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共七大代表张妙根保存的1941年版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徽章,徽章反映的信息是( )
A.抗战期间中共仍未间断对广大党员的教育
B.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激烈斗争
D.中共的敌后抗战开始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一规定( )
A.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完成
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特点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4.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5.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据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党派有312个,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这一时期”是指( )
A.维新变法时期
B.“预备立宪”时期
C.中华民国初年
D.新文化运动时期
7.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8.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
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9.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
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
10.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等人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12.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选举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群众习惯上称“南梁政府”)。同时,还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随后,根据地各县陆续建立了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
A.创建了“三三制”民主政权 B.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C.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在有关当时的一些电影资料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敦厚、朴实的农民举行“豆选”,几位乡干部背后的条桌上都放着个粗瓷海碗,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他们有点腼腆,又有点陌生地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句上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生动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环境下运用“豆选法”进行选举的场景。
——王乐《党史文物的风云岁月:延河岸边的“豆选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选举的原则、特点和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8分)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共七大代表张妙根保存的1941年版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徽章,徽章反映的信息是( )
A.抗战期间中共仍未间断对广大党员的教育
B.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激烈斗争
D.中共的敌后抗战开始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时间为1941年,确定为抗战时期,且徽章中凸显“学习”二字,可见党中央坚持对广大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教育,故选A项;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国民党,无法说明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斗争,排除C项;1938年《论持久战》发表,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一规定( )
A.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完成
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特点
解析:材料的内容应出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与各民主阶级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体现了新中国政治生活中共产党和民主力量政治协商的特点,故选D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民主革命的完成,不是《共同纲领》的规定,排除A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基层民主的创新指1989年居委会和1998年村委会的成立,排除C项。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解析:“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建设,故选A项;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898年的维新变法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与材料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我国法制建设不符,排除D项。
4.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要治理法治涣散的局面,其目的是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的效力,故D项正确;强调经济建设,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
5.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给中间派以政治权利是为了团结和调动这些群体的抗日积极性,从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A项;这一变化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为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排除B项;团结中间派是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D项。
6.据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党派有312个,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这一时期”是指( )
A.维新变法时期
B.“预备立宪”时期
C.中华民国初年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民国初年,思想活跃,革命、共和、民主、自由的思潮四处激荡,各色政治力量亦因时而兴,政党政治活跃,纷纷提出发展经济、教育的主张,故选C项;维新变法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预备立宪”时期没有出现这样大量的党派,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宣扬民主与科学,排除D项。
7.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可知,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成立政党或政治派别,结合所学,政党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民国初年党派林立,表明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故选C项;民国初年党派林立与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民国初年,党派才刚刚兴起,尚未成熟,排除B项;根据所学,“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党派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全国统一,建设完全共和政治,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
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解析:“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反映政治党团建立的数目之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选C项。
9.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
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更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A、B两项错误;按照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军政、训政、宪政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故C项错误。
10.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等人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材料强调人民是统治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故选C项。
11.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主张妇女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使妇女获得参政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不代表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故C项错误。
12.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选举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群众习惯上称“南梁政府”)。同时,还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随后,根据地各县陆续建立了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
A.创建了“三三制”民主政权 B.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C.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故C项正确;“三三制”是在抗战时期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6年10月,长征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排除B、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在有关当时的一些电影资料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敦厚、朴实的农民举行“豆选”,几位乡干部背后的条桌上都放着个粗瓷海碗,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他们有点腼腆,又有点陌生地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句上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生动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环境下运用“豆选法”进行选举的场景。
——王乐《党史文物的风云岁月:延河岸边的“豆选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选举的原则、特点和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8分)
答案:(1)原因:“三三制”。特点: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2)成就: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