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之前学段的学习,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也直观地认识过圆。圆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此前已学的平面图形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教材首先呈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有利于建立圆的表象,认识圆的特征,感受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图形,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等方面与直线图形相比,都是一种质的飞越。圆与其他平面的图形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多边形的构成要素是外显的,如边、角等;而圆的构成要素相对隐蔽,如圆心、半径、直径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尽管学生从未正式探究过圆的要素及其特点,但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都比较熟悉,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所以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圆,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会用圆规画圆。
2.让学生在经历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圆的本质特征:“圆,一中同长也”,并应用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史的融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并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想象、归纳、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发现圆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圆的本质
1.追溯历史,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
师:是的,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古人对圆的认识历程。(课件播放圆的由来)
(视频内容: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大约在6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师:那么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
生:圆容易滚动,而且不会颠簸。
师:正方形、三角形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它们都有角,不容易滚动。
师:看来, 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较,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师:其他平面图形都是直线围成的图形,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师:那么车轮设计成圆形,仅仅是因为圆容易滚动吗,其实还有其本质的特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圆、探究圆。
(设计意图:人们对圆的研究起源于对圆形事物或现象的欣赏。播放关于圆的由来的视频,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提出“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疑问,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出数学思考,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圆是曲线为成的平面图形,经历圆概念的初步抽象过程。)
二、画圆——突出圆的本质
1.圆规画圆
师:我们先从画圆开始研究。古人自从发现了圆以后,就在不断地创造和完善画圆工具。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意思是说没有规矩,就不会有规整的方圆。“规”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而“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在唐代的墓葬壁画伏羲女娲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女娲手执的是规,伏羲手持的是矩。“规”经过不断的演变,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圆规。圆规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这是针尖,笔尖,是圆规的两个脚。这是手柄。
(设计意图:“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周髀算经》)先介绍古人画圆的工具规和矩,以及相关记载,让学生了解画圆工具的演变,从而引出现在画圆的工具----圆规。)
(1)活动一:用圆规画一个圆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纸上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
师:先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画的,怎么样?画的都挺好,那这两个呢?画的似乎不够完美。
师:看来,要用圆规画好一个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谁来说一说用圆规画圆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谁来分享一下?
生:圆规的针尖要固定,不能动。旋转的时候,两角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变,另外圆规可以倾斜一下,更好旋转。
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分享。王老师也想画一个试试。请看,(教师示范)针尖固定不动,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捏住手柄,然后把圆规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还想试一试吗?
(2)活动二:用圆规画两个位置、大小均不同的圆。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圆。
师:观察一下,这位同学画的两个圆的位置不一样,是怎么画出的
生:移动了圆规针尖放的位置。(边指边说)
师:对,移动了针尖的位置,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0表示。(板书)请标出你画的两个圆的圆心。谁来说一说, 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
生:圆心。
师: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也就确定了。
师: 大小也不一样,这又是怎么画出的?
师:这位同学认为,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画出大小不一样的圆。如果把两脚间距离拉大。圆会怎么样?缩小呢?请看。(动画演示画圆)
师:看来,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那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呢?你能在刚才画的一个圆中,用一条线段把这个距离表示出来吗?(请一位同学上台画)
师:观察这位同学画的这条线段,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师:对,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呢?
