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 小蝌蚪找妈妈 课时 2
内容 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镶嵌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文章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及其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以及外貌、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1自然段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第四自然段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被一点点勾画完整。
素养 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快活”练习说话。 ③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思政 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
重点 难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能正确认读“塘、脑、袋、灰、哇、披、鼓”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会写“两、宽、眼、睛、肚、皮”6个字。 3.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借助课后习题第二题,按顺序排列图片,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4.通过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短语,了解“披、鼓、露、甩”4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说话。
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进行谈话导入:“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二年级的语文学习。我们会和很多的生字宝宝交朋友,会读到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还会收获很多很多的快乐,你们高兴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 板书题目:小蝌蚪找妈妈。 3. 指名学生拼读“蝌蚪”,引导全班齐读课题。 4. 进行释题,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课文写了小蝌蚪的什么故事呢?”“他们的妈妈是谁呢?你们知道蝌蚪是什么吗?” 5.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蝌蚪是青蛙的幼体,他们的妈妈是青蛙。(在黑板上贴上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图片之间预留一段距离)”并说道:“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他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赶紧去读读课文吧!” 【学生活动】 1.聆听教师的谈话导入。 2.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 一名学生拼读“蝌蚪”,全班齐读课题。 4. 回答教师关于课题的提问。 5. 聆听教师的小结,准备去读课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入新课程的主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
【教师活动】 1.出示任务,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时,拼读字上的音节,多读几遍;圈画生字,找出字宝宝的好朋友,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 反馈指导: 让同桌互相订正自然段的序号和生字新词的圈画,自己进行巡视指导。 出示词语卡片。 指名拼读词语,相机指导“脑袋”的“袋”读轻声,“迎、顶”的后鼻音要读准。 让学生自由拼读词语,开火车认读。 3.学习多音字“教”: 出示文中短句“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提问“教”在这个句子里的读音。 引导学生思考读“jiāo”时,“教”还可以组什么词语。 - 提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教给自己本领。 引导学生思考“教”的另一个读音及相应的组词。 让同桌进行交流。 带领学生齐读“教”的读音和词语。 4.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让学生观察句子,思考句子表达的意思及应在哪里停顿,然后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长句子,检查正音,指导读好停顿。 5.小结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注意在标点符号处稍停顿;使用内容分解法。 6. 让同桌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7. 反馈指导,询问学生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些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自己纠正了哪些字的读音。 8.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学生活动】 1.按照教师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完成相关任务。 2.同桌互相订正自然段的序号和生字新词的圈画。 3. 拼读词语,注意轻声和后鼻音的读法。 4. 自由拼读词语,开火车认读词语。 5. 回答教师关于多音字“教”的读音及组词的问题,思考生活中教自己本领的人。 6. 同桌交流“教”的另一个读音及相应组词。 7. 观察长句子,思考停顿位置并试着朗读。 8.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 9. 回答教师关于读音纠正的问题。 10.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同时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环节三:随文识字,学会运用
【教师活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提问小蝌蚪们生活的地方。 3.指导学习生字“塘”,交流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如提到形声字的特点,妈妈姓唐,通过此方法认识“塘”字。 出示池塘的图片与词语,介绍像这种比较小的小水池叫“池塘”,也叫“水塘”,若在里面养鱼叫“鱼塘”,长满荷花叫“荷塘”,并展示相关词语。 让学生开火车读、指名读这些词语。 4.让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交流并读句子,同时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及相关短语。 5.指导学习生字“脑、袋、灰”: 出示词语卡片“脑袋”,交流识记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这2个字在生活中分别会和哪些字组成词语,并让学生开火车认读、指名读。 指导学习“灰”,出示“灰”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记住这个字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6.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并引导学生用“甩”字说句子。 7. 带领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学生活动】 1.一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回答小蝌蚪生活的地方是池塘。 3.学习生字“塘”,分享识字方法,观看图片与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相关词语。 4.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并交流朗读,观看图片及短语。 5.学习生字“脑、袋、灰”: 学习词语卡片“脑袋”,分享识记方法,思考并回答这2个字在生活中组成的词语,开火车认读、指名读词语。 学习“灰”,观察“灰”字的字理演变过程,思考记住这个字的方法,聆听教师小结。 6.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动作,并用“甩”字说句子。 7.齐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结合在一起去识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优化识字的效果。
