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专题14:分析句段的作用-2024年五升六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专题14:分析句段的作用-2024年五升六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08: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14 分析句段的作用
一、提问方式
①文章的××段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的××段能否删除?
二、答题思路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
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
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段的把握。
分析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内容:写了××内容,突出××特点,表达了××情感。
结构:①总领全文;②开篇点题;③开门见山;④引出下文;⑤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⑥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⑦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⑧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典例】《手指》:“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总起句][全文关键句]开门见山,概括说明作者对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的认识——姿态不同,性格各
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句话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对五根手指的具体描写。
2.中间句段的作用
内容:写了××内容,突出××特点,表达了××情感。
结构:①总结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⑤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点题。
【典例】《刷子李》:“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
信。”
从行外到行内,人们对这一传说都不相信,为下文写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
内容:写了××内容,突出××特点,表达了××情感。
结构:①总结全文;②篇末点题;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④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⑤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引发读者的想象;⑥结尾出人意料(虽然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
中);
⑦提出问题,引人深思等。
【典例】《桂花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又”字说明作者多次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说明桂花已经与作者的童年快
乐联系在一起,传递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她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答题格式: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的穿梭在乡村的
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
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
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
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
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
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
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
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
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随其后,
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
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
田掘土机似的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新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
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
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
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
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
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
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
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
毒,但是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
全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
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发出响亮的鼾声来。女
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
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
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
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
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妻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
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羡
慕。
4.①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
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呼应
了开头。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
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文章中对麦客的描写,即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五中描
写人物的方法。文章第②段“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他们就在乡村的街道上等待着接活儿,可以看出他
们的勤劳;第④段“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
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可以看出他们配合默契,技术高超,踏实
肯干;第④段“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
也明显慢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们的朴实艰苦;第⑤段“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可以看出他们的
做工认真、仔细;由第⑥⑦⑧三个自然段在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居住深山,但是凭借自己的
劳动,自食其力、努力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抒发情感的作用。
阅读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可知,主要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刺眼的阳光比作扎人的麦芒,突出了阳光的毒辣,以此来表现割麦天气的炎热,突出麦客夫
妻劳作的艰辛,从侧面表现麦客勤劳,能吃苦的品质。
3.本题考查语言描写对人物性格的体现。
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阅读第⑧段中的对话,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写出了她对麦子的赞
美,表现出作为庄稼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庄稼的收成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让一家人吃饱,体现了她的淳
朴性格;“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出她对好地好麦子发自内心的羡慕和由衷的赞叹之情。
4.本题考查重点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第⑨段可知,是对麦客夫妇身份及当麦客原因的介绍,从行文顺序来看,是在叙事过程中对相关内容
的补充,属于插叙。由第⑧段中的“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
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可知他们来自深山;第⑨段“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
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挣个生计”,插入描写他们家庭情况
的段落是很自然的事情,交代二人的身份和家庭状况,是对上段女人话语的承接,因此使文章在结构上显
得更加紧凑;同时对他们家住深山的情况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明白他们出来当麦客的原因,又引出了下文
夫妇二人下午继续割麦的场景描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通过对童年时遇到的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通过对麦客夫妇的动作、语言描
写,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不畏艰苦的美好品质。 段中“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
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表达了对麦客们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结尾段
中“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
用问句的形式,写出了对传统农业流逝的遗憾,对现代机械代替了麦客的劳动慨叹。
二、阅读理解能力考查
香椿的味道(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
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
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
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
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
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
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
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
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
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
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
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
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
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我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
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
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
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
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
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着。母亲一边翻动锅里的
鱼儿,一边微笑着说:“什么时候,我家的娃娃也像这春天的香椿,一下子长大了。”刚出锅的香椿鱼儿,
我能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
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
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
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
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
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
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6.文章主要写了 、扒香椿、炸香椿、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7.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8.文章第④段母亲炸“香椿鱼儿”的工作流程是    。
①盐腌 ②择洗 ③烧开油 ④备面糊 ⑤炸制 ⑥裹糊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①④③ ⑤ D.②①③④⑥⑤
