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7-02 11: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20240620
一、单选题
1.如图为某植物(染色体数目为2n)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部分显微照片。不正确的是
A.图中减数分裂的顺序为③→①→④→② B.图①、③所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C.图③所示细胞分裂将产生2个次级精母细胞
D.图③、④形成的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
2.采用A、B两株玉米进行下图所示的遗传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杂交实验流程为: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B.实验一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形成的自交实验
C.实验二属于同株异花传粉形成的杂交实验
D.实验三和实验四两个杂交互为正反交实验
3.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一个正在分裂的性原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及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位置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细胞一定是精原细胞,2为Y染色体
B.2、4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相同或等位基因
C.基因A和a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该细胞的一个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B,则其他三个子细胞基因组成为B、A、A
4.下列关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女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B.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C.女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D.该类病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5.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短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中,不能寄生在动物细胞中
B.要获得蛋白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的是没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细菌
D.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原因可能是细菌裂解释放出噬菌体
6.如图为DNA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DNA单链的I号端为3'端,II号端有游离的—OH
B.①②③组成了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在环状DNA分子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判定⑤是腺苷A
7.二倍体白麦瓶草花色有红花(A)和黄花(a)、果实有大瓶(B)和小瓶(b)。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和Y染色体上与育性相关的基因位置如图所示,其中雌性抑制基因可抑制雌性育性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纯合小瓶雌株与正常纯合大瓶雄株杂交后代中,雌性均为大瓶、雄性均为小瓶,可证明B/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B.三体XXX白麦瓶草性别为雌性,XXY白麦瓶草性别为雄性
C.红花植株和黄花植株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不能证明控制花色的基因在图示染色体上
D.雌性抑制基因和雌性育性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8.图中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有6条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同时出现基因A与a由基因重组导致
B.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若不考虑其他变异,与图中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同时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D.若该细胞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将会出现不均等分裂
9.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基因型是BB、Bb、bb的花色分别为红色、粉色、白色。该植物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3:1,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则该种群F1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
A.1:2:1 B.7:8:1 C.3:2:1 D.5:6:1
10.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只考虑一种分裂方式),得到4个子细胞。下列错误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至少为一半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II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
C.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4N,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D.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形成4个子细胞过程中DNA仅复制一次
11.DNA分子中的胞嘧啶被选择性的添加甲基基团而发生DNA甲基化,甲基化修饰的基因往往不能表达。 已知鼠的灰色(A)与褐色(a)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图表示部分被甲基化的 DNA片段及遗传印记对小鼠等位基因表达和传递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代小鼠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色:褐色=1:1
B.从图中雄配子的形成过程可断定DNA甲基化是不可以遗传的
C.甲基化后的DNA在复制时,碱基配对的方式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而生物的性状可发生改变
12.我国科研人员曾在某地捕获15只鼩鼱,经形态和分子鉴定,证实它们均为远东鼩鼱,此前远东鼩鼱仅发现在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而本次的研究结果扩展了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另外研究发现,在黑龙江和该地分布的远东鼩的皮毛颜色明显不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地区的远东鼩鼱的皮毛颜色差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不同地区的远东鼩鼱的皮毛颜色不同,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
C.若该地区的远东鼩鼱的皮毛颜色发生变化,其可能发生了进化
D.若不同地区的远东鼩鼱能进行交配,则说明它们仍属于同一物种
13.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如图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据图分析,可推测
A.①中酶的氨基酸序列和肽键数目比值一定没有变化
B.②、③属于有害突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④可能是由于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造成的
D.图示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定会导致其性状改变
14.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10)置于不含32P中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3次细胞分裂后产生8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只进行有丝分裂,则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在比例≤1/2
B.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1/2
C.若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某细胞中有10条染色体且都含32P,则可确定第一次分裂为有丝分裂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了3次有丝分裂
