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2.(2023·山东夏津一中)下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活动给予援助
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3.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 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4.(2023·江苏涟水一中)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这反映我国( )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5.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6.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外八庙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内涵是( )
A.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神圣、等级森严以及“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B.建筑形式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C.多样建筑风格彰显了中国不同的艺术特色
D.皇家园林彰显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
7.(2023·常州)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8.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薄……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9.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10.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文物法》要求国家对从历史或艺术角度符合公共利益的建筑进行列级保护,有的私人建筑甚至可以不经产权人的同意进行征收。这些做法( )
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
B.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
C.意在增强民族自豪感
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和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两个建筑( )
A.都是庞大的帝王宫殿
B.都是帝王的陵墓
C.都是公共活动场所
D.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12.明代中期以来,民间大力兴办私人书院。讲授者常常联系现实问题进行讲学,寻求改变政治腐败、 民不聊生等社会现状的方法。私人书院即使遭到官方禁毁依然毁而不绝。据此可知,明代私人书院的发展( )
A.取代了官方书院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C.形成了激进的思想解放潮流
D.导致了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解析] 从材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等信息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基本要素,排除A项。“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不符合世界文物保护的原则,B项错误。“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2.(2023·山东夏津一中)下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活动给予援助
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解析] 根据表中信息“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世界遗产基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故选B项;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故排除A项;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故排除C项;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以本国保护为主、国际援助为辅,故排除D项。
3.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 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从材料中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数量来看,经济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
4.(2023·江苏涟水一中)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这反映我国( )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根据表中显示,1977到2011年我国高考录取率由4.8%逐渐提高到了72.3%,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反映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C项正确;高考录取率的逐年提高不能说明我国有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项错误;直到2011年,我国高考录取率才达到72.3%,还没有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直到1995年才提出,不是1977到1988年高考录取率提高的原因,D项错误。
5.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解析] 近代华侨踊跃捐资助学,使学校收费降低,优质师资聚集,偏僻的松口镇初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说明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D项正确;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B项错误;“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6.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外八庙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内涵是( )
A.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神圣、等级森严以及“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B.建筑形式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C.多样建筑风格彰显了中国不同的艺术特色
D.皇家园林彰显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
[解析] 根据材料 “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中国传统政治内涵是以皇权为中心和封建等级特色的布局形式,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通过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来反映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多样建筑风格,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故D项不符合题意。
7.(2023·常州)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解析] 据材料“……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知,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A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而不是“罗曼史”,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而不是评价,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8.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薄……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解析】根据材料“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薄……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故C项正确。
9.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对布达拉宫的影响,不在威胁之中,故C项符合题意。
10.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文物法》要求国家对从历史或艺术角度符合公共利益的建筑进行列级保护,有的私人建筑甚至可以不经产权人的同意进行征收。这些做法( )
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
B.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
C.意在增强民族自豪感
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强化对历史纪念物或古迹的保护及发挥其社会效益,这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性,进而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故C项正确。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和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两个建筑( )
A.都是庞大的帝王宫殿
B.都是帝王的陵墓
C.都是公共活动场所
D.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析】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指的是秦始皇陵,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指的是金字塔,两者都属于帝王的陵墓,故B项正确。
12.明代中期以来,民间大力兴办私人书院。讲授者常常联系现实问题进行讲学,寻求改变政治腐败、 民不聊生等社会现状的方法。私人书院即使遭到官方禁毁依然毁而不绝。据此可知,明代私人书院的发展( )
A.取代了官方书院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C.形成了激进的思想解放潮流
D.导致了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私人书院主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讲学,寻求改变社会现状的方法,说明私人书院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实学,研究实际问题,推动了当时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