环节四:研读变化,感悟表达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读课文第2~6自然段,画出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哇”,通过换一换的方法(娃—哇)帮助学生记忆。 3.指导学生读句子,强调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所以读“游哇游”时要读得很慢,先进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跟读并自由练读。 4.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观察画出的句子,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准备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幅图片,让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按顺序将图片贴在黑板上,贴完后让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相机板书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 5.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先让学生和同桌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6.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词句。 7.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宽”。 8.提示学生仿照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青蛙的样子。 9.指导学习“披、露、鼓”: 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比较读一读,提问哪个句子更好,并引导学生理解后面一句中“披、露、鼓”这3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青蛙的外形特点。 让学生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提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让学生用“披、露、鼓”这3个动词说句子。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像这样的动词,比一比谁找得多、找得准。 【学生活动】 1.读课文第2~6自然段,画出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2.学习识记生字“哇”,通过换一换的方法加强记忆。 3.听教师示范朗读,跟读句子,然后自由练读。 4.观察句子,回答自己的发现。 5.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按顺序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6.按顺序和同桌交流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7.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8.学习识记生字“宽”。 9.仿照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青蛙的样子。 10.比较两组句子,回答哪个句子更好并说明原因。 11.演一演“披、露、鼓”这几个动作。 12.用“披、露、鼓”这3个动词说句子。 13.在课文中找像这样的动词。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比较明显的信息的能力,再整理、串联、记忆相关信息,实现完整、清楚地表达。
环节五:指导书写,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观察“两、宽、眼、睛、肚、皮”这几个字,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2.提示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明“眼、睛、肚”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两、皮”要掌握重心,疏密得当;“宽”是上下结构,要写得匀称、紧凑。 3.让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交流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4.引导学生关注字里的重要笔画,如“两”字里的两个小“人”,捺要变成点;“宽”字下面的部分是“见”,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不能写成点。 5.进行教师范写,让学生书空。 6.学生描红、练写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观察“两、宽、眼、睛、肚、皮”这几个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 3.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交流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4.关注字里的重要笔画,交流相关要点。 5.看教师范写并书空。 6.进行描红和练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练习特定汉字,让学生注意书写时的结构、平衡和关键笔画,以提高书写规范和美感。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认“捕、迎、阿、姨、龟、顶”6个生字,会写“找、哪、顶、跳”4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环节一:勾连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出示课后习题中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幅图片,让同学们排顺序,再连起来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出示生字词,进行复习认读: 让学生开火车认读,教师指名读。 重点识记“捕、迎、阿、姨、龟、顶”,交流识记方法,通过动作表演认读“捕、迎”,利用鲤鱼的图片认读“阿、姨”,利用乌龟的图片认读“龟、顶”。 进行扩词练习。 3.让学生按照词语的提示,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学生活动】 1.给5幅图片排顺序,然后连起来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进行生字词的复习认读: 开火车认读,听教师指名读。 学习重点识记的字,通过动作表演、图片等方式加强记忆。 进行扩词练习。 3.按照词语的提示,讲述小蝌蚪找到妈妈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排列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图片顺序并讲述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二:研读课文,角色朗读
