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苏州开学]中国共产党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A.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 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 彻底肃清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D. 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2. [2023江苏徐州期末]“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
A. 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 彻底清算党内“左”倾错误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
D. 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3. [2023江苏连云港检测]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到10%,1933年提高到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的保护
4. [2023江苏扬州期末]毛泽东指出,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决不限于边界数县。……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由此可知( )
A. 共产党人准确预判政权取得的时间
B. 共产党人确立了建党、建军基本原则
C. 选择农村革命道路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
D. 毛泽东揭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前途
5. [2023江苏南通期末]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叶挺、贺龙部队的行动方向应当“到农民中去,帮助当地农民摧毁豪绅的政权,建立农民群众的政权,引导农民群众自动起来没收土地,武装农民,组织工农革命军”。这一指示反映党中央( )
A. 正式确立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力图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要求各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 D. 决定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
6. [2023江苏南京期末]张学良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五色旗。张学良此举( )
A. 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 实现了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
C. 宣告日本侵略中国计划的破产 D. 标志着国民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7. [2023江苏常州检测]“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这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的部分歌词。歌词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 南昌起义后红军进军井冈山
B. 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进行长征
C. 中国共产党军队出征奔赴前线抗击日寇
D. 中国共产党军队撤出根据地同国民党决战
8.“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材料描述的是(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9.“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主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一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10.八七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坚持“城市中心论”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11.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12.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年6月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 1933年7月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这些公债的发行( )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扬州开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较慢,要看这个国家里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而定。……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法德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统一市场,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事变的影响。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尚未剧烈化,它们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
材料二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摘编自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年)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1917年)
材料三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1)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有何不同。
(2) 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什么策略 其依据是什么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认识。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苏州开学]中国共产党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A.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 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 彻底肃清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D. 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可知,中国共产党对红军长征转移做出了正确分析,摆脱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故D项正确;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A项;“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与长征时期史实不符,排除B项;彻底肃清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排除C项。
2. [2023江苏徐州期末]“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
A. 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 彻底清算党内“左”倾错误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
D. 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解析]从材料可以得出,“分水岭”事件是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A项正确;遵义会议并没有彻底清算党内“左”倾错误,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的开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C项;遵义会议没有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
3. [2023江苏连云港检测]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到10%,1933年提高到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的保护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保持顺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情况,排除B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
4. [2023江苏扬州期末]毛泽东指出,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决不限于边界数县。……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由此可知( )
A. 共产党人准确预判政权取得的时间
B. 共产党人确立了建党、建军基本原则
C. 选择农村革命道路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
D. 毛泽东揭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前途
[解析]根据材料“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决不限于边界数县。……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可知,毛泽东认为,工农武装割据绝不会局限于湘赣边界数县,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取得全国政权,说明毛泽东揭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前途,故D项正确;“共产党人准确预判政权取得的时间”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建党、建军基本原则”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5. [2023江苏南通期末]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叶挺、贺龙部队的行动方向应当“到农民中去,帮助当地农民摧毁豪绅的政权,建立农民群众的政权,引导农民群众自动起来没收土地,武装农民,组织工农革命军”。这一指示反映党中央( )
A. 正式确立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力图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要求各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 D. 决定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
[解析]根据材料“到农民中去,帮助当地农民摧毁豪绅的政权,建立农民群众的政权,引导农民群众自动起来没收土地,武装农民,组织工农革命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指示有利于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故B项正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是八七会议,排除A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排除C项;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南昌起义,排除D项。
6. [2023江苏南京期末]张学良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五色旗。张学良此举( )
A. 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 实现了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
C. 宣告日本侵略中国计划的破产 D. 标志着国民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易帜,即东北地区被纳入国民政府版图,这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故B项正确;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新军阀割据依然存在,排除A项;此时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并未破产,排除C项;1927年7月,国民革命已经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
7. [2023江苏常州检测]“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这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的部分歌词。歌词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 南昌起义后红军进军井冈山
B. 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进行长征
C. 中国共产党军队出征奔赴前线抗击日寇
D. 中国共产党军队撤出根据地同国民党决战
[解析]材料“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体现了红军即将“下山”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故B项正确;南昌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队进行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打的是“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红军”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而非“同国民党决战”,排除D项。
8.“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材料描述的是(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1927年8月1日”“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可知,这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9.“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主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一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主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
10.八七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坚持“城市中心论”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应放在大城市,故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故C项错误;南昌起义爆发于八七会议之前,故D项错误。
11.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解析】当时对于富农的政策是限制,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当时抗日战争尚未开始,排除B项;该路线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D项。
12.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年6月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 1933年7月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这些公债的发行( )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解析】从公债发行的时间看,都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当时受到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 根据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发行公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 故A项正确;苏区主要财政来源是税收,发行公债只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故 B项错误;苏区发行公债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公债是苏区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而采取的借债,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扬州开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较慢,要看这个国家里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而定。……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法德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统一市场,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事变的影响。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尚未剧烈化,它们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
材料二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摘编自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年)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1917年)
材料三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1)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有何不同。
(2) 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什么策略 其依据是什么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认识。
(1) 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且要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列宁则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率先在一个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一国胜利论、一国先胜论)。
(2) 策略:“工农武装割据”。
依据:国民革命(北伐)的洗礼;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 认识:马克思主义要与各国国情相结合,灵活运用(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或: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