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2 09:0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断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禁止大清国臣民出海贸易
2.[2023·四川泸州高一期末]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道:“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3.[2023·福建三明高一联考]据载,雍正帝45岁登基,在位13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吃饭很简单,也不出去游玩,连承德避暑山庄都没去过。他批答奏章从不假别人之手,有的批复一千多字,一气呵成。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雍正皇帝的勤政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奏折制度的施行
4.[2023·重庆沙坪坝高一联考]据记载,清政府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在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将其编制为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务由中央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据此可知,盟旗制度(  )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统治原则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扩大了地方的行政自主权力
D.激化了蒙古贵族与中央的矛盾
5.[2023·重庆合川高一联考]在改土归流大潮中,一些土司识时务而自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迁徙、给房、给田的处置;部分土司因利益受损引起不满,走上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道路,导致清政府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清朝改土归流(  )
A.因土司的抵抗并未最终完成
B.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动荡不安
C.体现恩威并施、灵活处理特点
D.派驻藏大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6.[2023·广西钦州高一联考]有学者对元明清“海禁”政策实施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元朝海禁时间约占13%,开海时间约占87%;明朝海禁时间约占25%,开海时间约占75%;清朝(到鸦片战争前)海禁时间约占15%,开海时间约占85%。材料反映了该时期(  )
A.政府对海禁政策执行不力
B.朝贡贸易未曾完全中断过
C.对海外贸易管理相对宽松
D.外来侵略影响着贸易政策
7.为解决边疆军队的给养,明代实施军屯;为解决人口膨胀,清代允许内地人民到边疆地区垦荒种地。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实需求推动了边疆开发
B.明清的边疆治理精准高效
C.明清地方政策具有延续性
D.边疆的管理处于中心地位
8.乾隆皇帝即位后,对八旗子弟战斗力退化痛心疾首,提出了“骑射立国”的目标,下令八旗子弟苦练骑射本领。而两江总督高晋提出把火器操练列入武举考试。材料反映了(  )
A.西学东渐进程不断加快
B.地方督抚影响中央决策
C.统治集团具有忧患意识
D.军事制度改革阻力重重
9.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  )
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
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
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10.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  )
A.闭关自守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1.西藏作为清朝的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的同时,又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为 (  )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
12.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称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1727年,清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转世灵童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这表明清代 (  )
A.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西藏实行盟旗制度
C.中央政府对西藏因俗而治
D.治理西藏恩威并重
二、综合题
13.[2023·山西太原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断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禁止大清国臣民出海贸易
解析:根据材料“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由此可见,该规定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不是为了扼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断绝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有关大清国臣民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四川泸州高一期末]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道:“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其描述的是当时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B项正确;材料是指出中国盛世下的危机,不是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18世纪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福建三明高一联考]据载,雍正帝45岁登基,在位13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吃饭很简单,也不出去游玩,连承德避暑山庄都没去过。他批答奏章从不假别人之手,有的批复一千多字,一气呵成。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雍正皇帝的勤政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奏折制度的施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效率高,批答奏章从不假别人之手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雍正皇帝的勤政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其本质,排除A项;早在明代初期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排除B项;奏折制度的施行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重庆沙坪坝高一联考]据记载,清政府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在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将其编制为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务由中央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据此可知,盟旗制度(  )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统治原则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扩大了地方的行政自主权力
D.激化了蒙古贵族与中央的矛盾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蒙古各部原有社会组织为基础,编制盟旗两级行政机构,重大军政事务归中央裁决,地方性大事交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主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治理蒙古各部,说明盟旗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体现民族平等的统治原则与“绥服蒙古”“理藩”等不符,排除A项;扩大了地方的行政自主权力与“重大军政事务由中央的理藩院裁决”等不符,排除C项;盟旗制度照顾蒙古各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并未激化蒙古贵族与中央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重庆合川高一联考]在改土归流大潮中,一些土司识时务而自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迁徙、给房、给田的处置;部分土司因利益受损引起不满,走上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道路,导致清政府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清朝改土归流(  )
