章中概括为:凌晨拾荒,捡养弃婴。
第二部分(④⑤自然段):描写了在王婆婆捡到婴儿后,家庭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这引起了儿子儿媳的
不满,他们认为王婆婆不应该管这个闲事。家庭纷争不断升级,最后王婆婆不得不带着婴儿寄居到拾荒老
乡那里。可概括为:家庭纷争,寄居他乡。
第三部分(⑥⑦自然段):描写了王婆婆在得知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
多年积攒的棺材钱来为孩子治病。文中概括为:为救弃婴,倾其所有。
第四部分(⑧⑨⑩自然段):描写了王婆婆倾其所有为婴儿治病,但手术费用仍然不足。在她感到无助的
时候,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通过媒体报道和爱心捐款帮助她和婴儿渡过难关。文中概括为:无助之
中,八方相助。
第五部分( 自然段):描写了在得到社会的帮助后,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改变了态度,向她承认错误并
请求原谅。然而,王婆婆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她选择离开家,用剩余的捐款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情。文中概括为:子辈相求,决然离去。
第六部分( 自然段):描写了王婆婆用剩余的捐款在家乡的大山深处捐建了一所乡村小学的新教学楼,
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可概括为:捐建学校,拾荒不止。
结合题干的表述,可知是对每部分的大意提炼概括。
故可将空缺第二部分和第六部分的大意提炼概括为:①家庭纷争,寄居他乡。②捐建学校,拾荒不止。
1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根据题中要求,需要分析在第 段中王婆婆走出家门时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进
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儿媳帮助时,儿子儿媳训斥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儿媳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
主意,王婆婆定会在严词拒绝的同时,批评教育儿子儿媳和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王婆婆的感
恩回报社会之情。
示例:那一刻,我心中五味杂陈,儿媳的话让我倍感无奈。我沉默了,苦笑中透露出一丝自嘲,那些辛勤
劳作、积攒下来的钱,在家人眼中却只是买房的工具。我深知,自己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也无法说服他
们理解我的坚持。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心中充满了坚定,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行善,去做更有
意义的事,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1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这句话是对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结合
这一方面进行分析。
示例一:从描写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动作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将王婆婆内心的情感波动和
外在的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动作描写方面,作者通过“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等连贯的动
作,生动地展现了王婆婆取钱的过程。这些动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描述,更是对王婆婆内心情感的细腻
表达。特别是“双手颤抖着”这一细节,既体现了王婆婆在取钱时的紧张与不舍,也透露出她对于这份积
蓄的珍视和重视。
示例二:在细节描写方面,作者通过“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这一具体细节,展现了王婆
婆对于这笔钱的珍视和保护。这种层层包裹的方式,既说明了王婆婆对于这笔钱的安全考虑,也暗示了她
对于这笔钱所承载的深厚情感。 从修辞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王婆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动作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这个比喻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王婆婆内
心的痛苦和挣扎。通过将取钱的行为与“剥开自己的心”相联系,作者成功地引导读者去感受王婆婆在做
出这一决定时的内心情感。这种比喻不仅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使读
者更加能够理解和同情王婆婆的处境。
14.本题考查辨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要求,需要分析小说详略安排的原因。小说详略的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与表现主题关
系密切的写得详细,具体,相反则略写。
这篇小说通过王婆婆捡拾,领养,救助弃婴的故事,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有爱心。②③段详写弃婴的状
