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突破 专题 15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一、提问方式
①本文是采用什么顺序?
②本文第×段能否删除?
二、答题思路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
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记叙文中的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均属于顺叙。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时间顺序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
变化情况。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典例】《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第一部分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默读梗概部分,抓住“有一次、等到、很多年过去了、又过了几年”等词句可知第一部分是按照时间
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写了关于鲁滨逊的五件事:流落荒岛——建房定——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
到英国。
★二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事情发展顺序是以事件进程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典例】课文《草船借箭》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起因: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先请鲁肃帮忙准备必要的装备和人员,然后在大雾漫天的凌晨,带领二十条扎满草把子
的船前往曹军水寨,擂鼓呐喊,吸引曹军放箭,很快草把子上就插满了箭。
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得知经过后自叹不如。
顺叙的作用:按事件发展(时间)叙述,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追
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典例】《灯光》文章开头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
又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
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运用倒叙,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光明而又温暖”,表达了“我”内心的幸福和自豪感。
开篇点题;使情节曲折,避免平铺直叙;为下文回忆有关灯光的往事做铺垫。
倒叙的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特点,表达了××情感。
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主题;使情节曲折,避免平铺直叙;
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与××情节形成对比;点题等
3.插叙: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而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
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典例】《藏戏》下面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传说,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 80 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
色的,前额饰有日月,两颊贴着短发,眉眼嘴角永远带着神秘的笑。”
运用插叙,通过传说点明唐东杰布的身世,交代了藏戏中他的面具为白色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为
藏戏增加了神秘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插叙的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丰满故事情节;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丰满人物形
象。
2.结构上:交代了上文××事情发生的原因;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与××情节形成鲜
明对比;
使情节曲折,避免平铺直叙;点题。
记叙顺序的区分
倒叙与插叙的区别:
插叙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倒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
插叙一般位置居中;倒叙常常在文章的开头。
插叙的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倒叙是为了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
入胜,吸引读者,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家乡的柿子
最近路边卖柿子的小贩慢慢多了,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几个尝尝,味道苦涩,完全没有家乡的柿
子好吃。
节气马上就要到霜降了,想来家乡的柿子也熟了。细算一下,竟然一晃十多年没吃过家乡的柿子了。
几年前曾想让父亲给我邮一些,但邮局不邮,自那以后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然而终究是不甘心,我再一
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家乡的堂弟发了条消息,让他给我邮一些来。堂弟立即应承了下来,这让我非常高
兴。可没一会儿,堂弟发来消息说当地的邮局还是不给邮。我刚燃起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
就在我沉浸在失望的情绪中时,家乡的二姐打来电话,说有快递公司可以邮。这可把我高兴坏了,一
天之中心情几经沉浮,让我自己都有点哑然失笑了,三十好几的人了,竟然为了几个柿子如此的不淡定。
自从二姐将柿子寄出后,我就像小孩子盼过年那样,数着手指头过日子。记得当快递员通知我取货
时,我是跑着出去的。我的这种窘态还被妻子好生嘲笑了一番。
打开箱子的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种满足的幸福感。熟悉的颜色,熟悉的气味。咬一口,确实是熟悉的
味道。不知怎的,当柿子吃到嘴里的那一刻,我的鼻子竟然有点酸。童年的影像,立刻就浮现在我的脑海
里。
我的老家在陕西南部一个偏远的山村,村子里到处都有柿子树。我家门口也有一棵,有成年人的大腿
那么粗。每到临近收玉米的时节,柿子开始零星变红。记得上学路上的田地里也有几棵柿子树。那时候我
早上上学、下午放学必定要去树下转一圈,运气好的话能捡到从树上掉落的红柿子。
收玉米的时候,学校要放忙假(很多老师都是本地的,也有农活要做)。一放假我就和小伙伴一起在村
子里到处转悠,看到哪棵树上有红柿子必定要爬上去摘下来,有时候为了一个红柿子,会损坏好几个青柿
子。因此柿子树的主人都非常讨厌小孩儿爬他们的树,每次我们都是偷偷摸摸地去爬树,不然被主人发
现,必定要被大骂一番。
等过了霜降,柿子树的部分叶子就开始掉落,露出了火红的柿子。等大家忙完农活,就开始摘柿子
了。人们爬上树,在旁边吊一个竹篮。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在头部开个叉,用来夹住柿子的细枝,然后转
动竹竿,柿子就连着树枝被取下来。等竹篮放满了,再用吊绳将装满柿子的竹篮吊到树底下,等下面的人
将竹篮里的柿子清空后,再摘下一篮。
我家的柿子树就在家门口,因此每次都是最晚才摘的。等到叶子都落光了,满树的柿子像一个个红色
的小灯笼,非常好看。我每天放学都要爬上树,去摸摸哪个软了就把哪个吃掉。往往等到最后摘下的柿子
已经没多少了。即使摘下的柿子被母亲藏在桌子底下,我也能找到。每次母亲看到我在吃柿子,都会说柿
子根本不是自己软的,是被我捏软的。但无论如何,那时我觉得柿子就是软了,而且那么甜。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上了高中,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再没吃过家里的柿子。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
就非常想吃一口家乡的柿子。我今天终于吃到了,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堂弟给我拍了一张老家柿子树的照片,满树的柿子密密麻麻,顶部的柿子已经通红,但已经没有人再
去摘下来吃了。堂弟说现在柿子红了不停地往下落,我听了心里不禁难过起来。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何时我才能再回家乡,亲手摘一个火红的柿子呢?