A.因土司的抵抗并未最终完成
B.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动荡不安
C.体现恩威并施、灵活处理特点
D.派驻藏大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解析:依据题干“一些土司识时务而自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迁徙、给房、给田的处置”“走上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道路,导致清政府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改土归流”可知改土归流体现了恩威并施、灵活处理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说“清政府不得不以战争形式完成改土归流”,说明改土归流完成了,排除A项;结合史实可知清王朝改土归流的政策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B项;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广西钦州高一联考]有学者对元明清“海禁”政策实施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元朝海禁时间约占13%,开海时间约占87%;明朝海禁时间约占25%,开海时间约占75%;清朝(到鸦片战争前)海禁时间约占15%,开海时间约占85%。材料反映了该时期(  )
A.政府对海禁政策执行不力
B.朝贡贸易未曾完全中断过
C.对海外贸易管理相对宽松
D.外来侵略影响着贸易政策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知,从元到清时期,各朝代的开海时间均在75%以上,这说明当时政府与各国存在交流,即朝贡贸易未曾完全中断过,B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排除A、C两项;材料与外来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为解决边疆军队的给养,明代实施军屯;为解决人口膨胀,清代允许内地人民到边疆地区垦荒种地。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实需求推动了边疆开发
B.明清的边疆治理精准高效
C.明清地方政策具有延续性
D.边疆的管理处于中心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为解决边疆军队的给养,明代实施军屯;为解决人口膨胀,清代允许内地人民到边疆地区垦荒种地。”可知,明代为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实施军屯;清朝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允许到边疆地区垦荒种地,说明解决现实问题和需求,推动了边疆的开发,A项正确;明清的边疆治理精准高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明清地方政策具有延续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边疆的管理处于中心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乾隆皇帝即位后,对八旗子弟战斗力退化痛心疾首,提出了“骑射立国”的目标,下令八旗子弟苦练骑射本领。而两江总督高晋提出把火器操练列入武举考试。材料反映了(  )
A.西学东渐进程不断加快
B.地方督抚影响中央决策
C.统治集团具有忧患意识
D.军事制度改革阻力重重
解析:根据材料“对八旗子弟战斗力退化痛心疾首”“两江总督高晋提出把火器操练列入武举考试”等信息,说明统治者重视提升军事战斗力,具有忧患意识,C项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地方和中央同频共振,并不是地方影响中央,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军事改革的困难,排除D项。故选C项。
9.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  )
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
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
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叙述了密折制导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这说明密折制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体现出密折制在皇权强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作用,B项正确;清朝时期已经没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军机处的权力受到威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10.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  )
A.闭关自守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解析: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体现出“防守和排外”,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倾向倒退”,故选A项;崇文抑武政策有利于改变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并非倒退,排除B项;“重本抑末”政策阻碍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但与“防守和排外”无关,排除C项;休养生息政策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非倒退,排除D项。
11.西藏作为清朝的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的同时,又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为 (  )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
解析:鉴于西藏佛教氛围浓厚、信教者居多的实际状况,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体现的是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政策,故选B项;西藏是清代的一个行政区,双方是上下级关系,排除A项;与武力征服不同,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排除C项;清政府只是对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双方并未和亲联姻,排除D项。
12.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称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1727年,清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转世灵童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这表明清代 (  )
A.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西藏实行盟旗制度
C.中央政府对西藏因俗而治
D.治理西藏恩威并重
解析:清政府在西藏地区实行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以及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既能保证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又尊重了西藏地区的风俗习惯,可以说这表明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是在元朝,而不是在清朝前期,排除A项;清朝时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而不是在西藏地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都是采取和平友好的统治手段,体现不出恩威并重,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2023·山西太原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示例二
论题: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
中国是政治上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闭关自守。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加强与西方的正常贸易和交往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这个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是进步的。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
解析: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即可从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或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的角度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从工业革命、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方面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