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突破 专题 18 小古文专题阅读
一、提问方式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高频考点)
2.解释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高频考点)
3.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5.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高频考点)
二、知识梳理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
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而且蕴含丰富。为了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文言文
在语文教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入门学习,应引起重视。
小学学习文言文,《教学大纲》要求做到:
1、多读以培养语感;
2、字、词理解侧重于实词用法;
3、粗通文意,领悟思想感情,但不要求深和透;
4、诵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进行背诵。
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浓缩
着我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在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中,汉语的特点体现得最明显。语文教材
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
力。
初识文言文方法指津
1、学习文言文要加强诵读
粗读时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
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
删,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
留,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
录不译。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换,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注释研读法,指的是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
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
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学习文言文,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
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4.划分句子节奏
(1)读懂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
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
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
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3)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 ,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善哉:
汤汤:
3.伯牙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志向,文中哪些语句写了锺子期都能听得明明白白?用“____”画出来
4.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世上再没有比他更好的琴师了
B.认为世上再没有人愿意听他弹琴了
C.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5.自这个故事之后,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这样的人不
容易寻觅到,即人们说的“ ”。
【答案】
1.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破琴绝弦 不复鼓琴
2.好啊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3.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4.C
5.知音 高山流水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书写时注意“流”“琴”“复”“鼓”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善哉乎鼓琴:你弹得真好呀。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
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2)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3.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与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伯牙在弹琴
时心里想着高山,而锺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你弹
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所以锺子期听出伯牙把自己的情怀与志向融入琴声的句子为:巍巍乎
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足”的意思是值得,“复”的意思是再。“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
琴的人了。故选 C。
5. 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
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世人将伯牙与子期称为“知音”,并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
高妙。
【点睛】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
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
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二、课内阅读理解与鉴赏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
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好书画 。 (2)一日曝书画 。
(3)处士笑而然之 。 (4)古语有云 。
7.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充的省略成分有误的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一日(杜处士)曝书画。
8.在解释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所宝以百数”的意思是“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种”。( )
(2)“今乃掉尾而斗”的意思是“今天调换了尾巴打斗”。( )
(3)“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处士笑了起来,觉得他说得对”。( )
9.文中牧童和处士“笑”的方式不一样,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想一想:这“笑”体现了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特点?
牧童: , 性格特点: 。
处士: 。 性格特点: 。
10.这篇短文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
6.喜欢 晒 认为他说得对 说
7.B
8.(1)√(3)√
9.拊掌大笑 活泼、率真 笑而然之 虚心、乐于接受意见
10.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解析】
6.本题考查字词翻译。
(1)“好书画”的意思是:喜爱书画。好:喜爱、喜欢。
(2)“一日曝书画”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曝:晒。
(3)“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觉得牧童说得有道理。然:认为……是对的。然之:认
为他说得对。
(4)“古语有云 ”的意思是古人有句话说。云:说。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可知,杜处士所收藏的宝物不计其数。补充正确。
B.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可知,杜处士特别喜欢这幅画。补充错
误。
C.从“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可知,牧童看到这幅戴嵩的《牛》不符合实际,所以大笑。补充正确。
D.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一日曝书画”可知,杜处士在某一天摊开了书画晾晒在太阳下。补充正
确。
故选 B。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宝”指珍藏的画。“数”指清点数目,计算。故“所宝以百数”的意思是“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
种”。正确。
(2)“掉”指摆动,摇。故“今乃掉尾而斗”的意思是“现在却摇着尾巴而斗。”错误。
(3)“然”指认为……是对的。“然之”是认为他说得对。故“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处士笑了起来,
觉得他说得对”。正确。
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②段,读句子“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可知,牧童的笑是“拊掌大笑”,即拍着手大笑。从中可体现
出牧童天真活泼、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
第②段,读句子“处士笑而然之。”可知,处士的笑是“笑而然之”,即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从中可
体现出处士谦虚谨慎,虚心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
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第②段“处士笑而然之。古语
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可知,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这个故事蕴含了专业
的人干专业的事的道理,即文中的“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点睛】参考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
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
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
是不会改变的呀!