1.柿子树的主人非常讨厌小孩儿爬他们的树是因为( )
A.小孩儿爬上柿子树会偷摘柿子。
B.小孩儿爬上柿子树容易摔下来。
C.小孩儿爬上柿子树会踩断细枝。
D.小孩儿为了一个红柿子,会损坏好几个青柿子。
2.短文的记叙顺序是( )
A.顺叙、插叙 B.倒叙、补叙 C.顺叙、补叙 D.倒叙、插叙
3.与“节气马上就要到霜降了,想来家乡的柿子也熟了。”相照应的句子是( )
A.打开箱子的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B.等过了霜降,柿子树的部分叶子就开始掉落,露出了火红的柿子。
C.我家的柿子树就在家门口,因此每次都是最晚才摘的。
D.堂弟说现在柿子红了不停地往下落,我听了心里不禁难过起来。
4.短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请简要概括。
5.你是怎么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
【答案】
1.D 2.D 3.B
4.短文详写了“我”童年时在家乡摘柿子、吃柿子的情景,略写了“我”在他乡买柿子、亲人给“我”邮
柿子、“我”取柿子的事。
5.“我”离开家乡多年,无论世间的事物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对家乡的眷念,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始终不
变。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一放假我就和小伙伴一起在村子里到处转悠,看到哪棵树上有红柿子必定要爬上去摘下来,有时候为
了一个红柿子,会损坏好几个青柿子。因此柿子树的主人都非常讨厌小孩儿爬他们的树,每次我们都是偷
偷摸摸地去爬树,不然被主人发现,必定要被大骂一番。”可以看出柿子树的主人非常讨厌小孩儿爬他们的
树是因为:小孩儿为了一个红柿子,会损坏好几个青柿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
从文章开头处“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几个尝尝,味道苦涩,完全没有家乡的柿子好吃。”与后文内容来
看顺序是倒叙,先写了“我”吃了柿子想到家里的柿子,所以属于倒叙。同时又穿插了童年摘柿子所以属
于倒叙和插叙。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题干中“节气马上就要到霜降了,想来家乡的柿子也熟了。”来看是想到了家乡的柿子熟了,所以相照应
的是“等过了霜降,柿子树的部分叶子就开始掉落,露出了火红的柿子。”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详略的掌握。
从整体来看文章大部分内容都在写“我”童年时摘柿子和吃柿子,少数部分分别在文章体现出“我”在他
乡买柿子、亲人给“我”邮柿子、“我”取柿子的事。所以前者为详写,后者为略写。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答题时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进行分析。
从字面来看写出了我想回到家乡摘柿子,从深层含义来看是写“我”离开家乡多年,无论世间的事物发生
怎样的变化,“我”对家乡的眷念,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始终不变。
二、阅读短文《月到中秋》,完成练习。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
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 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
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和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
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
的情。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
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
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
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
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
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
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
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
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
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
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
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
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
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
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
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
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
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嬉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求在
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
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
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
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
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
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
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
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
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
乡。
6.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8.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9.结合全文,从内容和修辞的角度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0.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
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答案】
6.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
劳朴实父辈的崇敬。
7.作用是点题和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8.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可看出作者
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9.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0.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情感体会。
题干中的“中秋夜”“四个场景”是审题的关键点。审清楚这一点,我们要从第④段开始寻找“四个场
景”。④⑤两段写“晚餐”,⑥段写“小孩趣事”,⑦段写“大人聊天”,⑧段则写“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
块儿品尝”。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相应段落中提取。这四个场景,写出了农家的朴实生活与庄稼人勤劳朴实
的性情,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7.本题考查文章首段的作用。
作答时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看,它照应题目。从内容上看,它引出了下文。
8.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顺序的分析。
看记叙顺序一定要抓住标志性的词语,结合“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
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这些标志性的关键性词语,可知,是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即顺叙。
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可知,内容上
看,写村里的大人们吃过饭后聊天的情景与聊天的内容。修辞上看,引用了“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写出了聊天的内容,表现了庄稼人的本色。
1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和词语的理解。
结合“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
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
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
知,希望是:是希望父(母)慈子孝,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老人身体康健、亲人能够平安等。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
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
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
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
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
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
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
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
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 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
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
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
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
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
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
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
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
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
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
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
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
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
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
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 5 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
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
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
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11.阅读③-⑦段,并填写情节。
(1)他不情愿地答应陪父亲去扩建排水口;
(2)
(3)
(4)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
12.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为什么?
