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泰州期末]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
A. 实行更戍法、“积弱”局面、保甲法与征兵制
B. 崇文抑武、“积贫”局面、保马法与保甲法
C. 派文官设通判、“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D. 二府三司制、“积弱”局面、市易法与均输法
2. [2023江苏扬州模拟]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重文轻武,三衙分权 B. 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 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 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3. [2023江苏连云港期中]唐代,“每宰相奏事,谏官随而入,有所阙失,即时规正。其实皆中书、门下之属官”,台官(御史台)“进退从违,皆出宰相”。至宋代,“时选谏官、御史,有执政之臣尝荐举者,皆以嫌不用”,而由皇帝“自择举”。这一变化表明( )
A. 政府防范内部动乱 B. 监察制度日臻完善
C. 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 文官士人地位提高
4. [2023江苏高邮检测]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一现象( )
A. 反映藩镇割据带来严重社会危害 B. 源于当时战争的频繁
C. 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D. 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破产
5. [2023江苏南通检测]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分配(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C. 实现了权力制衡 D. 有利于预防地方动乱
6. [2023江苏南通校考]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5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5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 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 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 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 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7. [2023江苏如皋期末]宋代以前,谏官和御史(又称台官)分别负责谏诤皇帝和弹纠宰相百官,宋代谏官转向了与御史一样以监察弹奏宰相百官为主,史称“台谏合一”。宋代“台谏合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精减中央机构人员的需要 B. 强化皇权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加强对官员控制的需要 D. 制约宰相权力的需要
8.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9.(2023·广东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 ,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10.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 )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崇文抑武”国策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11.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他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成为 20 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依据可能是王安石变法 ( )
A.已经触及封建私有制
B.实质上打击了地主官僚利益
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利益
12.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 )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及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成为政府主要的参政力量
B.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C.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D.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淮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军国之体安危之机”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蠲免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
——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及皇帝、二府、三司在中央决策流程中的定位。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泰州期末]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
A. 实行更戍法、“积弱”局面、保甲法与征兵制
B. 崇文抑武、“积贫”局面、保马法与保甲法
C. 派文官设通判、“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D. 二府三司制、“积弱”局面、市易法与均输法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其涉及的是军事方面,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局限性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①是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即更戍法;过分削弱武将权力和“守内虚外”等措施导致形成的②“积弱”局面;③是针对北宋“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措施——保甲法与征兵制,故A项正确。
2. [2023江苏扬州模拟]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重文轻武,三衙分权 B. 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 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 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渡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三衙分权属于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澶渊之盟,辽宋和议为北宋与辽关系,排除B项;南宋灭亡,国家一统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3. [2023江苏连云港期中]唐代,“每宰相奏事,谏官随而入,有所阙失,即时规正。其实皆中书、门下之属官”,台官(御史台)“进退从违,皆出宰相”。至宋代,“时选谏官、御史,有执政之臣尝荐举者,皆以嫌不用”,而由皇帝“自择举”。这一变化表明( )
A. 政府防范内部动乱 B. 监察制度日臻完善
C. 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 文官士人地位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代谏官随宰相奏事,皇帝有过失,谏官随时规正,相当于宰相的属官,到宋代谏官、御史的选择由皇帝挑选,这种唐代到宋代的变化体现出了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谏官与宰相关系的变化并不能表明政府防范内部动乱,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监察制度的日臻完善,排除B项;谏官与宰相关系的变化不能表明文官士人地位提高,排除D项。
4. [2023江苏高邮检测]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一现象( )
A. 反映藩镇割据带来严重社会危害 B. 源于当时战争的频繁
C. 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D. 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破产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因冗兵而带来的财政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故C项正确;宋朝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分化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藩镇隐患基本消除,排除A项;当时宋朝先后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达成和议,边界较为稳定,排除B项;“崇文抑武”政策在宋代得到长期贯彻,排除D项。
5. [2023江苏南通检测]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分配(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C. 实现了权力制衡 D. 有利于预防地方动乱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宋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过度分化,不会提高行政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崇文抑武”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的分化,未体现权力的制衡,故C项错误。
6. [2023江苏南通校考]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5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5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 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 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 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 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解析]材料问题是“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即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两湖”“后蜀”“南汉”“南唐”“福建”都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而“北汉”大约是今天的山西地区,靠近辽,由此可以得出宋太祖统一政策是先南后北,如果先攻灭北汉,可能引起辽的警惕和干预,故B项正确。
7. [2023江苏如皋期末]宋代以前,谏官和御史(又称台官)分别负责谏诤皇帝和弹纠宰相百官,宋代谏官转向了与御史一样以监察弹奏宰相百官为主,史称“台谏合一”。宋代“台谏合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精减中央机构人员的需要 B. 强化皇权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加强对官员控制的需要 D. 制约宰相权力的需要
[解析]宋代“台谏合一”并以弹劾官员为主,说明对皇帝监督减弱,这是强化皇权专制统治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谏官职责的变化,不是人员的减少,排除A项;谏官转向监督宰相百官后,对官员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但主要还是服务于皇权专制,排除C项;谏官可以弹纠宰相,同样也服务于皇权专制,D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8.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王安石变法的宗旨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两次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选A项;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不符合庆历新政,排除B项;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只符合王安石变法,而不符合庆历新政,排除C项;在皇帝支持变法的情况下,地方官僚有一部分不执行新法政令是可能的,但不会都不执行,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2023·广东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 ,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
10.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 )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崇文抑武”国策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解析:根据材料“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武将备受歧视,没有体现“冗官”现象,排除C项;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狄青为北宋名将,无法说明理学影响政治生态,排除D项。
11.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他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成为 20 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依据可能是王安石变法 ( )
A.已经触及封建私有制
B.实质上打击了地主官僚利益
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利益
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故选D项;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触及封建私有制,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虽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但本质上是维护地主官僚的利益,排除B项;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了基本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12.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 )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及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成为政府主要的参政力量
B.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C.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D.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D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淮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军国之体安危之机”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蠲免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
——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及皇帝、二府、三司在中央决策流程中的定位。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1) 内容: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2) 职能: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定位:皇帝掌握决策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参与决策;三司既接受二府决策亦直接对皇帝负责。
(3) 不同:唐朝通过明确三省分工并相互制约来削弱相权,北宋通过设置新的机构分割相权。
消极影响:职权过于分散;降低了行政效率;易造成冗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