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土地的誓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挚痛(zhì) 山涧(jiàn)污秽(huì) 缠绕(chán)
B.胸膛(táng) 默契(qiè) 喷涌(yǒng)田垄(lǒng)
C.召唤(zhāo) 镐头(gǎo) 辘辘(lù) 浆液(jiāng)
D.仰望(yáng) 白桦(huà) 斑斓(lán) 怪诞(dàn)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B.李老师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黄河长江。
D.丽丽家花台上放着君子兰、玫瑰两盆花卉。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A.“我”“家乡”是名词;“找寻”“是”是动词;“一定”是形容词。
B.“必须”“美丽”是副词;“因为”是连词;“在”是介词。
C.“北方的大熊”“我起来”“她的身边”“污秽和耻辱”都是偏正短语。
D.画线语句标点使用有误,应改为: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粥,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
②或者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③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自由,就得有进修的主动性;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恪尽职守的忠诚。
④“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些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⑤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读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
A.④②③①⑤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③⑤② D.①⑤②④
5.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②我知道我的心是( )的,我的心还在( )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 )天上的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③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liáng,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④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6.下面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hì zhāo 弛 梁 B.chì zhào 驰 粱
C.chì zhāo 弛 梁 D.zhì zhào 驰 粱
7.下面填入选段括号空白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跳动 奔涌 泛滥 仰视 B.跳动 泛滥 奔涌 仰望
C.跳跃 喷涌 激荡 仰视 D.跳跃 喷涌 泛滥 仰望
8.下面对选段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句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是一个病句。
B.句②中划横线部分的句子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
C.句③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D.句④“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澝直的大道上跑着”的句子主干是“马儿跑着”。
9.学习本课后,班级拟开展以“爱我家乡,护我土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你会安排哪些活动?(至少写出三项)
(2)假如你家乡的美丽环境现在正遭受破坏,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制止破坏行为。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旧 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选文有删改)
10.第②段中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11.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13.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14.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话剧社计划将萧红的《北中国》搬上话剧舞台,请你加入并完成任务。
北中国
萧红
①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②“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③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⑤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⑥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⑦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⑧老管事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⑨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
⑩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地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理情节】
15.阅读文本,在(1)(2)(3)处分别用两个四字短句协助编剧组完成情节梳理。
【磨脚本】
16.请参与剧本围读会,完成脚本批注。
角度 句子 批注
动作解读 A.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1)整宿静坐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的父亲。
台词设计 B.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2)这句台词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心理把握 C.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3)耿大先生为什么要砍倒所有榆树?
【选道具】
17.榆树是话剧中的重要布景道具,请帮导演选择一个最能凸显榆树意义的形象,并仿照示例说明理由。(不能选C)
A.茂密高大的榆树 B.被砍倒的榆树 C.光秃秃的榆树桩
示例:我选C。光秃秃的榆树桩,象征东北大地在日军蹂躏下痛苦的现状。以此作为主要布景,表达了对敌人的仇视,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绘海报】
18.你会选择哪个选项作为话剧海报的主元素?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A.家信 B.漫天大雪 C.年迈的父母
【写宣传】
19.宣传组计划勾连统编语文教材第二单元,拟写“天下国家”活动宣传词。请你回顾教材,完成写作。
第二单元 5.黄河颂/光未然 6.老山界/陆定一 7.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8.*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9.木兰诗
要求:结合单元课文和《北中国》文章内容,突显爱国精神,体现文章主题,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抒情方式,语言流畅得体,100字左右。
三、作文
20.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他那美丽的家乡。你的家乡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以“啊,我爱我家乡的_________”开头。从家乡的景色、物产、风俗等任选一个角度,用上适当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表达对你家乡的深情。12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C
6.B 7.D 8.A
9. 示例:“爱我家乡,护我土地”征文比赛、家乡风貌图片展、家乡名人故事演讲比赛、“爱我家乡”绘画比赛等。(写出三项即可) 示例:保护家乡环境,共享幸福家园。
10.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 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意思接近即可) 11.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12.拟人。赏析点:将旧土赋予人的情感,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任意一个点赏析即可) 13.不好。膜拜和敬仰,表明了作者从对旧土的轻视,到由衷的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对大地形成的仰视崇敬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14.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15.(1)落雪清晨,木工伐木(2)母忆儿别,南下抗日(3)烧炭取暖,耿老去世 16.(1)思念儿子、忧心儿子
(2)愤慨的语气。理由:表达东北被日本侵占,百姓被迫学习日文,这样的设计能够体现振华面对家国沦丧的气愤和耻辱。
(3)家国被日本人侵占,儿子可能已经战死,家国之痛与丧子之痛的双重夹击之下,耿大先生将榆树林砍倒烧毁,不给日本留任何资源,表达老耿大先生玉石俱焚的抗日决心。
17.示例一:我选A。一百多年的榆树,高大挺拔,代代相传,寄寓的是家国安康、家庭幸福美好的愿望。以此作为主要布景,表达了国土虽遭侵占蹂躏,但是爱国精神与美好愿景永远不会枯竭。
示例二:我选B。被砍倒的榆树象征了东北沦陷、家庭破碎的现实。以此作为主要布景,表达了家国惨遭蹂躏的痛苦愤懑,也象征着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决心。
18.示例一:A。一封封家信中包含着对儿子深沉的爱,对家人分别的痛苦。作为主元素既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家庭的破碎与无奈,也展示沦陷区的人们有着不屈的抗争信念。
示例二:B。漫天大雪象征着国土沦陷的国家现实,也象征东北沦陷区人民痛苦的生活与内心。作为主元素能够更好地渲染悲苦的历史氛围,激发爱国之心。
示例三:C。年迈的老夫妻更是东北沦陷区无数个家庭的缩影,战争之下,青年人投军报国,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作为主元素既展现了历史背景下国家的不幸,也暗示了沦陷区人民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决心。
19.示例:爱国是什么?爱国是奔腾的黄河之下,那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概;爱国是高耸崎岖的山峰之上,那昂扬乐观、英勇无畏的攀登;爱国是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那不惧生死、舍身为国的奉献;爱国更是那遥远的雪地上,那挺拔耸立、屹立不倒的榆树林……爱国之心,民族之魂,永远在我心!
20.例文:
啊,我爱我家乡的雾。家乡的雾白得美,白得朴素。像瑞雪一样的白吗?不,她没有, 她白中略灰,白里泛青,比白雪美多了。可不是,浓雾沉睡在青秀水之间,汲取了草木的灵气,不是打扮得更秀美了么?这样的白雾只配乡村才能拥有,任何丹青手,我想也很难调得出来吧?家乡的雾白得自然,白得真诚,白得雪亮。我真想抓一把在手中呵抚她,甚至拥她入怀,把她点染在画纸上,不时地欣赏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