况以及王婆婆用身体温暖弃婴的情节,更能突出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所以成为作者详写的内容。而学
校修建的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所以略写。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关键语句的能力。
这个句子位于小说结尾,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联系文章主旨,从人性缺失的角度理解分析。如婴儿
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子,逃避责任,丢掉了对孩子抚养的责任与义务;儿子儿媳拒绝领养,救助弃婴,可
见他们丢掉了人的善良,爱心的本性;儿子儿媳想将捐款占为己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淳朴。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
①又是一年秋风起,白果熟了。
②白果是银杏的果子,秋来九月,飞雁划过天,桂子飘香,把那银杏染就成金黄,白果便长在枝头
了。
③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树大根深、子孙绵延的样子,两三个孩子才能将它合抱起来,银杏的枝丫捺
着性子一点点地舒展,长成了伞盖,枝繁叶茂;叶子一片挨着一片,像是四季的旗,风来时,可以听到一
棵树的涛声。
④盛夏,银杏树是养人的。在暑热消散的黄昏,一张竹榻,几碟小菜,一碗凉粥,似乎是夏天最惬意
的记忆。阿婆的蒲扇慢慢摇着,风在干蒲叶上猎猎作响,随即被蝉鸣盖了过去。小孩子在榻上翻着玩,撒
娇着要糖粥吃,竹榻吱呀。阿婆的耳朵有点背,嘴里依旧絮絮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手里的蒲扇不
时轻落在孩子身上,赶着蚊子。
⑤风里飘飘摇摇落下一片银杏,深绿色,夕阳下却有金边。小孩子不懂一叶知秋,只笑吟吟地捏着叶
柄,拿叶子把眼遮住,偷偷地望着天边的火烧云。晚霞烧红了一片天,像是要把暑热一口气化作颜色,尽
数消散掉。孩子看得入迷,一时回过神来,大人正在打井里的西瓜,井水泼一盆,哗啦啦凉了地,小孩子
的脚闪躲不及,一个激灵,“咝”。
⑥终于入了秋,下了桂花雨,银杏果已经黄澄澄了,像一簇一簇的金桔,煞是可爱。叶子一片片落
下,前赴后继,是金色的降落伞。铺了一地,又落一层,再盖上一摞,金色簇拥着老树,行人走过,咔嚓
咔嚓,是镰刀划过麦子的声音,是丰收的声音。
⑦日光在银杏叶上驻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冬季来了。树枝老枯嶙峋,叶片寥寥,白果已啪嗒啪嗒落下
了。釉质的白色,橄榄似的样子,讨人喜欢。抓几颗随意丢入灶膛,火钳夹出,放在盘子里,外焦的白果
呲溜溜在盘里转起圈,只一会儿就会噼啪爆开,露出金黄的心。这心一定是黄叶变的。冬日里,小孩子哈
着热气,急切地要剥一个白果,又烫得用手抓耳朵,不长记性又去拿,几个回合下来,白果不烫了,人的
手也暖了。孩子吃得香,阿婆总是念叨“只吃七个啊”,孩子悻悻的,央求阿婆再吃几个,阿婆笑。阿婆老
了啊,多吃不妨的。
⑧银杏又叫“公孙树”,倒不是什么公孙家种的,而是取“公种而孙得食”的意思。白果是苦的,很像
莲子的心,软软糯糯,温暖里包藏着怜子的苦。这种苦啊,是每个寒天都会想念的,但他又不容许你多
吃,吃那么几个,不过分苦,又让人时常惦记。白果是阿婆唯一不会让孩子多吃的东西,它是记在心里的
味道,可以感念一辈子。它又是一颗种子,播种在心里,长成一颗银杏,在时间里风响。
16.阅读全文,概括补充银杏树在夏、秋季节的不同形象。
春:枝叶舒展,生机勃勃→夏: , →秋: ,
→冬:老枯嶙峋,叶片寥寥。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8.第⑧段写到“白果是苦的”“这种苦啊,是每个寒天都会想念的”“又让人时常惦记”,结合上下文内
容,分析孩子为何要想念、惦记白果。
19.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的妙处。
【答案】
16.树大根深 浓荫避暑 硕果累累 丰收喜悦
17.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的枝丫人格化,又将“银杏的枝丫”的形状比喻为“伞盖”,生
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银杏树的枝繁叶茂,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8.因为白果包含着阿婆对孩子温暖的爱,孩子想念、惦记白果的同时,也是想念、惦记阿婆,表达了孩
子们对阿婆的感念之情。
19.“时间里站着一颗银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时间里站着一颗银杏树”展开故事情节;同时
以“时间里站着一颗银杏”为标题,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解析】
16.本题考查形象的分析。
阅读短文,由第③自然段中句子“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树大根深、子孙绵延的样子,两三个孩子才能将
它合抱起来,银杏的枝丫捺着性子一点点地舒展,长成了伞盖,枝繁叶茂”,可知“夏日银杏树树大根深、
枝繁叶茂”;由第⑥自然段句子“银杏果已经黄澄澄了,像一簇一簇的金桔,煞是可爱。”可知,“秋日的银
杏树硕果累累”;由第⑥自然段句子“铺了一地,又落一层,再盖上一摞,金色簇拥着老树,行人走过,咔
嚓咔嚓,是镰刀划过麦子的声音,是丰收的声音。”写出了丰收的喜悦。
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通过将一种事物(本体)与另一种事物(喻体)进行比较,来描述或说明本体。恰当的比喻能够增
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吸引力。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人的形象和动作,取代原本事物的状态。通过赋予事物人类情感,拟人句能够更好