1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4.用自己的话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
【答案】
11.他看父亲在烈日下清理垃圾。 他拿起电钻帮助父亲扩大排水口。
12.不好。这个“液体”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汗水是天热所致,泪水是因感动所致;换成了“汗
水”则表达不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所以不能去掉。
13.插叙;作者回忆起充满了父爱的几个瞬间,补充了“我”喉头发涩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14.他亲自体验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反思了自己的缺点,有感于怀,“他”
一下子长大了。
【分析】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③-⑦段是他跟随父亲外出扩建排水口,第③段写他不情愿的答应父
亲去扩建排水口;第④段写他去之后也只是看父亲在烈日下清理垃圾;第⑤段写他拿起电钻帮助父亲扩大
排水口,体会到父亲劳作的艰辛;最后两段写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据此概括作答。
1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要从词语可能所包含的意思去理解,变换前后有无变化,一一分析出其不
同,这个“液体”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结合“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
裂的砂石。”可知,这里的泪水是他体会到劳作的艰辛,被父亲无私呵护后的感动所致;如果换成“汗
水”,只能表明天气炎热,却无法表现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所以不能更换,这是文章内容准确性的
体现。
13.考查对文章描写顺序的分析。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
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者借回忆关于父爱的几个瞬间,
补充了“我”喉头发涩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的关键是对文章内容理解。“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显然是
因为他明白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
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他亲自体验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反思了自己的缺
点,有感于怀,使“他”一下子长大了。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
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 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
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握
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 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
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
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 ”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
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教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
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
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他在青年
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
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
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
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技巧也不
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
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
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
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
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嗫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
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
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过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
心扉,把 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
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
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年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的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
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 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只中年人的手,
卷一卷 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
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 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
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5.第①段中写“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作者意欲说明什么
16.第④至第⑥段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哪种记叙方法
17.第④段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表现了穆尼老师怎样的品质
18.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的“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第②段中“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表现了穆尼老师索要贺年卡片的热切心情。
B.为老师补一张贺年卡,是作者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因此,“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
义的一件事”。
C.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几位中学时代老师的学识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自豪和自得之情。
D.第⑤段开头一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E.“三十年的重量”这一标题拟得好,它具体地掂量出了师生间情意的分量。
【答案】
15.说明作者不愿作为“名流”在岁末频繁的社会活动中露面。
16.插叙。
17.穆尼老师在观摩课上用特别难的问题提问“我”。表现了穆尼老师的诚实和正直。
18.师生感情是纯真的,而且历久弥深。
19.CE
【详解】列举中学时代老师的学识是为了表现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而不是炫耀;师生情意无价,以“三十
年的重量”为题,不落俗套,给人以寻味之感。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说:“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我 10块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
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
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
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
“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来很理解,便按儿子
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
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来如
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
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
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20.母亲先前为什么不同意儿子为自己洗脚?后来又为什么同意了?
21.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2.天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23.短文第 9 自然段运用哪一种记叙顺序?
24.你对题目“悠悠寸草心”是怎样理解的?能写出表达相关内容的诗句吗?