师:边上,数学上说圆上。
师: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r),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在你画的半径上写上r。
师:那再来说一说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对,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两次用圆规画圆,帮助学生掌握画圆的技能,更是为了积累研究圆本质特征的基本活动经验。通过联系画圆的过程体会到了,带针尖的一脚相当于圆的中心点,确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就保证了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2.想象推理半径的特征
师: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
师:无数条?既然有无数条半径,那到底应该选哪一条决定它的大小呢?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透露出两个非常重要的直觉,①半径无数条,②长度都相等(板书:无数条,相等)同学们数学的学习不能光凭感觉和猜想,还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进行验证才能够去确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在你画的圆里画一画,量一量,也可以用给大家发的圆片折一折,继续研究这两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有想法了吗?咱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一个点可以连一条半径,那么无数个点就能连出无数条半径。
师:这样的思考很有深度!同学们都知道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连接就可以是一条半径,所以半径有无数条。(动画演示)
师: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把圆对折,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折痕越来越多,得到的半径会越来越多,还发现这些半径都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认为半径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生:我们小组是量的,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个圆的半径都是3厘米。所以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的确,量一量也是个很重要的方法。
师:测量也好、对折也好,都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半径无数条,长度都相等。看来,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
3.演绎推理直径的特征
师:那除了半径可以确定圆的大小,还有别的数据也可以确定圆的大小吗
师:直径,那什么是直径?你觉得呢?请看,这就是一条直径,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师:像这样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请同学们在你画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d表示出来。
师: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们觉得两条半径正好组成一条直径。
生: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半径才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生:可以说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板书:d=2r)
师: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同学们再次展开研究,并给出你们的见解。
生:因为半径有无数条,而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条半径就可以组成一条直径,所以直径也就有无数条。
生: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因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以直径也就有无数条。
生:因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半径的长度都相等,那么,直径也肯定都相等。
师:这两个圆(大小不一样)半径、直径都相等吗?那这两个等圆呢?
师:所以准确的应该说: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长度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发现总结圆的本质特征
师:这一发现,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就这样描述过:“圆,一中同长也。”一句话简洁精炼的概括了圆的本质特征。
师: 那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一说它的含义吗
生:“一中”,指的是圆心;“同长”,应该是指圆的半径同样长。
师: 理解的很准确。难道其他平面图形都没有“一中同长”的特点吗?请看。
师:这些图形,中心点与顶点相连的线段,和与边上相连的线段的长度一样吗?
师:而圆呢,圆心到圆上的每条线段都相等,这就是圆有别与其他图形的独特之处。
师:那么这些图形和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请看。我们会发现随着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边数不断增加,想象一下,直到无穷无尽,看到什么了?边越来越短,角越来越小,形成了无数个点,这些点居然和圆交融在一起。也可以说圆是一个无限正多边形,(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后,介绍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解读《墨经》所述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让学生既感受了数学文化的魅力,也达成了学习目标。通过对比圆和其他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同中求异”一其他平面图形就没有“一中同长”的特点吗 进而再次说明“一中同长”是圆独特的本质特征,圆的内在美在学生心里渐渐明朗。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从正方形变到正8边形,进一步变为正16边形……直至成为圆形,沟通圆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除了体验数学的极限思想,数学文化史又一次得到渗透。)
三、实践——应用圆的本质
1. 解释课前疑问。
师:理解了圆的本质特征,回到课前的问题:“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你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视频演示)。
小结:车轮设计成圆形,利用同一圆内半径都相等的性质。车轮的车轴是圆心,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等于半径的长度,它的中心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所以滚动起来很平稳。而其他图形转动时由于车轴与地面距离在变化,时高时低,因此会发生颠簸。
2.圆的应用
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圆的踪迹,大到各种建筑,小到精巧的手工艺品,无不与圆结缘。大自然也对圆情有独钟,耀眼的日月、绽放的花朵、、水中泛起的涟漪……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如此美丽。
因为美,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花好月圆人团圆,圆满成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朴素的向往……
圆是一种文化,圆更是一种精神,2023年刚刚落下帷幕的亚运会的 “大莲花”造型,寓意着体育健儿团结拼搏的精神,现今,联合国安理会或其他国际会议,大多是圆桌会议,体现了平等、尊重、与合作的精神。
此时此刻,让我们重温两千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感叹:“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叹,为我们这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设计意图:《课标》重视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和数学问题情境中认识图形,以及图形的关系和特征。回到课前的疑问,“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 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从“看得见”的圆到“看不见”的圆,解读圆蕴含的美好寓意, 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对圆之美的认识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文化高度。使“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得到诠释与升华。)
3.创意作业
请看——这是我们韩愈小学的logo,外形就是一个圆形。请看,圆形的logo设计有很多,课下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圆形LOG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