三、文言文阅读
王充求学
王充①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②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
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
家之言。
注:①王充: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②先:祖先。③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史学家。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②充少孤 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12.与“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此画斗牛也。
C.此是君家果。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3.翻译下列句子。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14.你从王充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
11.迁徙 小时候 喜欢
12.A
13.家里贫穷没有书籍,常常到洛阳市集中走动。
14.我从王充身上学到了在艰苦条件下仍能刻苦认真学习的品质。
【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搬迁到这里。徙:迁移。
②充少孤:王充少时死了父亲。少:小时候。
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他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章句。好:喜欢。
12.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判断。
由句末“也”可知,“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是判断句。
A.非判断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B.由句末“也”可知,“此画斗牛也”是判断句。
C.由句中“是”可知,“此是君家果”是判断句。
D.由句末“也”可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故与“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句式不
相同的是“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故选 A。
13.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翻译。
肆:店铺。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译为:家里贫穷没有书籍,常常到洛阳市集中走动。
14.本题主要考查情感主旨。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困,他通过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的方法读了大量的书。我从王充
身上学到了要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以及勤奋学习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搬迁到这里。王充少时死了父
亲,同乡称赞他很孝顺。后来他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老师。他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章
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遍就能记诵下来。于是
他就通晓了诸子百家的学说。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七岁善①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②何来 窃吾
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
待成人,恐蔽③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 不盈月,书便大进。
【注】①善:擅长,善于。②尔:你。③蔽:遮挡,遮蔽。这里指埋没。
15.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窃而读之 窃: (2)欲看尔用笔法 欲:
(3)父见其少 少: (4)吾授之 吾:
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盈月,书便大进。
17.下面对加点字“窃而读之”的“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枕头 B.指《笔说》 C.指毛笔 D.指祝文
【答案】
15.偷 想要 小 我
16.不到一个月,书法便有很大的进步。
17.B
【解析】
15.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1)窃而读之:偷偷地阅读。“窃”指偷偷地。
(2)欲看尔用笔法:想要看你运笔的方法。“欲”指想要。
(3)父见其少:父亲见他还小。“少”指年龄小。
(4)吾授之:我(再把)它传授给你。“吾”指我。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词语要一一对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通顺,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通畅。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盈”指达到,满,即“不盈月,书便大进”的意思是不到一月的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大大进步。
17. 本题考查了词语解释。
根据文章句子“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意思是看见父亲枕头下藏有前朝的《笔说》,便
偷偷地阅读。可知“之”是代词,代指前句中的《笔说》。故选 B。
【点睛】参考译文:
晋朝的王羲之,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下藏有前朝的《笔说》,便偷偷地阅
读。父亲说:“你为何偷藏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他)想要看你运笔的方法”父亲见
他还小,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传授给你。”王羲之跪着请求说:“倘若等到我成人(你再把
它传授给我的话),恐怕就阻扰了我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把书传授给他。不满一月,(王羲之的)
书法就大大进步。
五、文言文阅读。
曾子①烹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②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③杀之。
妻止之曰: “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
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 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顾:回来;③彘:猪;④特: 只不过。
1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 ②顾反为汝杀彘
19.解释加点的字。
(1)妻止之 ( ) (2)遂烹彘也 ( )
20.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的意思。
21.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用现代文将句子改为转述句)
22.读了这个故事后, 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8.C
19.阻止。 于是、就。
20.小孩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依赖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21.他的妻子要孩子回去,等她回来了为孩子杀猪。
22.有必要。因为父母答应孩子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到,要与孩子诚实相待。
【解析】
1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①曾子之妻之市。之:是动词,意思是到。②听父母之教。之:的
B.①其子随之而泣。子:孩子;②今子欺之。子:你。
C.①汝还。汝:你; ②顾反为汝杀彘。汝:你。故选 C。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妻止之。止:制止、阻止;译文:曾子的妻子制止曾子杀猪。
(2)遂烹彘也。隧:于是。译文: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20.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婴儿:小孩子。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有知:懂事。
句意: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
父母的教诲。
21.本题考查句子改写。
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反:通“返”,返回。彘:猪。
译文:他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
改转述句的方法:只改变引语部分,提示语不变;标点符号要作相应改变,即把冒号、前引号变成逗号,
后引号删除;
句中“你”改为“孩子”“我”改为“她”
