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暑假课课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暑假课课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2 18:25: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2.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朦胧 眩目 寒暄 仓皇失措
B.累赘 伶俐 辩论 不计其数
C.蹒跚 躬行 抱歉 唉声叹气
D.咀嚼 生蔬 执拗 颠沛流离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的”是助词)
B.作为作家和编辑家的叶圣陶先生,曾经和张中行先生共同修润过课本的文字。(第一个“和”是连词,第二个“和”是介词)
C.嗯,就照你说的办吧。(“嗯”是拟声词)
D.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宽厚待人”是偏正短语)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丁卯(mǎo)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生疏(shū) 字帖(tiē)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修润(rùn)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朦胧(méng) 以身作则(z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6.下列对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垂柳的枝条有着小姑娘般的羞涩,鹅黄的叶芽米粒一般,密密麻麻地布满柔枝。(描写)
B.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善于利用机遇。(议论)
C.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明)
D.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记叙)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各题。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甲】(①南腔北调 ②普通)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乙】(①敏而好学 ②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丙】①(商酌 ②确定)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______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pì ① 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zuò ② 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7.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誊 ②做 cuì tiē B.①誊 ②做 zú tiě
C.①譬 ②作 zú tiě D.①譬 ②作 cuì tiē
8.结合语境,为文中【甲】【乙】【丙】三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① 【乙】① 【丙】② B.【甲】① 【乙】② 【丙】①
C.【甲】② 【乙】② 【丙】① D.【甲】② 【乙】① 【丙】②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理解:这段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接物的坦率、真诚。
B.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理解:这段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诚恳谦逊,又严谨认真。
C.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时,心里只装着读者,而不追求文章的文学性。
D.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理解:这句话通过一些小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
10.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竟然是一以贯之,严格律己。 B.他同样是一以贯之,严格律己。
C.他竟然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D.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11.下面是一位同学评价叶圣陶先生的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源于仁心,成于 ① , ② 誉满天下;
出自 ③ ,为在大气,文章名传 ④ 。
A.①细处 ②德行 ③真意 ④内外 B.①小节 ②德行 ③真意 ④八方
C.①细处 ②诗词 ③感情 ④内外 D.①小节 ②诗词 ③感情 ④八方
12.核心素养 学完本文之后,七年级(2)班开展“走近叶圣陶”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传承叶圣陶的办报理念,同学们准备办一张“走近叶圣陶”手抄报,你准备设计哪几个栏目?
(2)叶圣陶不仅是编辑、作家,还是语文教育家。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对你改进学习方法有何启发。
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3.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①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
③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
1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5.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16.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17.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很现代的叶圣陶
彦 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老人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9.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20.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
21.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
22.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
三、作文
23.记忆中的一些事,就像颗颗晶莹的珍珠,亲人的呵护是记忆中的珍珠,老师的教诲是记忆中的珍珠,同学的鼓励是记忆中的珍珠……些珍珠散落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希望你能把那些难忘而珍贵的往事,从记忆中“捡拾”出来。
请以“捡拾记忆中的珍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②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字数在600 字左右;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D
6.C
7.D 8.B 9.C 10.D 11.B
12.(1)作者简介、佳句摘登、作品人物、逸闻趣事、作品感受。
(2)在学习中要能够举一反三,由例题引发思考,而不是死扣教材,要把学与思、练结合起来。
13.
事件 印象
①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②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③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④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14.(1)“温和”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
(2)“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
(3)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15.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 16.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②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 17.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 18.示例: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意思对即可)
19.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为下文写叶圣陶有活力做铺垫。 20.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爱国,希望祖国繁荣。 21.已过耄耋之年,精神仍健旺,保有气派和风范;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22.示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
23.捡拾记忆中的珍珠
美好的回忆如同光彩夺目的珍珠,无论时间流逝多久,都磨洗不了它的光泽。打开锦盒,抚摸着一颗颗珍藏的珍珠,那思绪也随之散开……
那一天,一大早,天灰蒙蒙的,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绕不断,斜斜的打在窗上,美,却令人担忧。
我慌忙地套上雨披,推出自行车,准备上学去。突然手一沉,整辆车的重量一下子落在我的手上,此时,习惯送我去学校的爸爸从窗户伸出头来:“怎么了?”我说:“自行车坏了。”语音刚落,爸爸已披上外套从楼上冲了下来。走到我车旁边,二话没说,撩起袖子,忙活开来。多了一会儿,爸爸让我去拿工具。等我再回来的时候,远远地望见父亲的背影,我愣住了,他明显变老了,佝偻的背一点点地被雨水打湿,双手不停地摆弄车轮,默默地,我把工具递给了父亲。我冰冷的指尖触及到了父亲的手掌,瞬间,一股温热化解了我心中的种种急躁。就这样,在雨中,我静静地为父亲打着伞,多想时间就定格在这一刻,这如珍珠般圣洁而温馨的一刻。
雨愈下愈大,天与地连接了无数的线,风也大了些,车子也终于修好了。父亲坚持要送我去学校。稳稳地坐在车上,我钻进了父亲大大雨衣里面,我的脸就贴在早已湿透的亲爱的父亲的背上,凉却又无比温暖。父亲飞快地瞪着,我的心也像春风般轻盈,一般暖意在心中蔓延。
到学校了,我向父亲挥手告别,父亲也举起手,替我抹去不小心滴在额上的水珠,他的手依然是那样温暖厚实,足以温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我。
我站在教室的玻璃窗边,久久凝视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甚高大,却无比伟岸。雨,不停地滴落着,仿似一颗又一颗的珍珠串联一张无边无际的珠网,而我稳稳地呆在网中央。父亲,这不正是您为我精心编织的爱之网吗?
十五年了,有多少次您为我遮风挡雨,有多少次您为我抚平伤痕,有多少次您为我阴霸的天空带来绚烂的阳光……这一切的一切宛如一颗颗绚丽的大珍珠闪耀在我记忆深处。
眼泪,不经意间从眼中滑落,亲爱的爸爸,这是女儿为您献上的最圣洁的珍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