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背诵、默写这首诗;
2 .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
3 . 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
4 . 积累具有哲理性的语句。
2重点难点
1.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
2.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谁没有见过波浪呢?在你们的眼中,波浪是什么形象?你们见过比暴风还凶猛的波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蔡其矫的诗《波浪》。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作者介绍。
蔡其矫,1918年出生,福建晋江人。1936年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底起,任福建作协专业作家。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作有《乡土》《哀葬》《肉搏》,风格雄浑粗放。50年代写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体现了诗人坚持冷峻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却曾因不和时宜而受指责。始于50年代的山水诗,在精心的发现、飘逸的想象中,潜藏精神的锐利,诗人一度被称之为“山水诗人”。出版的诗集有《回声集》《涛声集》《福建集》等。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举国上下正潜心于建设和繁荣。但“重来的春天是短暂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又愈来愈使文艺陷入团团转。”在严峻的生活中变得善于思考的蔡其矫,本着诗人的胆略和良心,以狂热而近于痛苦的构思,写下了充分显示内心风暴的由惊涛骇浪组成的交响诗《波浪》。
三、朗读课文,感受波浪的形象。
(一)朗读训练。
解读诗歌的方法是:
初读——感知诗意;
再读——初步领会作者感情;
标注——根据自己的领悟用符号标出朗读的节奏、轻重、高低、缓急等;
朗读修正——反复朗读,不断修正自己的标注,直至自己感觉满意为止。当朗读感觉良好时,说明你已经领会诗歌的感情和意韵了。
根据上述要求和步骤朗读全诗。
(二)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波浪的形象。
教师明确:
波浪是英勇而渴望自由的人的伟大力量的象征。诗人通过刻画波浪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理解,独特的思想凝成了不断跃动的"波浪"。
四、比较《海燕》和《波浪》,探究下列问题。
(一)“海燕”为什么笑乌云,为什么在暴风雨即将到来时显出欢乐?《波浪》中的“波浪”为什么比暴风还凶猛?你能从《海燕》《波浪》中分别找到诗句来回答吗?
《海燕》:①这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中的震怒里早就听出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②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声里,乌云听到了欢乐。③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感到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波浪》:①是以为你厌恶灾难吗?/是因为你憎恨强权吗?/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谁敢在你上面建立它的统治?②对巨风是抗争。
(二)《波浪》中说“波浪”“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你能说明一下你的理解吗?
明确:“巨风”在诗中已表明是指灾难、强权、强暴、邪道。对这些是抗争,因为诗中已有回答,“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不能让“巨风”在它“上面建立统治”。作为对应的另一方面,以及联系诗的前半部分,特别是第四节的“柔光”“彩霞”“玫瑰”“温柔迷人”等等,“水藻”象征着温柔、善良、自由、纤丽等等一切柔美之情,一切美好之人、之物,所以,对这些“是细语”,是亲近、关爱、守护。
(三)《海燕》中也写了“波浪”,它与《波浪》中的“波浪”一样吗?
明确:《海燕》中的“波浪”和《波浪》很相像,一样也是和狂风搏斗。当然,《海燕》中只是那么一个片段,而《波浪》里是整首诗在写“波浪”。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你能从《黄河化险》中看到“海燕”式的风貌吗?能从章太炎身上看到“波浪”的影子吗?结合《黄河化险》《闲话章太炎》中有关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答:《黄河化险》中毛泽东那以迎接挑战为最大乐趣的性格,以及文中对应的具体情节,可说是海燕式的风貌,毫不畏惧、敢于斗争、乐于斗争、充满激情投入斗争的风貌。章太炎身上完全可以看到“波浪”的影子。章太炎坚决彻底地与袁世凯斗争,文中的一则则小故事,毫不妥协的反抗行动,就是那种敢于反抗“强权”“灾难”“强暴”“邪道”的,敢于抗击巨风的“波浪”。袁世凯就是具体的“灾难”“强权”“强暴”“邪道”“巨风”。章太炎对友人的态度可看作是波浪“对水藻是细语”。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波浪》中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样表现爱憎分明的诗句是: 。
明确: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
(二)阅读《波浪》第六节的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一)尝试用象征手法,写一首诗歌,赞美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对压力和挫折的战胜和拼搏精神,字数不定。
(二)朗读背诵 《波浪》。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