9.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11.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
【答案】
6.盼香椿 吃香椿
7.从运用比喻的角度说,句中的“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把“香椿
芽”比作“蝴蝶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香椿芽十分繁盛的样子。
8.C
9.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0.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本意,是指香醇本身的味道,从“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一直站在旁边
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表现出香椿的味道很诱人。二是含义,从母亲给我送“香
椿芽”和“干香椿”表现出了浓浓的母子情深的味道。点明了主旨。
11.生活的味道,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觉得“微笑”的“味道”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一看到人们
的微笑,就心情舒畅,特别放松,内心总感觉甜甜的。我喜欢这种“味道”。
【解析】
6.考查写作思路的梳理与内容概括。
结合内容,“盼香椿”对应第①②段;
根据第③段“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可概括为:扒香椿;
根据第④段“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
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可概括为:炸香椿;
根据第⑤段“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
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可概括为:吃香椿。
7.考查修辞手法。
考查对中短句子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
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
天里了”这句话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和比喻。从运用比喻的角度说,句中的“从高至低,错错落落
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香椿芽十分繁盛
的样子。
从运用拟人的角度说,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
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8.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短文,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根据文中第④段中的“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
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
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
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
来,成了焦黄颜色。”这些内容,母亲炸“香椿鱼儿”的工作流程是:②择洗、①盐腌、④备面糊、③烧开
油、⑥裹糊、⑤炸制。故选 C。
9.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短文可知,第⑦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文章借赞美香椿芽,赞美了母亲、赞美了
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故乡深深的爱。从最后一句话“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
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可感悟出来。
10.考查对题目的理解。
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了母亲为自己做香椿,自己童年时对香椿的痴迷,所以标题表层含义指
香椿本身的味道;“我”最爱吃故乡的香椿,因为里面深藏着母爱和童年,结合语句“我再一次感受到了
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指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对故乡的眷恋。
11.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中,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并说明为什么印象深刻即可,答案不唯一。
如:桂花的味道。在我们家院子里有几棵高大的桂花树,它像守护神一样,一年四季守护着院子里的人
们。
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只是一个普通人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
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
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
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
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
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
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
来说:“不要指着别人,雷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
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
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公交车的中间位置,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
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
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 20美元钞
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
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
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
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的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
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
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
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
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公交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着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
里走远。
“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
说。
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选文有删改)
12.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13.阅读选文,补全故事情节。
( )→老妇人乘车,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
( )→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14.选文第 1 自然段中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15.选文第 9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6.请结合选文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的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17.选文人物众多,请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他(她)的看法。
【答案】
12.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去做的;表现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
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13.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 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14.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衬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渲染凄凉
的气氛。
15.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做铺垫。
16.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了年轻人的善良。
17.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
社会理想。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该篇文题“只是一个普通人”简洁凝练,蕴意丰富。一方面它从反面立意,“普通”的年轻人实际上并不
“普通”,因为他有着高尚的举动;另一方面它暗含嘲讽,呼吁善良,既然这种关爱,普通的年轻人能做
到,为什么其他普通人不能做到?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由文中“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公交车来
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
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 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
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
了下来。”“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这篇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
顺序写出老妇人光着脚在雪地里走大家没有注意;到老妇人乘车大家不敢靠近;再到一位年轻人把自己的
鞋给老妇人穿;最后年轻人光着脚下车,大家都称赞他。
14.本题考查理解子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第 1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
可知,描写的是环境,所以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还能为
下文做铺垫。
1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以及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子是对年轻人的外貌描写,所以此题考查外貌描写的作用。外貌描写能反映出人物的喜好身份、生
活环境等,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该处主要描写了年轻人的穿着,可从他的穿着特点具体
分析该句的作用。
16.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立刻”“一下子”都为副词,突出了动作之快,写出了年轻人的震惊。突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在雪天光脚
的场景感到震惊。
1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分析人物时,注意结合具体事例,言之成理即可。
年轻人看到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在雪地里行走,不禁感到震惊。他的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
住了,都表现出年轻人的心地善良。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
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六年多来,父
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
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后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做出后,最高
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
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净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
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打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
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的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
至于每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
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
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
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
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
前进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
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
的泥巴路上。
18.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9.第②段划线句中写我“样子潇洒得要命”与表现父亲有什么关联?
