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3·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相吻合的是( )
A.消除关税壁垒B.稳定国际汇率
C.促进自由贸易D.与贫困作斗争
2.[2023·辽宁五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这表明( )
A.跨国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B.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
C.国际贸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D.经济全球化要求文化创新
3.[2023·安徽合肥一模]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2023·泰安市高三四模]如图所示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民间娱乐的丰富多样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往来
C.制瓷工艺的精美高超
D.官营手工业的兴衰变迁
5.[2023·南昌市二模]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
A.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
B.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6.古代贯通中外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这条线路被称为( )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汉志商路
7.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8.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9.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材料表明( )
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C.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
10.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
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1.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 )
A.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
C.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D.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
12.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张骞传说”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伟大壮举,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张骞出关志》,对张骞的故事进行猜测、演绎、流传。张骞的传说主要有青少年时代的《培育黑米的故事》,出使西域时期的《持节不失》《张骞与女儿国王》《开发西南夷》等。张骞去世以后,民间不仅建庙宇祭祀,而且通过《红鲤鱼穴》《野鹤道人》《张骞成佛》等故事,幻化出人们理想中的张骞形象。这些故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传说”的文化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为世人所敬仰推崇的精神品质。(6分)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3·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相吻合的是( )
A.消除关税壁垒B.稳定国际汇率
C.促进自由贸易D.与贫困作斗争
解析:消除关税壁垒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故A项错误;稳定国际汇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与提升人民币地位,人民币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样的举动相一致,故B项正确;促进自由贸易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使命,故C项错误;与贫困作斗争,发展援助是世界银行的宗旨,故D项错误。
2.[2023·辽宁五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这表明( )
A.跨国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B.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
C.国际贸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D.经济全球化要求文化创新
解析:据材料“跨国公司”“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品味”“跨文化交流”等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并未阐述世界市场形成过程,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跨国公司促进了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国际贸易经营规模的情况,C项错误;跨国公司推广产品的过程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材料未提及文化创新,D项错误。
3.[2023·安徽合肥一模]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用于接待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等,这说明元朝重视提升自身影响力,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摆脱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外交方面,没有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项;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4.[2023·泰安市高三四模]如图所示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民间娱乐的丰富多样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往来
C.制瓷工艺的精美高超
D.官营手工业的兴衰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唐三彩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有骆驼、胡人、乐舞,这说明当时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故选B项;此俑展示的只是一种乐舞形式,无法体现多样娱乐,故排除A项;材料是唐三彩,并非瓷器,故排除C项;此俑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体现了唐三彩的工艺精美,不能显示官营手工业兴衰变迁,故排除D项。
5.[2023·南昌市二模]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
A.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
B.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时期西域康居国的女性来到唐朝天子面前,为天子跳舞,成就了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说明当时唐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较为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地区和西域之间经贸往来的重要渠道,唐朝时期商路的便利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东西方一般指的是中国和欧洲国家,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属于民族关系而非中外关系,排除A项;“广受欢迎”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材料并未反映社会对异域乐舞的态度,排除B项;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体现的西域和唐朝的文化交流并不能说明国力强盛,排除D项。
6.古代贯通中外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这条线路被称为( )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汉志商路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商路是西南丝绸之路,因此答案为B项。
7.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欧洲生产的丝绸,“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这种“赝品”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故选B项。根据“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可知A项错误;C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故D项错误。
8.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许可下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说明当时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9.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材料表明( )
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C.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没有体现国际经济秩序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故B、D两项错误;题干表明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然后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组装和生产,这反映了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
10.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
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解析:根据材料“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可得出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故B项正确。
11.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 )
A.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
C.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D.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
解析:天津通商之后中国人打扮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打扮模式,趋向西化,而甲午战争前,内地某些乡村日用洋货流行进一步说明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C正确;A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主要反映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未体现出中国传统文明的抗争,排除B;D中的“彻底”表述绝对,排除。
12.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解析:从材料“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张骞传说”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伟大壮举,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张骞出关志》,对张骞的故事进行猜测、演绎、流传。张骞的传说主要有青少年时代的《培育黑米的故事》,出使西域时期的《持节不失》《张骞与女儿国王》《开发西南夷》等。张骞去世以后,民间不仅建庙宇祭祀,而且通过《红鲤鱼穴》《野鹤道人》《张骞成佛》等故事,幻化出人们理想中的张骞形象。这些故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传说”的文化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为世人所敬仰推崇的精神品质。(6分)
答案:(1)文化特征:据史籍演绎、民间文学;源远流长;系列化、群众性、世俗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生活气息、神话色彩。(6分)
(2)精神品质:凿空万里的顽强意志;报效国家的赤诚情怀;矢志不渝的高尚气节;重义守信的人格魅力;努力进取的生活态度。(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