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2 08: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2.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表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他的这一宣示( )
A.推动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B.第一次公开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体现了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程度
D.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4.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5.晚清时期,学部拟实行大学南北两大部分区计划,然而遗憾的是,并未实现。这一时期的三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皆在北方。这主要是因为( )
A.高等教育行政上的中央集权
B.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
C.有限的办学经费收益最大化
D.大学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
6.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
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7.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8.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9.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  )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10.自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和使用以来,首先印刷的是佛教经书,后来也雕印历书、识字课本、阴阳算命等书,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起,儒家经典——《九经》 开始刊行。这反映出(  )
A.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扩大
B.佛经是雕版印刷的主体部分
C.社会对经典书籍需求多元化
D.科举制推动雕版印刷术革新
11.《英国百科全书》在“博物馆的职能”中把“社会作用”放在首位,特别强调“在当代世界中,博物馆的倾向是既反映社会又服务于社会”。这说明博物馆(  )
A.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价值的体现
B.是学术研究中心
C.应重视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
D.要借助现代科技
12.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兢兢以圣经理学诏学者,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这反映出(  )
A.京师大学堂仍以理学为宗旨
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思潮
C.顽固势力竭力阻挠教育改革
D.近代教育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
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 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皇宫。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变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 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材料中“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公众能借阅图书,这体现了图书馆职能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滥觞,A项排除;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时间不符,B项排除;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近代科学的兴起,D项排除。
2.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表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他的这一宣示( )
A.推动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B.第一次公开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体现了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程度
D.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解析:由“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可以看出国家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故本题选C项;A项是在1965年,排除;B项是在1995年,排除;D项对应的是1983年的“三个面向”,排除。
3.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而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排除D项。
4.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B项错误,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
5.晚清时期,学部拟实行大学南北两大部分区计划,然而遗憾的是,并未实现。这一时期的三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皆在北方。这主要是因为( )
A.高等教育行政上的中央集权
B.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
C.有限的办学经费收益最大化
D.大学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
解析:晚清时期,政治上依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中的三所大学都是官办的,按照封建官僚体制来管理,所以南北分部无法实现,A项符合题意; 按照实际情况,晚清时期南方经济比北方更发达,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三所大学为封建官办,经费由政府负责,教育行政上也实行中央集权,使得分部无法实现,C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中国大学教育在晚清时期才刚刚起步,谈不上改革,D项不符合题意。
6.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
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解析:结合1954—1955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背景以及具体的要求和决定内容“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B项正确;A项说法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与材料表述相反。
7.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实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教育,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
8.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解析】材料主要述及德国在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初期印刷厂数量的变化,联系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可知,德国印刷厂数量的增多反映出社会需求增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现象,故D项正确。
9.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  )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可知,宋代在朝廷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为朝廷选士服务,即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故A项正确。
10.自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和使用以来,首先印刷的是佛教经书,后来也雕印历书、识字课本、阴阳算命等书,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起,儒家经典——《九经》 开始刊行。这反映出(  )
A.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扩大
B.佛经是雕版印刷的主体部分
C.社会对经典书籍需求多元化
D.科举制推动雕版印刷术革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首先印刷的是佛教经书,后来也雕印历书、识字课本、阴阳算命等书,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
11.《英国百科全书》在“博物馆的职能”中把“社会作用”放在首位,特别强调“在当代世界中,博物馆的倾向是既反映社会又服务于社会”。这说明博物馆(  )
A.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价值的体现
B.是学术研究中心
C.应重视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
D.要借助现代科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博物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社会作用上,强调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这说明博物馆必须重视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促进当代社会向前发展,故C项正确。
12.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兢兢以圣经理学诏学者,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这反映出(  )
A.京师大学堂仍以理学为宗旨
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思潮
C.顽固势力竭力阻挠教育改革
D.近代教育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可知,戊戌变法前后,近代教育仍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
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 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皇宫。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变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 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答案:(1)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侵略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