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钱穆在其《国史新论》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灭六国后在秦政府中服务者,东方列国游士不计其数。如为相者,前有赵国人吕不韦,后有楚国人李斯;为将者有祖籍齐国的蒙恬;等等。”秦朝这一政治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秦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君主的礼贤下士 B.官僚政治的形成 C.士人的积极参政 D.形成了重学风气
2.西周以来,人口统计多以家、社、族为单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国时代的秦国把户口与籍贯相结合,首创了以“户”作为人口统计单位的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户—伍—里—乡—县—郡”的地方管理体系。这一变化的影响在于21cnjy.com
A.分封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B.民间的血缘宗法观念逐渐消失
C.国家加强了对民众的直接控制 D.封建的个体小农家庭开始出现
3.下面两幅地图反映的最直观的信息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国家从分裂到统一 B.土地从国有到私有
C.君权从分散到集中 D.官吏从世袭到任免
4.秦始皇初灭六国,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咸阳,一部分进入巴蜀等地。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居民杂居。这印证了当时( )www.21-cn-jy.com
A.国家动员能力增强 B.人口结构分布合理
C.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D.官僚政治制度完善
5.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6.秦末农民战争发生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不少六国遗老、官吏、方士等投奔陈胜、吴广起义军,如张耳、胡武等,连孔子八世孙孔鲋也“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政( )
A.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D.强化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7.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公元前230年的某一天,一官员上朝见到嬴政后高呼大王 B.公元前226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买上等良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和军事 D.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小篆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www-2-1-cnjy-com
8.下图为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这些道路的修建(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旨在解决军队的调动问题 B.促进了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D.有助于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9.下图是“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
南阳(籍贯)户人荆不更(爵位)蛮强妻曰嗛子小(“小”、“大”是课役身份的标志)上造(爵位)□子小女子驼臣(奴隶)曰聚伍长(职务)
注:户人指户主。女子即女性。小、大,为课役身份的标志。蛮强、□、驼、聚均为人名。
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 )
A.不利于家庭和睦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便利于赋役征收
10.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山东六国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万户的旧贵族、旧官僚以及各地的豪强富户迁徙至咸阳,将以冶铁致富的梁人孔氏和赵人卓氏迁到南阳与蜀地临邛。这一举措
A.平衡了各地经济发展 B.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
11.睡虎地秦简中的《行书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定:“凡是命书(诏令)及紧急文件,都要立即递送;非紧急要件也要在当日送出,不得积压,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些规定
A.开创了行政管理新模式 B.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12.下图是商朝至秦朝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写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的演变特征。促成这一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秦朝统一的完成 B.文字的功能与作用
C.杰出人物的贡献 D.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21·世纪*教育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2-1-c-n-j-y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说的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出处:21教育名师】
(3)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14.长城不仅是一座绵延万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来源:21cnj*y.co*m】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长城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认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大概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开始的。“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的迅猛浪潮,使长城更富有新的气质和新的景象。“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激动人心。长城像一条巨龙,又一次在炎黄子孙们的心,上腾飞了。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长城已抽象升华为祖国疆土和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保卫者的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意志和力量。
——摘编自蔡乐苏《历史发展的主脉与长城的象征意义》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象征意义的变迁,分析影响变迁的因素。
1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紫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21教育网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C
6.B
7.B
8.D
9.D
10.D
11.D
12.B
13.(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2·1·c·n·j·y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封建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封建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郡县制、科举制。21·cn·jy·com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
14.(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原则:因地制宜。
积极作用: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长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21*cnjy*com
(2)变迁:民族间友好往来的象征到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因素:长城军事功能下降;近代中华民族意识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加速。
15.
示例一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
阐释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版权所有:21教育】
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 ( http: / / www.21cnjy.com )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21*cnjy*com
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的民族交融
阐释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特别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宋元时期,契丹族、党项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加强,民族交融迎来新的高潮,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