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划线的句子,由“捺着性子”可知,作者赋予了银杏树的枝丫人的情感、特性,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由“长成了伞盖”可知,作者把银杏树的枝丫比作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这句话使用了拟人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枝丫茂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分析及理解。
句子含义指的是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包括句子的主旨和细节,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白果是阿婆唯一不会让孩子多吃的东西,它是记在心里的味道,可以感念一辈
子。”可知“惦记白果的同时会惦记阿婆”,饱含着作者对阿婆的思念。
1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文章内容。②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中心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④交代故事
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⑤表达或暗示作者的情感。⑥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⑦全文的线索。
通读短文,短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季节,银杏树的不同样子及一些趣事。全文内容都围绕银杏树
展开,因此“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这一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概括了全文内容。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认识的乔羽先生
林治波
①得知乔羽先生逝世,虽不算意外,却很是不舍。回忆和乔老的过往,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栩栩如
生,宛如昨日。
②因为年事已高,腿脚不便,这些年乔老外出越来越少,常常待在家中。每次见面,乔老总是喜欢听
我聊一聊近期的国内外形势。老人家说话不多,主要是倾听,听得很认真,常常陷入沉思,偶尔也会插一
两句话。因为谈得投机,有时甚至聊到深夜。我明白,老人家喜欢了解外面的信息,实际上是出于对国家
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心。
③乔老的歌词很多,品人说事,谈古论今,涉猎面很广,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以爱国为主题的,比
如《我的祖国》《祖国颂》《爱我中华》《祖国晨曲》《祝福中华》《雄伟的天安门》等等。这些歌曲之所以脍
炙人口,传遍神州大地,就是因为歌词抒发了乔老真挚深切、发自肺腑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进而引发
了中华儿女普遍而强烈的共鸣。虽然乔老并非从政者,且年事已高,但关心国家、热爱人民的情怀从未停
歇。对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他为之欣慰;对于社会的矛盾、负面的现象,他为之忧虑。欣慰之
情、忧虑之心,溢于言表。
④乔老虽说出门不多,但慕名而来的访客并不少。乔老待人,慈爱仁厚,来的无论是什么人,他都不
分高低,一视同仁,热情招待。据我观察,对于那些没有显赫身份的来客,乔老反倒格外体贴,总是热情
问候,细心关照,还每每提醒女儿倒茶,安排座位。过后还要问问女儿是否把客人招待好了,生怕招待不
周,怠慢了人家。对于那些为他让了让路、帮了把手的陌生人,乔老总是频频点头、微笑挥手,致以谢
意。这些细微之处,反映了乔老质朴淳厚的性情与涵养。和乔老相识久了,会发现他的睿智和诙谐。有些
朋友多次来家中拜访,他其实认识而明知故问:“你是谁呀?”答曰:“我是某某。”又问:“某某是谁
呀?”浓重的山东口音逗得大家都乐了。
⑤乔老是中国歌词界众望所归的领头雁,其作品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当代中国无
人能出其右。乔老渗透于一首首歌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元素、待人处事之道,
以及对于世事沧桑、人生况味的思索,伴随着优美的曲调不胫而走,传遍神州大地,深入千家万户,熏陶
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乔老说:“歌词不要文绉绉的,要活泼泼的。我喜欢大白话,不喜欢矫情。”
周巍峙先生评价说:“乔羽是一位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
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他的作品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尽管八方
好评如潮,但乔老心如止水,没有一点点沾沾自喜,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他说:“我赞美点点滴滴的雨
露、无声无息的泥土,那才是最可宝贵的。我只不过是一只小鸟、一只麻雀,不是凤凰,我甘当一只小
鸟、一只麻雀……”。
⑥乔老是典型的性情中人,不伪装、不矫饰,而是心胸豁达,坦诚率真。他说:“我愿快快乐乐地生
活,成就和麻烦都不会成为我生活下去的包袱。愁眉苦脸是一辈子,快快乐乐也是一辈子,你干嘛不快快
乐乐的呢?”这种人生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选文有删改)
20.选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关于乔羽先生的哪几件事?
