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司马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材内容 分 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虽然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设计理念 《课标》中提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1、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2、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反映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此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仔细读文以后,对于课文揭示出来的道理,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来,但要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添加一些课外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蕴感,并能背诵课文。 2、通过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组词等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3、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生动地讲出故事,在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比中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熟读成诵,通过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组词等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2、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生动地讲出故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初识小古文 1、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走进古今中外名人,学习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 2、学习复姓,了解“司马光”。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古时候的小朋友,他的姓和我们有些不同,他姓﹣司马(板书),像这样有两个字组成的姓我们把它叫作复姓。司马这个姓非常特别,马这个字我们早就学过了,那你能给"司"这个字找个朋友吗?他的名字叫"光"。(板书)谁愿意和他打个招呼呢?(出示司马光的图片。) 师: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为人刚正不阿,对父母特别孝顺。他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人们都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他小时候还用自己的智慧救了人呢?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读读课文,去认识一下他吧! 出示课文图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对比差异。初始小古文: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呢
设计意图 通过人物图片的展示,学生认识了北宋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从而引出他小时候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通过课文图片的展示,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书声朗朗,读好古文 1、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试着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去拼音读。 2、再读古文,读好停顿 (1)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字音准确,还要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和停顿。多媒体播放音频范读,边听边用斜杠划分节奏。 (2)指名读。 (3)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出示音频:学生听范读音频,逐字逐句指导,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精读古文,明白意思 1、理解:群儿戏于庭。 (1)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注释来理解“群”“戏”“庭”的意思。 (2)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3)图文拓展:群儿戏于园。群鸟飞于林。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插图理解瓮。 (2)引导学生给“跌”“没”组词。预设:跌(跌倒);没(淹没)。 (3)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个小孩爬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 (4)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出危急感(播放背景音乐)。 3、理解:众皆弃去。 (1)引导学生给“众”“弃”“去”组词。预设:众(众人);弃(抛弃);去(离去)。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皆”是全,都的意思。 (3)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4)用“有的...有的...有的...”想象孩子们做法 (5)理解“众”代指其他小孩,不包括司马光。 4、动作表演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1)想象画面,通过表演动作感受情况危急。 (2)创设情境朗读。 边读边做动作。 你就是司马光,你必须尽快救下瓮中好友。(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瓮好牢固,你必须用力地砸。(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一下两下三下,不能放弃。(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水迸,儿得活。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迸”是涌出的意思。“水迸”就是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的样子。 (2)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6、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1)对比中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2)遇到危险的时候,别的孩子一下子就慌了,而司马光却想到了持石击瓮这个方法,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你是现场赶来的村民,你会怎么夸他? 光实乃______之人也。 7、小结:31个字,写出司马光身上关爱同伴、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学习课文,我们既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简义丰,又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质。 8、背一背,尝试把课文背下来。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图片、背景音乐等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结合插图,讲好故事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1)先同桌合作,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2)遇到不会讲的地方,两人一起讨论。 2、学生讲故事。
设计意图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故事的画面来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图文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图中的内容清楚完好地讲出来。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发展思维,积累语言 同学们课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文言文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多读故事,读好故事,从故事中获得智慧。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图片:育人教学) 观察图片,看他们做的对不对(不能到有危险地方玩耍)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进行育人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导入还可以从"司马"这一复姓入手,因为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学过《姓氏歌》,复习导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一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