句子修改为:他的妻子要孩子回去,等她回来了为孩子杀猪。
2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出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述了曾子为了践行对儿子的诺言,而杀猪以示诚信的
故事。对于曾子是否有必要杀猪,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诚信、教育以及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围绕这几个方
面说出理由即可。
示例:有必要。曾子杀猪的行为是一种诚信的表现。他通过实际行动来告诉儿子,诺言是必须要遵守的,
即使是面对一头猪这样的物质利益,也不能背信弃义。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诚信意
识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点睛】参考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他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
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去集市上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
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
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
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
六、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书低
一生赁①僧房②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
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
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选自《笑林广记》)
注释:①赁:租用。 ②僧房:僧人居住的房舍,即寺院。
2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童持《文选》( ) (2)僧大诧曰(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
25.关于“书低”中的“低”字,僧的理解的是 ,而书生的意思
是 。
26.文中的书生是一个( )的人。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 B.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C.恃才傲物,眼高手低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
【答案】
23.拿 惊异
24.这三本书,(如果能)熟读其中的一本,就足以称作博学了。
25.厚度不够厚 书的内容深度不够,太浅显
26.B
【解析】
2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
(1)童持《文选》:书童拿了一本《文选》。持:拿。
(2)僧大诧曰:僧人感到十分奇怪,问。诧:诧异。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这。熟:熟读。这句话意思是:这三部书,只
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
2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原文的“ 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可知僧的理解的“低”是书的
内容深度不够,太浅;从原文的书生的话“ 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可知书生的意思是厚度不够厚。
26.本题考查人物的形象分析。
解答此类问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再概括出人物形象。阅读短文,从文中“每日游玩”
“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我要睡,取书作头耳”可以看出这个书生不读书,每天只知道游玩,游玩回来
就睡觉,根本不读书。由此可知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人。故选 B。
【点睛】译文:有个书生租了个僧房用来读书。书生每天都出去玩,直到午后才回房。有一天叫书童拿本
书过来。书童拿了一本《文选》,书生看了一眼说:“低了。”书童挑了本《汉书》,书生看了说:“低
了。”书童拿起《史记》,书生还是说“低了”。僧人感到十分奇怪,问:“这三本书,熟读任何一本,就是
饱学之人。你都说低了,这是为什么?”书生说:“我要午睡,只是拿本书作枕头而已。”书童拿起《史
记》,书生还是说“低了”。僧人感到十分奇怪,问:“这三本书,熟读任何一本,就是饱学之人。你都说
低了,这是为什么?”书生说:“我要午睡,只是拿本书作枕头而已。”
七、文言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之:“此何字也?”丞相视之良久,亦不自识。诟⑤其侄
曰:“汝⑥胡⑦不早问,致余⑧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
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贵骂。⑥汝:你。⑦胡:为什么。⑧余:我。
27.联系上下文,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
A.优点多的 B.常容易(发生某事) C.喜爱 D.表示赞许
(2)执所书问之。( )
A.固执 B.拿着 C.捉住 D.凭证,单据
2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29.“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 。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0.这则搞笑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
【答案】
27.C B
28.你为什么不早问(我),导致我忘记写的是什么了。
29.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30.示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完成;遇到问题应从自身找原因,不要随便把错误归
结在别人头上。
【解析】
27.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的意思是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因此,好的意思是喜爱。故选 C。
(2)“执所书问之”的意思是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因此,执的意思是拿着。故选 B。
28.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
在“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这句话中,“汝”的意思是你,“胡”的意思是为什么,“致”的意思是以至
于,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29.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意思是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之”在这里是代词,指的是他。联系上文可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30.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哲理感悟。
通过文中的“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可知,张丞相并没有认真写字,以至侄子“罔然而止”。但是“丞
相视之良久,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由此可知,张丞相做事不认真,遇到问
题就在别人的身上找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做事认真,遇事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点睛】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
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不认识
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八、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对牛弹琴
公明仪①为牛弹清角②之操③,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④之声,孤犊⑤之鸣,即掉
尾奋耳,蹀躞⑥而听。
——【东汉】牟融《理惑论》
【注释】①公明仪:战国时期人,音乐家。②清角:曲调名。③操:琴曲。④虻:牛虻,喜吸食牲畜
的血液。⑤孤犊:失群的小牛犊。⑥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
3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 明 仪 为 牛 弹 清 角 之 操
32.根据表格中提供的理解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理解方法 加点的字 加点字意思
组词法。 不合其耳也
借助字典。故:①原因②事故,事情③故意,有意④因此⑤原来的 伏食如故
借助学过字的意思 即掉尾奋耳
33.你认为公明仪弹琴,牛的两次反应为什么不一样?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3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
