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扬州检测]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取士不由于乡党,考行不本于阀阅;多助者为贤才,寡助者为不肖;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据此可知汉末( )
A. 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 B. 仕途进退取决于门第族望
C. 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 D. 评论时政体现了民主色彩
2. [2023江苏徐州期末]唐朝初期盛行“行卷”,即应试举子将自己创作的诗文择其佳者,在考试之前投献给当时的名公贵卿,以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天宝元年(742年),政府规定,应试考生要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作为最终确定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唐朝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优化了科举考试的程序 B. 可以选拔出实用型人才
C. 易降低科举考试的效用 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 [2023江苏南通检测]《晋书》记载这一时期士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於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 )
A.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 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
C. “三教合流”的形成 D. 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
4. [2023江苏南通期末]唐都长安城在规划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布局规整,中轴对称,象征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尤其是东北侧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长安城的布局体现了唐朝( )
A. 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B. 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
C. 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D. 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5. [2023江苏昆山月考]下图为创作于北齐时期的《北齐校书图》(北宋临摹本·局部),中间4人为坐在胡床上的校书人,他们任情废礼,上半身穿着透明的纱披衫子,下半身是有些类似齐胸裙的白裙。该图( )
A. 体现出市民阶层娱乐和休闲情趣 B. 彰显了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C. 是研究民族交融的重要历史素材 D. 折射出北方风俗深受南方的影响
6. [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改革措施。从大历史观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C. 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D.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7. [2023江苏沭阳期末]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此现象表明隋唐文化( )
A. 深受异域文化影响 B. 对周边国家有巨大吸引力
C. 是民族交流的产物 D. 首开“中学西传”的先例
8. [2023江苏扬州检测]马球起源于波斯,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唐代不少皇帝迷恋马球,玄宗能在空中击球百次不落,僖宗自称可以中马球状元。不光皇帝喜欢,军人、文人甚至女性也挥杖上场。据此可知,唐代( )
A. 皇帝的喜好决定文化兴衰 B. 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 具有刚健豪爽的精神风貌 D. 外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9.“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其他政权,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此次人口迁移( )
A.造成南方战乱频繁 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C.加剧民族矛盾隔阂 D.导致中国人口锐减
10.“至(开元)十三年(725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 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材料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中外交往频繁 B.文学艺术璀璨
C.民风异常纯朴 D.商业经济繁荣
11.“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 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2.唐朝初年,一个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税收的增加 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 D.民众衣料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3. [2023江苏徐州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旧唐书·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4. [2023江苏南通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摘编自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1)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7分)
(2) 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7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扬州检测]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取士不由于乡党,考行不本于阀阅;多助者为贤才,寡助者为不肖;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据此可知汉末( )
A. 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 B. 仕途进退取决于门第族望
C. 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 D. 评论时政体现了民主色彩
[解析]根据“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可得出社会舆论严重影响察举的评判标准,导致察举出现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排除A项;“取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国古代未出现民主色彩,排除D项。
2. [2023江苏徐州期末]唐朝初期盛行“行卷”,即应试举子将自己创作的诗文择其佳者,在考试之前投献给当时的名公贵卿,以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天宝元年(742年),政府规定,应试考生要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作为最终确定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唐朝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优化了科举考试的程序 B. 可以选拔出实用型人才
C. 易降低科举考试的效用 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3. [2023江苏南通检测]《晋书》记载这一时期士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於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 )
A.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 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
C. “三教合流”的形成 D. 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东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儒学受到冲击,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持续动荡,影响了士人的思想,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并未丧失正统地位,排除A项;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4. [2023江苏南通期末]唐都长安城在规划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布局规整,中轴对称,象征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尤其是东北侧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长安城的布局体现了唐朝( )
A. 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B. 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
C. 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D. 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在规划中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城中轴对称,布局规整,突出皇权至上,体现唐朝统治者维护天下一统、长治久安的愿望,故B项正确。
5. [2023江苏昆山月考]下图为创作于北齐时期的《北齐校书图》(北宋临摹本·局部),中间4人为坐在胡床上的校书人,他们任情废礼,上半身穿着透明的纱披衫子,下半身是有些类似齐胸裙的白裙。该图( )
A. 体现出市民阶层娱乐和休闲情趣 B. 彰显了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C. 是研究民族交融的重要历史素材 D. 折射出北方风俗深受南方的影响
[解析]《北齐校书图》描绘了北齐统治者组织校书人对五经等典籍进行整理的故事,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整理学习,图中的胡床及图中人物的衣着等反映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交流,故C项正确;该图描绘的校书人并非市民阶层,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排除B项;该图主要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南北交流,排除D项。
6. [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改革措施。从大历史观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C. 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D.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A
7. [2023江苏沭阳期末]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此现象表明隋唐文化( )
A. 深受异域文化影响 B. 对周边国家有巨大吸引力
C. 是民族交流的产物 D. 首开“中学西传”的先例
B
8. [2023江苏扬州检测]马球起源于波斯,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唐代不少皇帝迷恋马球,玄宗能在空中击球百次不落,僖宗自称可以中马球状元。不光皇帝喜欢,军人、文人甚至女性也挥杖上场。据此可知,唐代( )
A. 皇帝的喜好决定文化兴衰 B. 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 具有刚健豪爽的精神风貌 D. 外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球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深受皇帝、军人、文人甚至女性等群体的喜欢,这反映了唐代刚健豪爽的精神风貌,故C项正确;皇帝的喜好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决定”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起源于波斯的马球受到唐朝人的喜爱,不代表外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
9.“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其他政权,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此次人口迁移( )
A.造成南方战乱频繁 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C.加剧民族矛盾隔阂 D.导致中国人口锐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故选B项。
10.“至(开元)十三年(725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 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材料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中外交往频繁 B.文学艺术璀璨
C.民风异常纯朴 D.商业经济繁荣
【解析】材料“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河南、陕西一带商业经济繁荣,故选D项。
11.“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 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解析】根据材料“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依据,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故选A项。
12.唐朝初年,一个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税收的增加 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 D.民众衣料的变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度,庸是指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 [2023江苏徐州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旧唐书·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示例:
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了一定的分权与制衡。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核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了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
14. [2023江苏南通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摘编自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1)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7分)
(2) 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7分)
(1) 特点: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
(2) 因素:安定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