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德州)19世纪60年代,为了方便财政资金的筹措,清朝地方督抚普遍直接设置独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专门机构掌管本地区财政事务,其官员由督抚委派,听命于督抚。在不少地方,户部对各省的财政管理实际上名存实亡。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清朝集权体制 B.使得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C.加剧了边疆地区危机 D.直接导致维新变法失败
2.(2023·湖南适应性考试)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 )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3.(2023·菏泽)洋务派创办的一些军用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1875年11月,在大沽炮台试放金陵制造局所造的7门大炮,有三门炮身炸裂,当场炸死士兵5人,其余4门均成废铁。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工厂不重视产品质量 B.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
C.工人不掌握核心技术 D.封建管理体制的弊端
4.(2023·日照)19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地主为吸引佃农,给予佃农“永佃”权、“田皮”(拥有土地使用权,可转佃其所租得之田地,收取皮租)及其他优惠的租赁协议。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与影响 B.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同治中兴”促进农业发展
5.洪秀全在确立基督教信仰后,便开始反对孔子,弃去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同时,太平天国的宣传拜上帝教教义的书籍,如《劝世良言》《新约》《旧约》,洪秀全在发行前又做了大量修改,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诠释,使之中国化了。洪秀全的这些举措( )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目的是扩大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力
C.意在争取知识分子支持
D.是基于太平天国斗争的现实需要
6.(2023·福建适应性测试)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 )
A.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 B.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
C.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 D.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
7.针对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有西方学者认为,惟一值得中国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承失败,进而向东寻找救国道路,中国人从中真正发现了自己。该学者认为此次战争失败后,中国( )
A.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B.打破了传统朝贡贸易的藩篱
C.促成了民族救亡道路新方向 D.以欧美为师转向以苏俄为师
8.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9.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10.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创办的《字林西报》评论道:“战争使中国精疲力竭,虽然全世界给予其监护和声援,但这些‘滋补品’都无济于事;耻辱这一疾病已侵入她的四肢。……我们真诚地希望中国不要出现混乱的无政府状态。”这一舆论意在( )
A.保障英国利益 B.声援支持中国
C.揭露中国腐朽 D.调解中日矛盾
11.李鸿章曾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所说的“奇业”( )
A.主要目的是解决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 D.直接导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2.《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
1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恭亲王奕?深感在对外交往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遂于1862年6月11日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文馆初立时,仅有英文一馆,次年又增设了法文馆和俄文馆。1869年,经赫德推荐,总理衙门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负责一切教务工作。丁韪良就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为同文馆制定教学计划,把课程设置分为八年制和五年制两套。八年制课程主要供年纪较小,既学外文,又学新学的学生使用;五年制课程主要供“年齿稍长,无暇肄及洋文”的学生使用。
同文馆八年制课程如下:
一年:认字写书、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同文馆五年制课程如下:
一年: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二年:学四元解、几何课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年: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年: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年: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摘编自何大进《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同文馆课程设置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德州)19世纪60年代,为了方便财政资金的筹措,清朝地方督抚普遍直接设置独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专门机构掌管本地区财政事务,其官员由督抚委派,听命于督抚。在不少地方,户部对各省的财政管理实际上名存实亡。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清朝集权体制 B.使得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C.加剧了边疆地区危机 D.直接导致维新变法失败
[解析] 材料“清朝地方督抚普遍直接设置独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专门机构掌管本地区财政事务,其官员由督抚委派,听命于督抚”体现的是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掌握地方的财政大权,这是对清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袁世凯背叛维新变法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D项排除。
2.(2023·湖南适应性考试)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 )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解析] 根据“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走向了近代外交,较之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的传统外交来看,已经发生了制度性的变化,故D项正确;终结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摒弃太绝对,排除B项;C项也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
3.(2023·菏泽)洋务派创办的一些军用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1875年11月,在大沽炮台试放金陵制造局所造的7门大炮,有三门炮身炸裂,当场炸死士兵5人,其余4门均成废铁。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工厂不重视产品质量 B.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
C.工人不掌握核心技术 D.封建管理体制的弊端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洋务派军用工厂中产品质量低劣的根本原因是,旧式封建管理体制的弊端,D项正确;工厂不重视产品质量是封建管理体制的具体表现,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不面向市场销售不是产品质量低劣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工人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具体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
4.(2023·日照)19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地主为吸引佃农,给予佃农“永佃”权、“田皮”(拥有土地使用权,可转佃其所租得之田地,收取皮租)及其他优惠的租赁协议。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与影响 B.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同治中兴”促进农业发展
