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必修上册课内名篇
课堂默写
《劝学》
1.荀子,名 ,字 ,战国 期 国人。
2.劝:
3.木直中绳:
4.虽有槁暴:
5.金就砺则利: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用心一也: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特殊句式是:
劝学
1.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2. ,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 ,非利足也, 。
5. ,善假于物也。
6. ,不能十步; , 功在不舍。
7. , ,用心躁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 。
9.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
师说-注释
1.学者: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句式是: ②所以:
3.圣人无常师: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是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①六艺: ②传: ③通:
7.惑矣:
8.君子不齿:
9.郯子之徒: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请翻译:
1.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2.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
3.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
4.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①坐: ②是:
《师说》情景默写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解释。
5.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表明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 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官盛则近谀
位卑则足羞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学不可以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6.木直中绳:
7.金就砺则利:
8.而绝江河:
9.用心一也:
10.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于其身也:
12.圣人无常师:
13.作《师说》以贻之:
6.木直中绳:合乎,符合
7.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8.而绝江河:横渡
9.用心一也:专一
10.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凭它来……
11.于其身也:自己
12.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风急天高猿啸哀, 。
7. ,不尽长江滚滚来。
9. ,百年多病独登台。
10. ,潦倒新停浊酒杯。
6.风急天高猿啸哀, 。
7. ,不尽长江滚滚来。
9. ,百年多病独登台。
10. ,潦倒新停浊酒杯。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运用典故)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少无适俗韵 , 性本爱丘山 ”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4.《登高》中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极写作者的羁旅之愁、病痛之苦以及孤独之感。
5.《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6.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7.《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 。
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户庭无尘杂 , 虚室有余闲 ”。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势拔五岳掩赤城。
2.我欲因之梦吴越, 。
3.谢公宿处今尚在, 。
4. ,空中闻天鸡。
5.千岩万转路不定, 。
6. ,身登青云梯。
7. ,烟涛微茫信难求。
8.熊咆龙吟殷岩泉, 。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
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
4.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5.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
6.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7.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8.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
1.我欲因之梦吴越, 。
2.余青青兮欲雨, 。
3.洞天石扉, 。
4. ,日月照耀金银台。
5. ,仙之人兮列如麻。
6. ,失向来之烟霞。
7. ,丘峦崩摧。
8.千岩万转路不定, 。
9.湖月照我影, 。
10.谢公宿处今尚在, 。
1.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
2.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
3.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
4.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5.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6.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7.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8.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
9.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
10.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熊咆龙吟殷岩泉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2.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 ”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通过赤城山和五岳侧面展现天姥山高大的句子是“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态度的句子是: , 。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6. ,谈笑间, 。
7.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8.人生如梦, 。
9.江山如画,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云青青兮欲雨
青冥浩荡不见底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早生华发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惊涛拍岸
一尊还酹江月
一时多少豪杰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 ”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 ”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 。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 小乔初嫁了 ”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 羽扇纶巾 ”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3)《劝学》中用好马与劣马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其中表示劣马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阐明老师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7)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一致的。
(8)“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3)《劝学》中用好马与劣马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其中表示劣马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阐明老师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7)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一致的。
(8)“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两句,作者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 , 。”
3.“ , ”两句诗描写了琵琶女弹琵琶的手法和弹奏的曲目。
4.“ , ”两句介绍了诗人送客时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
5.“ , ”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
6.琵琶女演奏暂歇后,“ , ”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7.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以莺和流泉的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8.“ , ”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声在达到高潮并戛然而止时的震撼效果。
9.《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
10.《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 , ”。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1.《琵琶行》中,“ , ”这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女年轻时确实是貌美艺高,让人佩服,遭人嫉妒。
2.《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中的“ , ”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4.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自问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5.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 , ”,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6. ,整顿衣裳起敛容。
7. ,血色罗裙翻酒污。
8.弟走从军阿姨死, 。
9.其间旦暮闻何物? 。
10.夜深忽梦少年事, 。
1.《琵琶行》中,“ , ”这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女年轻时确实是貌美艺高,让人佩服,遭人嫉妒。
2.《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中的“ , ”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4.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自问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5.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 , ”,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6. ,整顿衣裳起敛容。
7. ,血色罗裙翻酒污。
8.弟走从军阿姨死, 。
9.其间旦暮闻何物? 。
10.夜深忽梦少年事, 。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沉吟放拨插弦中
钿头银篦击节碎
暮去朝来颜色故
杜鹃啼血猿哀鸣
梦啼妆泪红阑干
篦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 “ , ”。
3.《琵琶行》中用听者和景物烘托音乐效果的句子“ , 。”
4.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烘抒发别离之情。
7.《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8.《琵琶行》中表达先“滑”后“涩”两种音乐意境的句子是: , 。
9.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 。
10.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自问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 “ , ”。
3.《琵琶行》中用听者和景物烘托音乐效果的句子“ , 。”
4.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烘抒发别离之情。
7.《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8.《琵琶行》中表达先“滑”后“涩”两种音乐意境的句子是: , 。
9.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 。
10.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自问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五菱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① ,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②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③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④纵一苇⑤之所如,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⑦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⑧客有吹洞箫者,⑨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⑩ 。
苏子愀然,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②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④下江陵,顺流而⑤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⑥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⑦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⑧属。 ⑨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⑩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3.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 , 。
4.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且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 。
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5.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7苟非吾之所有,8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9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10 。 11 ,不知东方之既白。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3.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 , 。
4.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且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 。
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5.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
6且夫(况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7苟(如果)非吾之所有,8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9适(享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10 。 11 ,不知东方之既白。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2.《赤壁赋》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 , ”两句,以“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6.《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写“水波不兴”的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有如空中乘风飞行的美好感受。
7.苏轼在《赤壁赋》中先写自己饮酒放歌,再写客倚歌而和,接着以“ , ”两句描摹箫声给人的四种感受,借箫声写出愁情。
8.《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
9.《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
力所及一片苍翠。的的句子是“ , ”。
10.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如果从事物变化
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2.《赤壁赋》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 , ”两句,以“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6.《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写“水波不兴”的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有如空中乘风飞行的美好感受。
7.苏轼在《赤壁赋》中先写自己饮酒放歌,再写客倚歌而和,接着以“ , ”两句描摹箫声给人的四种感受,借箫声写出愁情。
8.《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
9.《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
力所及一片苍翠。的的句子是“ , ”。
10.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如果从事物变化
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山川相缭 郁乎苍苍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泰山之阳, ;其阴, 。
2.当其南北分者, 。
3.最高日观峰, 。
4.望晚日照城郭,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至于泰安。
7.道中迷雾冰滑, 。
8.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
9.是月丁未, 。
10.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涉江采芙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2.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虞美人》
4.词人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词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虽季节更替,但诗人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