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2 11:17:39

文档简介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都是”说法绝对,且“树的概念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中“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
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可知,“木”的潜在暗示左
右着“木叶”的形象,而不是“树的概念”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2.B(“‘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四段中“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
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可知,“木”字后面潜存的多重形象,不包括“树”:“不会想到叶子”表
述有误,应是“很少会想到叶子”。)
3.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可以理解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
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原文中阐述的“木”具有“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
湿润的”特点,而诗句中的“阴阴夏木”,是在描禁夏木繁茂之状,在视觉上是绿色的,在触觉上是湿润的。)
4.①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或:含有落叶的因素)。(2分)②透着黄色,干燥,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2分)
(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论证结构谨严。从文学现象入手,按照“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总结全文”的思路渐次展开,剥茧抽丝,逐
层深入。②论证方法多样,如采用举例、对比等方法,举例丰富,分析透彻。③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大量使
用问句,既有效微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又启发读者追寻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每点2分)(其
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C(“都体现了林冲的隐忍精神”有误。文中林冲“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
那里去!”,“花枪”代表的是林冲的反抗精神。)
7.B(“可见林冲不思进取的心理”说法有误。林冲此举说明他接受了看守草料场的职责,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
安分守己的心理。)
8.①前一次偷听:李小二夫妻听到了密谋,但听得不清楚。(1分)造成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了情节
的发展。(1分)②后一次偷听:林冲在庙中听到了敌人加害自己的真相,听得清楚。(1分)揭开了谜底,把情
节推向高潮。(1分)
9.①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林冲的善良仗义与安分隐忍。(2分)②情节结构上,巧设伏笔,为后文林
冲知晓陆虞候等人陷害他的情节作铺垫。(2分)③凸显了小说思想主旨,蕴含着《水浒传》官逼民反,崇尚忠
义的主题。(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CEF(原句标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1.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12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从文中来看,“且君尝为晋君喝矣,许君焦、瑕”,应是“晋曾经答应
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3.(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越”
“鄙”“陪”各1分,句意1分)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
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宾语前置、“封”“阙”各1分,句意1分)
14.文中的郑伯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善于言辞的君主。(3分,意近即可)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1904Z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17.(6分)
高一语文答题卡
8.(4分)
(2)
条形码粘贴处
(3)
18.(4分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
准考


证号填写清她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意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感使用然色
9.6分)
▲15
事碳索笔书写,字休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
[0][0][0][0][0][0]
[o][o]
[o]
B

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城书写
[1
[1[1[1][1][1
[1]
[1]
[
▲15
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巡无效
[2]
[2][2]
21
[2][2]
[2][2]
3.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被损
[3]
[
][
[3]
[4
[4
[4]
34
19.(3分)
正确填涂:
[5]
[5]
[5
[5]
[5
错误填涂:中这p
6
67
(1

缺考
[8][8J[8][8]
[8][8][8]
[8]
[8]
标记
、[9
[9][9][9]
[9][9]
[91[9][9]
10.3分)
3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臣A之B壮也C犹不D如人E今老矣F无能G为H也已。
1 CA][6]CC]CO]
11 [AT [eI CCT CD7
2 CA]CB]CC]CD]
12 [A]CB]CC]CD]
20.(6分
3 [A]CB]Cc]CD]
15[A][B][C]CD]
6 CA]CB]CC]CD]
7 CA]CB]CC]CD]
13.(1)4分)
非选择题(请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4.(4分)】
(2)4分)
21.(4分)
14.3分)
5.(6分)
16.(6分
22.(3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第1页(共2页)241904Z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3.写作(60分)
请勿在此区域内作答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第2页(共2页)241904Z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
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
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
“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
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
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
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
“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
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
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竞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
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雏之
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
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241904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