二、多选题
15.(不定项)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A和抗除草剂基因B成功导入植株W(2n=40)的染色体组中。植株W自交,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取植株W某部位的一个细胞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产生4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标记追踪基因A和B(基因A和B均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某细胞有4个荧光点,则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
B.若4个子细胞都含有2个荧光点,则取材部位可能为根尖分生区
C.若4个子细胞分别含1、1、1、1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中没出现过四分体
D.若4个子细胞分别含2、1、1、0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过基因重组
16.核糖开关是一段具有复杂结构的RNA序列,能感受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枯草杆菌中,有些基因的mRNA上具有SAM感受型核糖开关,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RBS为mRNA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
A.SAM可以抑制相关基因的翻译来调节代谢过程
B.RBS的下游区域中存在启动子,是翻译的起始位置
C.环境因素的变化可改变某些基因自身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
D.由于核糖开关分子内部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区域,导致基因不能表达
17.(不定项)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含A基因时普通玉米蔗糖含量低,无甜味。科研工作者偶然发现一个单基因突变纯合子aaBBDD,甜度微甜。继续培育甜玉米品种过程中,得到了两个超甜玉米品种甲(aabbDD)和乙(aaBBdd)),其相关基因位置及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为验证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不考虑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蔗糖能合成为淀粉
B.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21种
C.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18.某果蝇(2n=8)基因型为BbXAY,1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B和1个b发生互换。该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两个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时期一定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
B.乙时期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X染色体或1条Y染色体
C.甲、乙两时期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分别为8、0个
D.该初级精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两个基因型相同
19.科研人员欲寻找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适温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设置一系列零下低温条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
B.根尖先用卡诺氏液固定,95%酒精冲洗后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显微镜下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能含有2N、4N或8N条染色体
D.低温主要影响有丝分裂后期,抑制纺锤体将染色体牵拉至细胞两极
20.下图是二倍体拟南芥减数分裂部分时期染色体变化显微照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拟南芥染色体数目少,有利于显微镜观察和计数
B.选择拟南芥的花粉粒可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
C.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
D.①时期有核仁,与mRNA的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21.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G表达时为黑色,仅g表达时为灰色,二者均不表达时为白色。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为亲本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 F1。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可能是
A.0 B.1/3 C.1/2 D.2/3
三、非选择题
22.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存在时可使光滑的豆荚变为被毛;基因A不存在,b纯合时也可使光滑的豆荚变为被毛;其余类型均为光滑豆荚。选取不同的亲本进行实验,杂交组合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 母本 父本 子代
一 被毛豆荚 光滑豆荚 205(被毛豆荚)、123(光滑豆荚)
二 被毛豆荚 被毛豆荚 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
(1)控制豆荚被毛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____对染色体,遵循______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依据组合一的结果,判断母本和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让组合一得到的所有子代光滑豆荚自交,那么F2中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
(3)组合二得到的所有子代被毛豆荚中,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占__________。
23.某种开花植物野生型为红色,科学家获得一株变色品系1,温度低于25℃时花色为白色,温度高于25℃时为红色,花朵变色大大提高了花卉的观赏价值。为研究变色品系1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杂交实验,其中品系2、3、4只开红色花,不同品系基因用A1A2A3A4、B1B2B3B4等表示。
(1)由杂交结果可知,花色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依据是____杂交一F2的红色花植株中纯合子占比为_____。
(2)研究人员对所有品系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若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B1B1、A2A2B2B2,则品系3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____,品系4的基因型为____。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杂交三F1自交获得F2的花色及比例为____。
(3)温度高于25℃时,品系1、3、4的B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
参考答案及其解析:
一、单选:
1.B
图示为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据图分析,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能观察到两个细胞,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能观察到4个细胞),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观察到2个细胞,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分别在细胞的两极),故图中减数分裂的顺序为③→①→④→②,A正确;
B、图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细胞为2个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图③、④形成的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都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D正确。
2.D
A、玉米杂交时无需经过去雄过程,其杂交实验的基本流程为:套袋→人工授粉→套袋,A错误;
B、玉米属于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实验一是植株A的雄花给自身雌花授粉,不属于闭花授粉,B错误;
C、实验二是植株B的雄花给自身雌花授粉,属于同株异花传粉形成的自交实验,C错误;
D、实验三是植株A的雄花给植株B的雌花授粉,实验四是植株B的雄花给植株A的雌花授粉,它们均是异花传粉,两个实验互为正反交实验,D正确。
