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完成预习案
2.小组讨论完成探究案
3.同学展示时,完成训练案
【预习案】
一、区域的含义
概念:一定范围的______,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划分出来的。
特点:(1)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2)有明确的__________特征;(3)其内部某些特征___________,并与其他区域_______________。
3.划分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___________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_____________。
思维活动
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区域的类型
1.类型
类型 含义 实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______的区域 ________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_______区域,如水田农业区、方言区等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______或_______的区域 城市经济区、辽中南工业区
2.区域空间尺度的特点
(1)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_____________;
(2)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___________,越详细。
思维活动
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
【探究案】
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甘肃省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与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什么?
干湿区的划分指标是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其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
(4)甘肃省湿润区、干旱区的划分就区域类型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言,属于 区;兰州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兰州属于 (区域类型)。
【训练案】
1.有关地理区域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 ②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区域特征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区域空间尺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
B.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全球陆地、全球海洋等
C.若把我国看作一个空间单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省区
D.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3.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有 ( )
①我国的北方方言区 ②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 ③京津唐工业基地 ④东北平原区 ⑤浦东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地理事象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5.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6.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7.读“山东省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西部地区文化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半岛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结合山东地形图,分析形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日渐突出。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
答案
探究案
(1) 甘肃省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充沛;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2) 干湿地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的。
(3) 单一 干湿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其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4) 均质区 功能区
训练案
A 2. D 3. B 4.C 5.C 6.A
7.(1)西部多平原,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很多文化古迹。东部半岛地区多丘陵,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多样。
(2)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可以对西部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西部对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支持
。1.1.2 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会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学习目标】
区域的一般特征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完成预习案
2.小组讨论完成探究案
3.同学展示时,完成训练案
【预习案】
区域的特征
特征 含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_______性, 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________性
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探究案】
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
(1)区域有三大特征,三个经济地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区域的 特征;三个经济地带的内部都有其相对 ,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普遍存在着 ;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了区域的 特征。
(2)结合教材图1-1-7 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回答:
①西部经济地带向东部经济地带输出了哪些经济要素?
②东部经济地带向西部经济地带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3)读教材图1-1-6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据图分析:
①青藏高寒区属于哪个经济地带?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是什么?
②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③自然环境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有何影响?
④人类活动对本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4)结合下列材料,请同学们模仿青藏地区,设计西北地区的联系图表,说明其“干旱”的整体性特征。
【训练案】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一大自然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样独具特色。据此回答1~2题。
1.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2.下列地理现象中,与青藏高原“高”、“寒”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日照强,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3.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M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4.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N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
A.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廉价劳动力
5.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省区是____________。
(2)该地区年降水量由____向____递减,我们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3)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这种植被变化也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
(4)干旱区分布于该省区的西南部,这说明该区域有明确的____________特征。
(5)C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沙漠广布。这体现了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体;近年来,山东省与该省区积极开展合作,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特征。
答案
探究案
(1)整体性 一致性 差异性 开放性
(2)①西部经济地带 地势高,气温低,因高生寒。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③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该区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河谷地带等。
④由于本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弱,许多地方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
(3)①自然资源、劳动力等。
②资金、信息、产品等。
训练案
B 2. C 3.B 4.A
5.(1)内蒙古自治区 (2)东 西 降水量与蒸发量
(3)森林 草原 荒漠草原 差异性 从沿海到内陆
(4)区位(位置、边界) (5)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解析 根据轮廓和经纬度可判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由东向西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发生变化。A距海洋近,降水多,为温带森林;B降水少,为温带草原;C在最西,距海远,降水最少,为温带荒漠,这种植被变化体现了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干旱区分布于该省区的西南部,这说明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