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迄今为止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外围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观察下图《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示意图》
以上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国际金融货币形态的更替
C.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2.(2023·江苏睢宁)图片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贝 秦半两钱 唐朝“开元通宝” 北宋交子铜印版
A.货币的政治化的趋势加强
B.形状由杂乱多样到逐渐统一
C.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2023·江苏宿迁)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颁布“白银政策法令”,导致国际白银价格暴涨,民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1935年被迫放弃银本位、实行法币改革,分别与英镑美元挂钩,形成英美两国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同时,日本拒绝交出在中国银行的白银、严禁法币在日占区流通;大量发行“伪满币”,并大规模走私白银。由此可见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
A.受社会性质制约
B.缓和列强在华矛盾
C.不利于贸易出口
D.抵制日本经济渗透
4.(2023·江苏淮安)下表是193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金融政策。据此可推断此时( )
时间 文件 政策内容
1934年 4月 《财政部致关 务署训令》 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之银类运送出口者,除中央造币厂厂条外,征税2.25%。银本位币净征7.75%,大条宝银及其他银类10%。
1934年 9月 《财政部呈行 政院报告》 取缔标金外汇投机,改以中央银行所开之关金行市为结价标准。
1934年 10月 《财政部呈行 政院报告》 中央、中国和交通银行成立外汇平市委员会,委员会委托中央银行买卖外汇与生金银。
1935年 2月 《奖励外银输 入办法》 凡由国外输入现银,需向海关登记,将来复出口时,准其免纳正附各税。
A.国家固守原有货币体系
B.金融制度半殖民化严重
C.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D.积极推动实现关务自主
5.(2023·黑龙江哈三中)明清时期,国家只有“钱法”“钞法”而无“银法”,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府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
B.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C.地方割据势力的极度膨胀
D.封建统治已走向衰落
6.(2022·安徽长丰期末)下表是元代纸币发行的简况。这在当时( )
1260年 初次发行“中统钞”7万余贯,以银为本,“两贯同白银一两”
1287年 “中统钞”年发行达509万余锭
1288年 发行“至元钞”,规定一贯“至元钞”兑换“中统钞”五贯
1350年 发行“新钞”,“新钞”一贯当“至元钞”两贯,“每日印造,不可数计”
A.使中国货币开始进入纸币时代
B.推动商业的发展空前繁荣
C.结束了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历史
D.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7.1976年,在河南安阳的妇好墓出土了上千件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此外还出土了6800多枚海贝,同期的一些中小型墓,虽然没有青铜器随葬,却有海贝随葬,有的墓随葬的海贝也有数百枚。这些海贝可以印证( )
A.贝是当时普遍使用的装饰品
B.海产品在商朝消费量比较大
C.贝是当时体现社会等级差别的象征
D.贝可能是流通货币或个人财富的象征
8.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认为:“供应军费,收买物资,使用多量法币,则筹码之流通,自无不足之虑。”于是正式批准大量增发法币,用日益贬值的法币去“供应军费”和“收买物资”。这反映了国民党( )
A.筹备大量军费用于积极抗战 B.为全面抗战进行经济统制
C.为增强力量损害人民的利益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9.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和稳定统治的目的,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C.主张改革赋税制度 D.主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10.在1933年以前,中国使用的银元和铸币纯度各异,又无严格的银行法限制纸币的发行。以当地军阀为后盾的银行可以在一夜之间突然创立,它们发行的纸币以枪杆子为后盾,强制投入流通。这反映出(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必要性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紧迫性
C.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落后性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危害性
11.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黄金生产成本的上升和黄金商业用途的增加,每年用作货币的黄金数量只以2%的速度增长,而国际贸易则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由此推知( )
A.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将会结束 B.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走向瓦解 D.人们会到银行挤兑黄金
12.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这主要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 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
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 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
二、综合题
13.(2023·江苏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但不同国家的供应量差别、铸币中贵金属含量差别大,致使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不一,而且浮动性强。在牛顿建议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金银币兑换比值,形成了“复本位制”,随后,美国、法国都向英国学习“先进经验”,但各国兑换比价不同,市场套利现象严重。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的国家。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国力昌盛,最后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于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基本都效仿英国,无论最初的“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最后都演化成“金本位制”。正如达尔文所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在长期的选择中,白银的货币光环渐渐暗淡,“金本位制”则日益稳固。
——摘编自【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
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货币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迄今为止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外围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观察下图《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示意图》
以上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国际金融货币形态的更替
C.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再到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中心—外围构架”越来越多样化,体现了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2.(2023·江苏睢宁)图片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贝 秦半两钱 唐朝“开元通宝” 北宋交子铜印版
A.货币的政治化的趋势加强
B.形状由杂乱多样到逐渐统一
C.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天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货币的政治化的趋势加强与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交子”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形状由杂乱多样到逐渐统一只肯定了秦朝统一货币的作用,并非是对四幅图片的整体解读,排除B项;仅调整、改革货币并不能有效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江苏宿迁)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颁布“白银政策法令”,导致国际白银价格暴涨,民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1935年被迫放弃银本位、实行法币改革,分别与英镑美元挂钩,形成英美两国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同时,日本拒绝交出在中国银行的白银、严禁法币在日占区流通;大量发行“伪满币”,并大规模走私白银。由此可见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
A.受社会性质制约
B.缓和列强在华矛盾
C.不利于贸易出口
D.抵制日本经济渗透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受到日本的阻挠,说明的是币制改革受到社会性质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缓和列强在华矛盾及抵制日本经济侵略无关,排除B、D两项;币制改革有利于贸易出口,排除C项。故选A项。
4.(2023·江苏淮安)下表是193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金融政策。据此可推断此时( )
