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南北统一的实现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民起义不断,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到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这表明,北魏21·世纪*教育网
A.监察体制成熟 B.汉化程度较高 C.重视地方治理 D.封建化进程加快
3.“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性,古代中国用“五德”的相克轮回来解释王朝的更替,一般认为新朝是替代旧朝的“德性”而建立的。北魏之前,中原地区经历赵、燕、秦等政权,但孝文帝不考虑它们的“德性”,直接定北魏“承晋为水德”。这一举措意在( )
A.增强北魏的正统性 B.促进民族交融 C.继承晋朝政治制度 D.强化以德治国
4.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他”的汉化政策,北魏“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改革( )21*cnjy*com
A.使北魏完成了中国南北的统一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C.使北方的民族矛盾激化起来 D.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
5.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种桑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蚕的地区,男子每人给桑田20亩。北朝晚期的文人颜之推说:“河北妇人……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这说明当时( )【来源:21cnj*y.co*m】
A.北方纺织手工业较发达 B.手工业的发展超越农业
C.丝织业区域生产专业化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
6.唐朝以前的六朝古都是今天的
A.西安 B.咸阳 C.南京 D.洛阳
7.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据此可见,当时(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羌族完成了内迁的历史进程 B.西晋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内迁少数民族取代西晋政权 D.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地区
8.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谴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各郡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出处:21教育名师】
A.南北民族交融加强 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 D.南北饮食习惯趋同
9.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0.《史记》中描述江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地广人稀,不少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水平;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表明( )【版权所有:21教育】
A.耕种技术出现变革 B.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北方农业水平落后
11.下图反映的是北魏后太和时代元姓宗室女子婚配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北魏(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B.门阀士族日益腐朽
C.民族隔阂广泛存在 D.政权基础显著扩大
12.《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夏后氏之苗裔也。”386年鲜卑人统一中国北方,《魏书﹒序纪第一》云:“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由此可见( )www.21-cn-jy.com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华夏历史认同得到了发展
C.史书编撰体例不断创新 D.游牧民族封建化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
13.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21*cnjy*com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岑仲勉《隋唐史》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2-1-c-n-j-y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县,承认流民为侨民,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徐光启文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2·1·c·n·j·y
——于慎行《谷山笔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2)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优势,获取功名,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21教育网
——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注:作者波音所说的“草的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21·cn·jy·com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A
6.C
7.B
8.A
9.D
10.C
11.D
12.B
13.(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
原因:躲避战乱。
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出现创造了条件。在短时期内加剧社会动乱。21cnjy.com
(2)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14.(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主要途径:中举(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15.论题: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华文明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明。其中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斗争、交流、融合扮演了重要角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杂居,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内迁游牧民族学习畜牧经验,将他们的饮食、服装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游牧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