20.“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1.试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2)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22.读完全文,你觉得父亲挑在肩上的仅仅是书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8.从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用对比手法,突出父亲身体的羸弱和所承载的负担。
19.反衬父亲挑书的艰苦,我的潇洒源自于父亲的艰辛付出,是父亲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今天的潇洒。
20.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因为承载的生活负担之重而过早衰老的形象。
21.做人不能像浮漂草一样,只做表面文章不脚踏实地,华而不实。(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
事。) “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
22.示例:我觉得父亲背负的不仅仅是书,更是背负着一个伟大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希望。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
情况下,文首的句子具有总领全文和点题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末的句子则是总结
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文章第 1段只有一句话“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从结构上
来看,这句话总领全文,下文都是在围绕父亲挑书这件事来写;从内容上来看,将 100多斤的书与 60多岁
的父亲进行比较,突出父亲的年迈和他身上的负担之重。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
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
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
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
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
命。”父亲的肩上扛着的是一百多斤的书,而作者只背着一个很轻的旅行包,反衬出父亲挑书的艰辛,同
时,正因为有父亲默默的付出,才有我今天的潇洒,更表现出父亲的不易。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
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
么。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
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这句话中,把
父亲当时因为背书而压弯了腰的状态比作一张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父亲承载着很重的生活负担,而
过早衰老的形象。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分析能力。怎样才能使思维直切要点,快速准确地分析其含义和
作用呢?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
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
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
略补完整。
(1)浮漂草随波逐浪,华而不实,终无根腐朽而鱼虾不食。捕鱼人有耐心耐性,循水觅鱼,脚踏实地。
(2)“满天星星发出的光”象征父亲对我的激励,使我浑身充满了力量,努力向前。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再结合作
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父亲身上挑的不仅仅是书,“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
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这句话表明,父亲背着的是对子殷切的期盼。“我小心
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从这句话来看,父亲背着的不仅仅是书,还
有沉重的生活负担。
五、阅读理解。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
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
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
蔷薇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
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
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路过时总会留住
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
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
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
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
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
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甸像是插了满头玉、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
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 阳光 下姹紫嫣红 楼后 月光下洁白如雪 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
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
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23.联系上下文,写出画“﹏﹏﹏”号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坚硬”是指:
“柔软”是指:
24.在第⑩自然段句子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5.第⑤自然段中写到:“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
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了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
26.阅读短文,说说第⑥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粗粗”“长长”“硕大”等词语突出了白玉簪花长得健康有生机;“羞怯”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和美
丽。
B.文章采用反衬的方法,用玫瑰反衬白玉簪花,说明白玉簪花比玫瑰花更高洁、更美丽。
C.文章的第⑧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
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28.读第⑩ 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
23.冷漠、封闭,人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人交往。 温暖、友善,人们之间有感情的交流。
24., , ; , , 。
25.“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寻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
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意思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26.引出下文。
27.AC
28.理解:人要积极向上,不要因为环境的影响而颓废,努力开出自己灿烂的花朵。启示:生活中,我们
会遇到阳光普照,也会遇到阴沉黑暗,但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努力奋发向上,体
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分析】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原文语句“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
硬”“柔软”一般是写物体的,这里用来写生活,使人感受具体而明白,形象生动。坚硬:邻里关系生涩、
不融洽。柔软: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24.本题是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考查。先确定第一层关系,“楼前”“楼后”是并列关系,因此“楼后”前面
用分号“;”,其它是分号内部更小一层,用逗号。
25.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明确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效
果。花朵选择了太阳,带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太阳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象征,所以花朵选择了太阳的
意思是花朵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向着美丽出发。太阳选择了花朵意思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
这些花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26.考查对段落作用的认识,文章第六自然段“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
那里也有花。”由上文写到的楼前的玫瑰花到下文要写的楼后的白花可知,这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
27.考查对语句的正确理解,AC正确,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
细对比作答,注意生活常识和过于绝对化、片面化的说法一般都是错误的。对比文章“粗粗的、长长的花
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
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的舒坦”看
出对玉簪花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
的描写,因此 A、C是正确的。但是从“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
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可以看出玫瑰与玉簪花都是作者肯定的生活态度,不存在对比关系。
因此 B项不准确。
28.本题是对文章的启示。学生能结合文章写出正确的理解,语言表达正确、通顺即可。
六、课外阅读。
丁香花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
还不算残缺的书,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樨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
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
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得相当有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个四
点五点六点什么的就不新鲜了。刘塘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您对:丁香花,百头千
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
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
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后来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
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⑤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
香树。原米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
得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
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呵地笑了。
⑥放下饭盆坐在了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供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
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
头的花。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
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
我只想沉浸……
⑦我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每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
树影下,停一停。
29.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 ,
二识丁香花—— ,三识丁香花。
30.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1.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验,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塘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可
呵呵地笑了,
(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29.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 深夜里,在胡同的路灯下
30.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
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31.排比联想(想象),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的写
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分析】
2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
可。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时二识丁香花。文章第五自然段写了我深
夜里,我拎着空饭盒从火车上下来时在胡同里的路灯下三识丁香花。
30.划线句子中“百头千头万头”承接上文刘塘的对联,表现了丁香花的繁荣茂盛。两个问句引出了下文
写的丁香花开的时间和地点,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三个相同的“那……的”句式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浮想”
可知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排比句一般的作用为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
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