【教师活动】 1.学习第2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对话,指名示范读。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帮助小蝌蚪有礼貌地提问,读出疑问语气,指名读、开火车读。 出示鲤鱼的图片,让学生读鲤鱼阿姨回答小蝌蚪的话。 提问鲤鱼阿姨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指导分角色朗读,教师与学生分别读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话,然后交换角色朗读。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 指名读对话,出示乌龟的图片。 出示课文中第一、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讨论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是“追上去”的原因,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分别扮演鲤鱼妈妈和乌龟,学生扮演小蝌蚪,演一演“迎上去”和“追上去”的动作,小结这两个动词的区别。 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小蝌蚪的心情。 指名读乌龟的话,教师板书。 指导分角色朗读,教师与学生分别读乌龟和小蝌蚪的话,然后交换角色朗读。 3.学习第4~6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青蛙的对话。 指名读对话,出示青蛙的图片。 提问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妈妈,这回是否叫对了,根据学生回答在青蛙图片下板书,让学生读相关短语。 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叫青蛙妈妈的话要用什么语气读,学生练读。 分角色朗读,教师与学生分别读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话,然后交换角色朗读。 出示句子,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提问这3个动词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进行小结。 组织情境表演读这3组对话,分小组读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的对话,巡视指导并提示可加适当动作,选4位学生戴头饰到讲台上表演读。 【学生活动】 1.学习第2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听同学示范读。 练习朗读,帮助小蝌蚪有礼貌地提问,读出疑问语气,指名读、开火车读。 看鲤鱼的图片,读鲤鱼阿姨回答小蝌蚪的话。 交流鲤鱼阿姨所说的小蝌蚪妈妈的样子。 与教师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交换角色朗读。 2.学习第3自然段: 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 指名读对话,看乌龟的图片。 观察课文中第一、第二幅插图,讨论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是“追上去”的原因,参与角色扮演,分别和教师演一演“迎上去”和“追上去”的动作,理解这两个动词的区别。 通过朗读表现出小蝌蚪的心情。 指名读乌龟的话。 与教师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交换角色朗读。 3.学习第4~6自然段: 默读第4~6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青蛙的对话。 指名读对话,看青蛙的图片。 思考并回答小蝌蚪叫青蛙妈妈的原因及是否叫对,读相关短语。 思考小蝌蚪叫青蛙妈妈的话的语气并进行练读。 与教师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交换角色朗读。 找出句子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思考这3个动词是否可以调换位置,听教师小结。 分小组读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的对话,加上适当动作,4位学生戴头饰到讲台上表演读。
设计意图:表演朗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披”“露”“鼓”等词语所产生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环节三:梳理信息,讲述故事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自读课文,记住小蝌蚪的样子、变化、找妈妈的经过以及青蛙妈妈的样子。 2.借助板书和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和青蛙妈妈的样子。 3.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让学生按顺序排图片,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先和同桌讲,提醒要将小蝌蚪的身体变化内容加进去。 4.组织全班交流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说明讲故事的同学在讲台上讲,其他同学担任评委,从故事情节、声音、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记忆相关内容。 2.借助板书和图片,讲述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样子。 3.按顺序排图片,和同桌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加入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内容。 4.部分同学到讲台上讲故事,其他同学作为评委,从故事情节、声音、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记住相关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借助板书和图片讲述小蝌蚪及青蛙妈妈的样子,有助于学生将文字描述与直观形象相结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环节四: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练写“找、哪、顶、跳”4个字,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所得,指出这些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找”字: 教师范写“找”字,提醒书写要点。 让学生描红,写完后和前面的字进行比较。 巡视学生书写情况,相机提示“一看二写三对照”。 3.指导学生自主练写“哪、顶、跳”: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参照“孩”字的要点,让学生分别说说这几个字在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描红时,教师进行巡视并指导。 让同桌互相评价,在写得好的字下方画上小红旗。 4.布置学生练写“看见、哪里、那边、头顶、眼睛、雪白、肚皮、孩子”8个词语。 5.布置课后作业: 和家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给家人或同伴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学生活动】 1.练写“找、哪、顶、跳”4个字,观察字的特点,交流发现这些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学习书写“找”字: 看教师范写“找”字,注意书写要点。 进行描红,写完后和前面的字对比。 3.自主练写“哪、顶、跳”: 观察字形,参照“孩”字的要点,说出这几个字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依次进行描红。 同桌互相评价,为写得好的字下方画小红旗。 4.练写“看见、哪里、那边、头顶、眼睛、雪白、肚皮、孩子”8个词语。 5.课后完成作业: 和家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给家人或同伴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二年级写字教学应该和一年级有所不同。到了二年级,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运用识字方法,按照识字步骤,独立观察范字,独立记忆字的音、形、义,去发现、去归类,找规律、找书写特点,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一年级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要求没有变,因此,我注意了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了“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课后习题第二题提供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各阶段的图片,要求学生按顺序连起来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体现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再到说话表达的语言学习运用的全过程,对于刚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组织学生亲历这个语言学习运用的全过程,是突破难点的保障。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与一年级相比,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更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记忆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优化识字、写字教学,提高识字、写字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