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2 17: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盐城模拟)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2.1958年,中共中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
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3.如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
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4.(2023·南京模拟)1955年,毛泽东曾评价河北遵化县的王国藩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驴的四分之一属于社外成员),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这一评价(  )
A.见证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初创艰辛
B.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高潮到来
C.肯定了农民土地改革后的积极性
D.体现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路线
5.(2023·泰州模拟)如图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关于集体养猪的宣传画。据此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
A.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盛行
B.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
C.人民公社的集体互助模式
D.人民投身生产建设的热情
6.邓小平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7.(2023·浙江杭州期末)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8.1965年与1963年相比,河北正定县农业产值增长了83.9%,其中粮食总产量增长120%,棉花总产量增长了222.9%,油料总产量增长13%。这一时期该县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9.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10.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  )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重点放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C.推进东北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
D.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
11.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  )
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②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④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杀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 815吨 30 000吨
1936年 1 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 683吨 556 347吨
年均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盐城模拟)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解析】选D。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材料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相符,故选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与材料中“1956年9月20日”不符,排除A;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失误,排除B;1956年时主要借鉴苏联,排除C。
2.1958年,中共中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
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1958年”“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可以判断出材料所述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正确;农业合作社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口号,故B错误;“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口号,故D错误。
3.如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
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解析】选C。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夜风吹一尺长”可知,漫画作者的寓意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故C正确。
4.(2023·南京模拟)1955年,毛泽东曾评价河北遵化县的王国藩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驴的四分之一属于社外成员),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这一评价(  )
A.见证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初创艰辛
B.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高潮到来
C.肯定了农民土地改革后的积极性
D.体现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路线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农业改造过程中农民的积极行为给予的肯定,这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高潮到来,B正确;人民公社是1958年开始的,排除A;材料并不涉及土地改革,而是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
5.(2023·泰州模拟)如图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关于集体养猪的宣传画。据此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
A.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盛行
B.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
C.人民公社的集体互助模式
D.人民投身生产建设的热情
【解析】选D。根据“1953年”“农业合作”等信息可知,此时正在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出了人民投身生产建设的热情,D正确;A是“大跃进”时期,不符合材料的时间;B是1956年后,不符合材料时间;C是1958年开始,排除。
6.邓小平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解析】选B。本题题眼是“197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这与当时的政治、思想路线是相悖的,故B符合题意。
7.(2023·浙江杭州期末)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C 依据材料“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可知,这一次会议是中共八大,C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项。
8.1965年与1963年相比,河北正定县农业产值增长了83.9%,其中粮食总产量增长120%,棉花总产量增长了222.9%,油料总产量增长13%。这一时期该县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解析:C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项正确;1953年至1957年是“一五”计划的时间,排除A项;1956年农业合作化完成,排除B项;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9.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解析:B 根据材料“1971年10月25日”“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故B项正确。
10.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  )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重点放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C.推进东北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
D.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
解析:D 三线建设主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这有助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D项正确,排除B项;“一五”计划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一五”计划主要在东北地区,排除C项。
11.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  )
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②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④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①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到1978年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都在1978年前完成,③正确;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④错误。故选B项。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解析:A 依据材料“1958年”“1960年”可知,这是两极格局对峙时期,我国生产出小轿车和万吨级远洋货轮,这体现了我国在现代交通发展方面的成就,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故选A项;“一五”计划在1957年已经结束,故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故排除C项;“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杀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 815吨 30 000吨
1936年 1 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 683吨 556 347吨
年均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解析】第(1)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时间和地点,属于基本识记点,时间突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突出沿海地区即可。第(2)题,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突出发展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迅速即可;原因要从材料中的关税自主、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去概括。第(3)题,从材料中的1953年这个时间来看,中国正实施“一五”计划,所以“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就是指“一五”计划。国际因素既要回答美国的因素,又要回答苏联的因素,美国的因素主要突出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苏联因素主要突出苏联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之类的答案即可。
答案:(1)时空范围:19世纪60、70年代;沿海地区。(2分)
(2)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2分)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4分)
(3)战略: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国际因素: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