21.联系上下文,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我只不过是一只小鸟、一只麻雀,不是凤凰,我甘当一只小鸟、一只麻雀……
22.请结合第⑥段,说一说乔羽先生的生活态度带给你的启发。
23.请结合本单元所学以及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和乔羽先生之间有哪些相似点。(语文要
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答案】
20.①关心国家大事;②写下很多歌词抒发爱国、爱民之情;③热情接待访客且对待客人一视同仁;④谈
自己对歌词创作的见解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乔羽先生把自己比作“小鸟、麻雀”,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创作过程中不脱离
生活实际的态度。
22.要做真实的自己,坦诚率真、心胸豁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23.①都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②鲁迅先生的文章和乔羽先生创作的歌词都影响深远;③性格幽默、风
趣;④为人谦虚,待人坦诚率真。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本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 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事件找 到对应的段落,然后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本文结构鲜明,第①段引出下文,中间四段每段叙述了一件事,第⑥段总结了全文,升华了主题。
抓住②——⑤段 段的关键语句概括。
根据第②段的“我明白,老人家喜欢了解外面的信息,实际上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心”可概括
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根据第③段 “乔老的歌词很多,品人说事,谈古论今,涉猎面很广,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以爱国为主题
的”可知本段主要写乔羽先生的歌词很多,最主要的部分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可概括为:运用歌词抒发爱
国之情、赤子之心;
根据第④段的句子“乔老待人,慈爱仁厚,来的无论是什么人,他都不分高低,一视同仁,热情招待”可
以概括为:乔老待人慈爱仁厚,一视同仁;
根据第⑤段主要介绍了乔老作词的特点以及他人对他的评价,可概括为:谈自己对歌词创作的见解及对待
人生的态度。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这句话乔羽先生把自己比作小鸟和麻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小鸟和麻雀只是很普通、平凡的事物,说明
乔羽先生把姿态放得很低,根据句子“我赞美点点滴滴的雨露、无声无息的泥土,那才是最可宝贵的。我
只不过是一只小鸟、一只麻雀,不是凤凰,我甘当一只小鸟、一只麻雀……”可知乔羽先生的创作始终没
有脱离生活和实际。
2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从第⑥段的句子“我愿快快乐乐地生活,成就和麻烦都不会成为我生活下去的包袱。愁眉苦脸是一辈子,
快快乐乐也是一辈子,你干嘛不快快乐乐的呢?”可知乔羽先生是积极乐观、坦诚率真的。这告诉我们生
活中遇到困难也要勇于面对、积极面对,要做一个心胸豁达、真实的自己。
2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本单元的课文可知鲁迅先生是个爱国、关心人民、关心青年,关心国家命运、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
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根据第②段的“我明白,老人家喜欢了解外面的信息,实际上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心”可知乔
羽先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从第③段的“但关心国家、热爱人民的情怀从未停歇”说明乔羽先生关心国
家、热爱人民;
从第④段的句子“乔老虽说出门不多,但慕名而来的访客并不少。乔老待人,慈爱仁厚,来的无论是什么
人,他都不分高低,一视同仁,热情招待。”可知乔羽先生平易近人;
从第⑥段的句子“乔老是典型的性情中人,不伪装、不矫饰,而是心胸豁达,坦诚率真。”可知他是个心胸
豁达,坦诚率真的人。
故他们的相似点有:都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关心青年;为人都平易近人,待人真诚谦虚;他们的作品都
对大家的影响深远。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识字的老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
壮的老黑人,大概有 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
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
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
正的世界。
④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
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
“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
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⑤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
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
后一步。”
⑥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
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
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⑦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
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
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⑧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
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
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⑨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24.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 ) 粗壮——( )
25.第④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
理解这句话的?
26.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27.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28.“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29.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答案】
24.柔顺 硕壮
25.痛苦终于过去了。“倒霉”和“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幸福、愉快
的。
2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山了。
27.温柔、包容、善良、助人为乐、幽默、睿智等。
28.因为在无奈下接近他,却发现在那里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更重要的是他给我做
人的道理,使我认清了真正的世界。
29.他虽然不识字,但却懂得许多深奥的道理,而且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解析】
24.考查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温柔:温和柔顺。结合第⑦自然段“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
话总是柔顺而甜美。”中可以看出“柔顺”与“温柔”是同义词。
粗壮:指物体粗大结实。结合第②自然段“ 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 60多岁,大伙儿叫他 “路瑟”。”
中“硕壮”与“粗壮”是同义词。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重点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
“那玩意”在后文有提到,是指“太阳”; “倒霉与痛苦”指的是“一大早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一个大
包,中午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后在烈日炎炎人要挥汗砍伐树枝。”是指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
过眼云烟)句子的深意是我们人生所有经历的痛苦与挫折都会成为过眼云烟,随往事一起消散,不会再我
们的记忆中留下丝毫,所以不必太过在意那些。
26.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句中的“依约”往往用来写人,作者在这里写太阳,拟人使太阳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太阳下山
了。
27.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
文章第②自然段“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第④自然段“他温柔地指了指太
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第⑤
自然段“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第⑥自然段“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
来,叫我掰一段。””可以看出老人温柔、包容、善良、助人为乐、幽默、睿智等。
28.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出来就行。
根据第③自然段“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
容的心。”明确“我”开始“怕他”的原因;抓住“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
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明确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
不了”他的原因。
29.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根据第⑧自然段“ 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我们可以发现他被称为老师的一点是他懂得非
常多深奥的道理;另一点,我称他为老师,可能是受到了他的教育,文中第③自然段“ 他成为我一生中难
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由此可知,不认识字的他却懂得许多深奥的道
理,而且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