25.下面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爱是理解的别名 B.百善孝为先
C.儿行千里母担忧 D.百学须先立志
【答案】
20.心疼儿子,对儿子的要求感到奇怪。事关儿子的应聘。
21.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
付出的辛劳。
22.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
23.插叙。交代青年的家庭背景,利于事件展开,丰富叙述的内容。
24.长久的像小草般的孝心。谁言寸草心。
25.D
【分析】
20.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 10段相关内容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
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来很理
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可知母亲一开始不愿意,是因为母亲感到很奇怪。后来当而是将洗脚的原委告
诉了母亲。母亲才答应让儿子洗脚。
21.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 10段相关内容“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
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来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
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可知青年发现了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以前用的钱都
是母亲的血汗钱。
2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所以社长希望大学生一 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23.考查段落及其作用。
文段的第 9自然段写了青年的家事。这是记叙中的插叙。 这样写是为了交代青年的家庭背景,帮助事情的
展开,丰富事情的内容。
24.考查了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答此题,需要理解文章内容,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为了教育人们要有一颗孝心。所以我认为“悠悠寸草心
好,因为这是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生动地表达了像小草般长久的孝
心,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25.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主题是爱与孝,所以 A、B、C都与文意有关联。故选 D。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你被原谅过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她捧上蒸鱼时,
盘子倾斜,鱼汁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这皮包,是我心头的大爱。可是,我还
没有发作,我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
膀,说:“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
抹……”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
在心上。”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
②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伦敦三年,她在英国兼职打工,也选择
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③第一天上工,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酒杯洗干净了,正要松口气时,没
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杯子应声倒地,“哐螂、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地一串串清脆响声过
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
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
对我,她连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④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
霆,没想到她反而来安慰女儿,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
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⑤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您的女
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异乡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26.文章以《如果你被原谅过》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7.文章第③④自然段分别记叙了什么事情?是采用什么顺序记叙的?有什么作用?
28.赏析句子。
① 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器,把眼前这只惊弓
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9.文章结尾处“此刻,在异乡的夜里,我眼眶全湿。”为什么“我”眼眶全湿?
【答案】
26.(1)点明文章中心,原谅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善良;(2)本文标题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27.分别记叙了:女儿在英国当女侍时,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却得到了领班的原谅;女儿在为顾客倒
酒时,不小心把酒洒在顾客的衣服上,却得到了顾客的原谅和安慰。这是插叙,作用是交代女儿原谅服务
员的原因,反映了女儿的善良和她曾经的经历。
28.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轻的女侍比喻成树上的嫩叶,写出了女侍的年轻,稚嫩,为后文女
儿主动原谅她做了铺垫。 “轻轻”在此写出了顾客对女儿的安慰,也表明了这样轻柔的动作舒缓了做
错事的女儿的心
29.因为“我”被女儿的话打动和感染了,让“我”在异乡也有一种被善良,温暖所包围的感觉。
【分析】
26.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一般标题的作用有:①全文线索;②点明中心;③吸引读者;④呼应文章主要
内容;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⑥抒发作者感情。本文的题目是“如果你被原谅过”,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
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对他人多一点宽容,原谅别人是一种修养和美德,且文中的几个事例都体现了这一
点,所以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全文线索,二是点明中心。
27.本题考查学生内容概括和记叙文顺序的作用。本文第③、④自然段是女儿曾经的打工经历,从时间描
述上来看是插叙,插叙一般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
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文中两处插叙正是对女儿行为的一
种解释,让身为母亲的“我”了解了女儿曾经的经历,也理解了她今天的行为。
28.①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辨析,所以首先判断句中有无修辞,如无修辞,再判断是否有描写(语、动、
神、心、貌),然后分析其表达的效果,作答时可结合做题方法:修辞\细节描写+表达效果十情感表达。
“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可以明显看出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女侍比作嫩叶,正写出了女侍
的年轻、稚嫩。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辨析。加点字“拍拍”的表达效果,首先这是顾客对女儿犯错后的动作,正是这样-
个轻柔的动作体现了这位顾客的体贴与善良。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之所以眼眶全湿,是因为当我转换角色,作为一个母亲去听时,
“我”首先听到的是“我”的女儿的经历,出于爱女疼女之心,“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深深打动;其
次,“我”也理解了女儿今天的行为,“我”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最后,再反思自
己的内心,“我”也为自己差点伤害那位女侍而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