32.适合 原来的 摇摆,摆动
33.因为最开始的曲调对牛来说不适合,而第二次的曲调是适合牛耳朵的曲调,所以牛两次反应不一样,
而这根本的原因是说话、做事要看对象,对不同的人或事要用不同的态度或方法。
【解析】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的意思是公明仪给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即: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
3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根据不同的方法解释词语即可。“不合其耳也”用组词法,可以组词为“合适”,故“合”的意思是适合。
“伏食如故”的意思是可牛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低着头吃草。故“故”的意思是原来的。“即掉尾奋耳”意思
是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掉”的意思是摇动,摇摆。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可知,第一次弹琴是因为这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它听不懂。从“转为蚊虻
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可知,变换曲调之后,适合了牛的耳朵,它开始听懂了。由此
可见,牛听不懂的根本原因是对牛弹琴要用适合它的曲调来弹,这件事告诉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看
对象,学会因人而异。
【点睛】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可牛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低着头吃草。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
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
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九、文言文阅读。
余①幼时即嗜②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余:我。②嗜(shì)学:爱好读书。③假借:借。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
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⑤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3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A 走送之
①跑;②走路;③离开。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以为是这样;②因此。
35.作者记叙借书、抄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
(请用原文回答)
36.用“_____”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
37.“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8.你还知道哪位名人或身边人好学的故事?请写一个事例说明观点。
【答案】
34.① ②
35.余幼时即嗜学
3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7.不可以。体现出“我”还书必守期,对待还书这件事极其重视,所以别人才愿意再借。
38.示例:我还知道匡衡好学的故事。匡衡家中贫穷没钱买灯烛,他在墙壁上凿个洞借邻居家的烛光读
书。这就是著名的凿壁借光,后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解析】
3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走送之:跑着把书送还。故“走”是“跑”的意思。故选①。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故“以是”是“因此”的意思。故选②。
3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可知,作者记叙借书、抄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即“余幼时即嗜
学。”
3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可知,本句的意思是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
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表现了作者幼时抄书的环境极其艰苦。
37.本题考查对关键字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句子“不敢稍逾约”可知,这句的意思是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稍,是“稍微”的意思,在文中起强
调作用,体现了作者对还书这件事的重视和遵守约定的品格,故不能去掉。
38.本题考查知识的积累和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的积累写一写名人或身边人好学的故事,并说明观点,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还知道车胤和孙康好学的故事。晋代时,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来读
书。这就是著名的“囊萤映雪”,后用“囊萤映雪”来形容刻苦攻读。
【点睛】
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喜爱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
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
也不放松抄写。抄写完毕,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还书的时间。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
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很多书。
十、阅读文言文《广陵散绝》,完成练习。
广陵散绝
嵇中散临刑东市①,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②。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③,吾靳
固不与④,《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⑤,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⑥。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嵇中散:即嵇康,曾任三国魏的中散大夫。临:面对。②《广陵散》:古琴曲名,嵇康善弹此曲。
③散:指《广陵散》。④靳:爱惜。⑤太学生:当时最高学府就学的学生。⑥文王:即西晋司马昭。
链接:
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史称“嵇中散”。时司马昭弑君篡
位后,极力拉拢嵇康,嵇康不从,后招忌恨被杀。
39.根据文意,下列哪个字的理解有误( )
A.之(指琴) B.尝(品尝)
C.固(坚持) D.寻(不久)
40.下列节奏划分不对的一项是( )
A.嵇中散/临刑/东市 B.袁孝尼/尝/请学此散
C.吾/靳固/不与 D.太学生/三千上/书
4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生向文王上书三千言,请求拜嵇康为师,文王不同意。
B.三千位太学生向文王上书,请求嵇康拜他们为师,文王不同意。
C.三千位太学生向文王上书,请求拜嵇康为师,嵇康不同意。
D.三千位太学生向文王上书,请求拜嵇康为师,文王不同意。
42.结合短文及链接相关信息,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嵇康形象?
【答案】
39.B 40.D 41.D
42.嵇康是一个才识过人、性格刚烈的人。
【解析】
39.本题考查的是字的理解。B.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的意思:袁孝尼曾经请求跟我
学习这首曲子。尝:曾经。故选 B。
40.本题考查断句。
D.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太学生三千上书”的意思:三千名太学生曾上书。结合句意思可知,正确的停顿
是:太学生/三千/上书。故选 D。
4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结合注释“太学生:当时最高学府就学的学生。”重点词“请以为师:请求拜嵇康为师”,“许:同意,允
许。”故“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的意思是:三千名太学生向文王上书,请求拜嵇康为师,文
王不同意。故选 D。
4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链接信息中“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可知,嵇康是一位
很有才华的人;由“极力拉拢嵇康,嵇康不从”可知,嵇康性格刚烈。
【点睛】参考译文:
嵇康在东市被处以死刑之前,神情气态没有丝毫变化。他要了一把琴来,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曲子弹
完,他说:“袁孝尼曾经请求跟我学习这首曲子,我当时很吝啬地没有答应他。《广陵散》从今往后怕是要
失传了!”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请求拜嵇康为师,没有被允许。嵇康死后不久,司马昭也有些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