3.C
A、该图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但是2和4号的形态不相同,2的形态较小,是Y染色体,因此是雄性动物精原细胞,A正确;
B、2和4号是同源染色体的关系,因此可能存在相同或等位基因,B正确;
C、1染色体上同时出现A和a基因,它们分离的时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根据图示,该细胞的一个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B,说明Aa没有分开,因此产生的其他三个细胞的基因组成是B、A、A,D正确。
4.D
A、女患者XbXb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后代女儿不患病,A错误;
B、如果父亲患病(XbY),母亲正常(XBXb、XBXB),女儿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不一定患此病,B错误;
C、如果母亲患病(XbXb),儿子一定患此病(XbY),C错误;
D、男性只要有一个隐性基因(XbY)即患病,因此人群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D正确。
5.C
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A错误;
B、T2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B错误;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的是没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细菌,C正确;
D、分析图可知,被侵染的细菌存活率为100%,则说明细菌未裂解死亡,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可能的原因是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D错误。
6.C
A、DNA单链的I号端为5'端,II号端有游离的—OH,A错误;
B、⑨②③组成了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在环状DNA分子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在链状DNA中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判定⑤是腺嘌呤A,D错误。
7、D
A、正常纯合小瓶雌株XbXb与正常纯合大瓶雄株XBY杂交,后代中雌性均为大瓶XBXb、雄性均为小瓶XbY,可证明B/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由于X染色体上的雌性育性基因会促进雌性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因此三体XXX白麦瓶草性别为雌性,由于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会抑制雌性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因此只要存在Y染色体,植株性别就表现为雄株,B正确;
C、红花植株和黄花植株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也可能是细胞质遗传,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雌性抑制基因和雌性育性基因分别位于Y的非同源区段和X的非同源区段,故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错误。
8、C
A、据图可知,图中细胞的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且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此时细胞中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据图中染色体的颜色可知,细胞中同时出现基因A与a是基因突变所致,A错误;
B、图中A和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B错误;
C、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示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是A基因突变所致,故若不考虑其他变异,与图中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同时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正确;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故若该细胞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均等分裂或不均等分裂,D错误。
9.B
该植物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3:1,产生的雌配子B:b=(3/4+1/4×1/2=7/8):(1/4×1/2=1/8)=7:1,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产生的雄配子B:b=1:1,故子一代BB占7/8×1/2=7/16,Bb占7/8×1/2+1/8×1/2=8/16,bb占1/8×1/2=1/16,基因型是BB、Bb、bb的花色分别为红色、粉色、白色,所以子一代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7:8:1,B正确,ACD错误。
10.C
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4个子细胞中含有15N染色体的细胞个数为2、3、4个,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3/4、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5N。
A、根据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3/4、1,即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至少为一半,A正确;
B、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只复制一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含14N,即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B正确;
C、若进行有丝分裂,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则第二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4N,但有丝分裂不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
D、通过分析可知,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15N,该细胞分裂为减数分裂,则形成4个子细胞过程中DNA仅复制一次,D正确。
11、B
雄配子中印记重建是将等位基因A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是将等位基因a去甲基化。
A、雌鼠产生的A雌配子、a雌配子中的A基因、a基因均未被甲基化,都能表达,而雄鼠产生的雄配子中A基因、a基因都发生了甲基化,都不能表达,因此该雌鼠与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表型比例为灰色:褐色=1:1,A正确;
B、从图中雄配子的形成过程可断定DNA甲基化是可以遗传的,B错误;
C、甲基化后的DNA在复制时,碱基对的配对方式不发生改变,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而由于甲基化修饰的基因往往不能表达,因而生物的性状可发生改变,D正确。
12、C
A、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不同地区环境不同,对远东鼩鼱的皮毛颜色选择不同,导致毛色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适应的普遍性指现存的生物对它生存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地区的远东鼩鼱都能够产生出多种毛色供不同环境选择,且都能适应环境,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B错误;
C、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鼩鼱毛色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作用,改变了种群基因频率,即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
D、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志是两个种群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如果不存在生殖隔离,则为同一物种。选项中“不同地区的远东鼩鼱能进行交配”不满足生殖隔离的条件(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现象),所以无法判断这两个种群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无法判断这两个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D错误。
13、C
A、①中酶的活性和氨基酸数目均没有发生改变,但氨基酸种类可能改变(非关键的氨基酸改变后蛋白质活性可能不变),A错误;
B、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各种突变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④中突变后酶的氨基酸数目明显增多,最可能的原因是突变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C正确;