时间 文件 政策内容
1934年 4月 《财政部致关 务署训令》 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之银类运送出口者,除中央造币厂厂条外,征税2.25%。银本位币净征7.75%,大条宝银及其他银类10%。
1934年 9月 《财政部呈行 政院报告》 取缔标金外汇投机,改以中央银行所开之关金行市为结价标准。
1934年 10月 《财政部呈行 政院报告》 中央、中国和交通银行成立外汇平市委员会,委员会委托中央银行买卖外汇与生金银。
1935年 2月 《奖励外银输 入办法》 凡由国外输入现银,需向海关登记,将来复出口时,准其免纳正附各税。
A.国家固守原有货币体系
B.金融制度半殖民化严重
C.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D.积极推动实现关务自主
解析: 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金融政策,防止白银外流,打击外汇投机,可以推断当时政府在努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C项正确;“国家固守原有货币体系”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金融制度半殖民化严重”与南京国民政府改革金融,维护国家金融利益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关务自主,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黑龙江哈三中)明清时期,国家只有“钱法”“钞法”而无“银法”,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府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
B.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C.地方割据势力的极度膨胀
D.封建统治已走向衰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白银是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放任自流,说明明清时期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清时期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极度膨胀,而且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项。
6.(2022·安徽长丰期末)下表是元代纸币发行的简况。这在当时( )
1260年 初次发行“中统钞”7万余贯,以银为本,“两贯同白银一两”
1287年 “中统钞”年发行达509万余锭
1288年 发行“至元钞”,规定一贯“至元钞”兑换“中统钞”五贯
1350年 发行“新钞”,“新钞”一贯当“至元钞”两贯,“每日印造,不可数计”
A.使中国货币开始进入纸币时代
B.推动商业的发展空前繁荣
C.结束了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历史
D.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元朝的纸币发行逐渐泛滥,旧币不断贬值,新币印刷数量剧增,这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D项正确;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排除A项;滥发纸币不利于商业发展,排除B项;明清时期贵金属依然流通,排除C项。故选D项。
7.1976年,在河南安阳的妇好墓出土了上千件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此外还出土了6800多枚海贝,同期的一些中小型墓,虽然没有青铜器随葬,却有海贝随葬,有的墓随葬的海贝也有数百枚。这些海贝可以印证( )
A.贝是当时普遍使用的装饰品
B.海产品在商朝消费量比较大
C.贝是当时体现社会等级差别的象征
D.贝可能是流通货币或个人财富的象征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故D项正确。
8.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认为:“供应军费,收买物资,使用多量法币,则筹码之流通,自无不足之虑。”于是正式批准大量增发法币,用日益贬值的法币去“供应军费”和“收买物资”。这反映了国民党( )
A.筹备大量军费用于积极抗战 B.为全面抗战进行经济统制
C.为增强力量损害人民的利益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解析】筹集军费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的实力,但法币贬值损害人民利益,故C项正确。
9.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和稳定统治的目的,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C.主张改革赋税制度 D.主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和稳定统治的目的”可知,管仲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故B项正确。
10.在1933年以前,中国使用的银元和铸币纯度各异,又无严格的银行法限制纸币的发行。以当地军阀为后盾的银行可以在一夜之间突然创立,它们发行的纸币以枪杆子为后盾,强制投入流通。这反映出(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必要性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紧迫性
C.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落后性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危害性
【解析】材料提到1933年以前中国币制的混乱局面,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统一货币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与近代中国工业结构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无关,排除C、D两项。
11.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黄金生产成本的上升和黄金商业用途的增加,每年用作货币的黄金数量只以2%的速度增长,而国际贸易则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由此推知( )
A.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将会结束 B.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走向瓦解 D.人们会到银行挤兑黄金
【解析】根据材料“每年用作货币的黄金数量只以2%的速度增长,而国际贸易则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和美元的挂钩很难维持,因为黄金很难满足世界贸易需求,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会走向瓦解,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用作货币的黄金数量还在增长,并没有终结,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黄金波动情况,看不出各国的政策,排除B项;仅由材料内容不能直接判断人们是否会去挤兑黄金,排除D项。
12.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这主要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 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
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 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白银在流通中被广泛应用,故B项正确;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材料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白银的广泛应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白银的产量,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2023·江苏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但不同国家的供应量差别、铸币中贵金属含量差别大,致使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不一,而且浮动性强。在牛顿建议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金银币兑换比值,形成了“复本位制”,随后,美国、法国都向英国学习“先进经验”,但各国兑换比价不同,市场套利现象严重。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的国家。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国力昌盛,最后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于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基本都效仿英国,无论最初的“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最后都演化成“金本位制”。正如达尔文所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在长期的选择中,白银的货币光环渐渐暗淡,“金本位制”则日益稳固。
——摘编自【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
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货币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是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说明: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拉美地区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大量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造成“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全球性经济贸易交往频繁,大量黄金白银充斥于世界市场。鉴于世界货币市场的混乱和“银本位制”的弊端,英国进行了货币制度改革,确立了“金本位制”,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经济、金融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基础的,以英镑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总之,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过程夹杂着各方利益的较量,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体现。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