[解析] 长江三角洲的地主通过极其优惠的政策吸引佃农是因为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的人口严重下降,原因则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在这一区域,常年的征战使得人口锐减,故选A项;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主要是兴办近代企业,不会造成人口的锐减,排除B、C两项;“同治中兴”期间主要是洋务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
5.洪秀全在确立基督教信仰后,便开始反对孔子,弃去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同时,太平天国的宣传拜上帝教教义的书籍,如《劝世良言》《新约》《旧约》,洪秀全在发行前又做了大量修改,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诠释,使之中国化了。洪秀全的这些举措( )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目的是扩大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力
C.意在争取知识分子支持
D.是基于太平天国斗争的现实需要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对孔子的态度主要是为了适应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需要,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主要是为了吸纳传统知识分子,减少抵抗的阻力,D项正确;洪秀全企图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政体,是历史的倒退,A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最终也是为太平天国的斗争服务,C项排除。
6.(2023·福建适应性测试)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 )
A.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 B.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
C.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 D.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
[解析] 根据“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电报传递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电报传递信息的即时性而备受重视,故选C项;“成为……主要方式”过于夸张,排除A项;据题意描述可知,电报并没有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排除B项;电报并没有改变近代战争的形态,排除D项。
7.针对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有西方学者认为,惟一值得中国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承失败,进而向东寻找救国道路,中国人从中真正发现了自己。该学者认为此次战争失败后,中国( )
A.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B.打破了传统朝贡贸易的藩篱
C.促成了民族救亡道路新方向 D.以欧美为师转向以苏俄为师
[解析] “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承失败,进而向东寻找救国道路,中国人从中真正发现了自己”可知,这一战争后,中国向东方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战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主张效法日本,实行维新变法,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A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打破了传统朝贡贸易的藩篱,排除B项;甲午战后中国依然学习西方制度,并未以苏俄为师,排除D项。
8.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解析】太平天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念,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这最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故选A项。
9.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相较《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因此这里的“要求“应指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故B项正确。
10.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创办的《字林西报》评论道:“战争使中国精疲力竭,虽然全世界给予其监护和声援,但这些‘滋补品’都无济于事;耻辱这一疾病已侵入她的四肢。……我们真诚地希望中国不要出现混乱的无政府状态。”这一舆论意在( )
A.保障英国利益 B.声援支持中国
C.揭露中国腐朽 D.调解中日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创办的《字林西报》”“我们真诚地希望中国不要出现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可知,英国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其自身的利益,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是默许纵容日本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不能说明英国的真实意图,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1.李鸿章曾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所说的“奇业”( )
A.主要目的是解决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 D.直接导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所说的“奇业”指的是洋务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A项错误;“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故D项错误。
12.《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解析】题干中提到《马关条约》给予日本货物运至内地免收内地税的特权,打击和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外资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已经在中国兴起,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恭亲王奕?深感在对外交往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遂于1862年6月11日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文馆初立时,仅有英文一馆,次年又增设了法文馆和俄文馆。1869年,经赫德推荐,总理衙门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负责一切教务工作。丁韪良就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为同文馆制定教学计划,把课程设置分为八年制和五年制两套。八年制课程主要供年纪较小,既学外文,又学新学的学生使用;五年制课程主要供“年齿稍长,无暇肄及洋文”的学生使用。
同文馆八年制课程如下:
一年:认字写书、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同文馆五年制课程如下:
一年: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二年:学四元解、几何课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年: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年: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年: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摘编自何大进《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同文馆课程设置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论题:京师同文馆的设置适应了晚清近代化的发展需求。
阐述:京师同文馆是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而总理衙门又是主管外交和洋务的中央机构,所以京师同文馆的培养目标即为外交和洋务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文馆强调外语,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史地知识,注重对国际法的介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置俄文馆和法文馆,甲午战后设置东文馆,这些举措适应了晚清政府的外交需求。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学习,又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求。
总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和分馆设置,适应了中国对外交往和发展洋务的需求,而且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