D、由图中数据可知,基因突变后能产生多种不同的等位基因,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D错误。
14.B
A、若只进行有丝分裂,则DNA要复制三次,由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之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是随机的,每个子细胞中都有可能含有32P染色体,即含有32P的子细胞所占最大比例为1,A错误;
B、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细胞,则DNA要复制两次,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之后,移向细胞两极是染色体是随机的,因此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最少有4个,最多有8个,即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1/2,B正确;
C、若第一次分裂产生是某细胞有10条染色体都含有32P,则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C错误;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说明DNA分子复制不止一次,可能进行的是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也可能进行的是三次有丝分裂,D错误。
二、多选:
15.C
该实验的目的基因是抗虫基因A和抗除草剂基因B,将两者成功导入后产生的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相当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子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的隐性性状的个体,说明两个目的基因导入了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A、成功导入后产生的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相当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子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的隐性性状的个体,说明两个目的基因导入了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若某细胞有4个荧光点,则可能是A和B同时存在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A正确;
B、若4个子细胞都只含有2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都含有A和B,说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取材部位可能为根尖分生区,B正确;
C、若4个子细胞分别含1、1、1、1个荧光点,说明每个细胞只有一个基因,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过四分体,C错误;
D、若4个子细胞分别含2、1、1、0个荧光点,说明有一个细胞同时含有A和B,两个细胞只有A或B,一个细胞没有A和B,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过基因重组,D正确。
16、BCD
核糖开关的化学本质为RNA,能影响翻译过程,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当核糖开关处于开的状态时,RBS区能与核糖体结合,启动翻译,当核糖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RBS区互补配对,不能与核糖体结合。
A、CDSAM是mRNA上的感受型核糖开关,RBS区是核糖体结合的位点,与翻译过程有关,故SAM可以抑制相关基因的翻译来调节代谢过程,A正确;
B、启动子是基因中与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区域,而RBS为mRNA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不存在启动子,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环境因素变化不是改变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而是改变核糖开关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基因的翻译过程,C错误;
D、由题图可知,核糖开关存在双链区域,故核糖开关分子内部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区域,但不影响基因的表达,D错误。
17、C
在基因B和D的作用下,控制合成酶2,在酶2的作用下,蔗糖转化为淀粉;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
A、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故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淀粉能合成为蔗糖,A错误;
B、基因型为A_ _ _ _ _的无甜味,基因型共有2×3×3=18种,其他基因型为有甜味,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3×3×3-18=9种,B错误;
CD、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D/d都位于4号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D_(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3∶1;
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DD(普通玉米):aaB_dd(微甜玉米):A_bbDD(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9∶3:3∶1,由此可见,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超甜玉米=12∶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C正确,D错误。
18.BD
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甲、乙两时期发生在该果蝇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甲时期的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说明甲时期的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乙时期的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说明乙时期的细胞中不存在染色单体,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A、甲时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但染色体数为4条,是果蝇体细胞中的一半,说明甲时期的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且细胞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因此甲时期一定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A正确;
B、乙时期为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有8条染色体,说明乙时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B错误;
C、甲时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含有4条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乙时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的染色单体数为0个,C正确;
D、某果蝇(2n=8)基因型为BbXAY,1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B和1个b发生互换,所以该初级精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有4种,它们分别为BXA、bXA、BY、bY,D错误。
19.BC
A、该实验可设置一系列零上低温条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零下低温冻伤根尖,A错误;
B、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基本过程为:低温诱导→卡诺试液固定→95%酒精冲洗→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正确;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能出现没有加倍的细胞,诱导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则可看到含有2N、4N或8N条染色体的细胞,C正确;
D、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低温主要影响有丝分裂前期,D错误。
20.BCD
由于拟南芥的染色体数为2n=10,故知其细胞内含有5对同源染色体,则①中存在染色质,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为两个细胞中染色体分布情况,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图中四分体排在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表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A、观察细胞分裂时,是通过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来判断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因此二倍体拟南芥染色体数目少,有利于显微镜观察和计数,A正确;
B、选择花药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有可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选择拟南芥的花粉粒不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B错误;
C、①中存在染色质,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为两个细胞中染色体分布情况,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图中四分体排在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表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故顺序是,①→④→③→②,C错误;
D、①中存在染色质,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有核仁,与rRNA的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错误。
21.ABC
由题干信息可知,G、g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雄性基因型可能是XGY或XgY,杂合子雌性基因型为XGXg;
若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于其母亲,因此G不表达,该父本呈现白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于其母亲,g基因来自于其父亲时,该父亲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灰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于其母亲,G基因来自于其父亲时,该父亲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黑色,因此母本表现型可能为灰色或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必定有一个G基因来自于父本,G基因可以表达,因此F1中的XGXG表现为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个体中G基因来自于父本,g基因来自于母本,因此G基因表达,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黑色;XGY的G基因来自于母本,G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F1中基因型为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于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的XGXG、XGXg一定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GXg也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比例为3/6,即1/2;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黑色个体比例为2/6,即1/3;
若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于其母亲,因此不表达,该父本呈现白色;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母本XGXg依然是可能为灰色或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G基因来自于母本,g基因来自于父本,因此g表达,G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灰色;F1中基因型为XgXg个体的两个g基因必定有一个来自于父本,g可以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灰色;F1中基因型为XGY的G基因来自于母本,G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F1中基因型为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于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所有个体都不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比例为0,当母本XGXg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比例为1/6。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知,D错误,ABC正确。
三、非选择题
22、(1)①. 两 ②. 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③. 组合二中子代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13:3,其中13:3为9:3:3:1的变式,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故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①. AaBb和aaBb②. 被毛豆荚:光滑豆荚=1:5(3)6/13
1、分析题目中的表格,处理数据可得:组合一中子代205(被毛豆荚):123(光滑豆荚)=5:3,组合二中子代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13:3,其中13:3为9:3:3:1的变式,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故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题意:被毛对应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以及aabb七种基因型;光滑对应的基因型有:aaBB、aaBb两种。
【小问1详解】
分析题目中的表格,处理数据可得:组合二中子代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13:3,其中13:3为9:3:3:1的变式,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故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分析题目中的表格,处理数可得:组合一中子代205(被毛豆荚):123(光滑豆荚)=5:3,和为8=(3+1)×(1+1),说明亲本一对等位基因相当于杂合自交,另一对等位基因相当于测交,再结合分析中被毛和光滑对应的基因型可推出组合一中母本和父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杂交得到的光滑豆荚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让1aaBB和2aaBb分别自交,其中aaBB自交后代均为光滑,aaBb自交后代中光滑个体占3/4,即二者自交后代中光滑=1/3+(2/3×3/4)=5/6,即F2中被毛豆荚:光滑豆荚=1:5。
【小问3详解】
组合二中子代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13:3,其中13:3为9:3:3:1的变式,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故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出组合二中亲本基因型均为AaBb,杂交后子代中被毛豆荚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以及aabb七种基因型,组合二得到的所有子代被毛豆荚(共13份)中,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有:1AABB、1AAbb、2AABb、2Aabb、1aabb,共有7份,占7/13,则会发生性状分离的为1-7/13=6/13。
23、(1)①.杂交一F2中红花:白花=15:1,是9:3:3:1的变式,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②.1/5
(2)①. A1A1B3B3 ②. A1A1B4B4 ③. 红色:白色=1:3(低温),红色:白色=3:1(高温)
(3)B3﹥B1﹥B4
【小问1详解】
由于杂交一F2中红花:白花=15:1,是9:3:3:1的变式,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说明花色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杂交一F2的红色花植株中纯合子占比为3/15=1/5。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基因型分析,由于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B1B1、A2A2B2B2,可判断品系3的基因型为A1A1B3B3,品系4的基因型为A1A1B4B4,杂交三中,F1的基因型为A1A1B1B4,则F1自交获得F2的花色及比例为红色:白色=1:3(低温),红色:白色=3:1(高温)。
【小问3详解】
杂交二中F1的基因型为A1A1B1B3,表现为白色,则显隐性关系B3大于B1,杂交三中,F1的基因型为A1A1B1B4,高温条件下表现为红色,则显隐性关系B1大于B4,品系1、3、4的B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B3﹥B1﹥B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