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2 18: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适应性测试)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 )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
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2.列宁曾指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源泉和基础,只有重工业的发展才能为整个工业、运输业、农业提供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列宁这一思想推动了俄国( )
A.探索出新的现代化道路
B.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3.苏俄作家布尔加科夫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变化是一点一点……逐渐发生的:商店玻璃橱窗的木挡板东一处西一处地被拆除,闲置已久的房屋建筑深处亮起了一个个小灯泡,生命在灯光下开始蠕动……陈列架上方的大圆灯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描述( )
A.表现了十月革命后的社会面貌
B.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胜利
C.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生机
D.折射出斯大林体制带来的成效
4.苏俄颁布的《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各强国为了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并郑重声明,决心根据上述对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条件,立即签订和约,终止这场战争。据此判断,该法令旨在( )
A.与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谈判
B.敦促停止大战以实现世界和平
C.与各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中立态度
5.某学者认为,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完成的十月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政权的终结。苏维埃政府把银行、工厂、基础设施等转为国有,在原沙皇所有土地上广泛开展了激进变革。该学者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
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瓦解了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世界革命的高潮
6.1931年,斯大林指出:“延缓速度就是落后……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见,斯大林强调建设的高速度主要是基于( )
A.维护国家安全 B.应对经济危机
C.化解外交困局 D.打破政治孤立
7.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该图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改变经济结构的失衡
B.有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C.农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工业发展的速度
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8.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立即想到把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打算付诸实施。1921年4月,列宁提出了关于租让制的十条原则,随后,苏维埃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吸引外资及外国技术力量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重振国家,不再管理全部工业企业。这表明(  )
A.减少国家干预是恢复经济的必要手段
B.列宁结合国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遭到全面否定
D.资本主义制度更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
9.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
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
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
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
10.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1. 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列宁认为(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12.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  )
A.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经济政策或发展模式 推行时段 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年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8年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斯大林模式 1928— 苏联解体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方面(农业、工业、商业等)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适应性测试)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 )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
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解析] 根据“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这一信息可得出,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女性的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当时的苏俄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不是计划体制,排除A项;实行普遍义务劳动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作机会,排除D项。
2.列宁曾指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源泉和基础,只有重工业的发展才能为整个工业、运输业、农业提供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列宁这一思想推动了俄国( )
A.探索出新的现代化道路
B.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解析]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虽然是斯大林建立起来的,但从材料可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源头在列宁那里,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3.苏俄作家布尔加科夫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变化是一点一点……逐渐发生的:商店玻璃橱窗的木挡板东一处西一处地被拆除,闲置已久的房屋建筑深处亮起了一个个小灯泡,生命在灯光下开始蠕动……陈列架上方的大圆灯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描述( )
A.表现了十月革命后的社会面貌
B.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胜利
C.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生机
D.折射出斯大林体制带来的成效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苏俄的商业活动重新释放活力,说明当时允许市场活动,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正确;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不允许市场存在,排除A、B两项;斯大林体制下实行计划经济,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
4.苏俄颁布的《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各强国为了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并郑重声明,决心根据上述对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条件,立即签订和约,终止这场战争。据此判断,该法令旨在( )
A.与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谈判
B.敦促停止大战以实现世界和平
C.与各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中立态度
[解析] 根据“决心根据上述对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条件,立即签订和约,终止这场战争”可知,苏俄颁布的《和平法令》中提出要终止帝国主义战争,说明该法令旨在停止大战以实现世界和平,故选B项;该法令旨在敦促停止世界大战,而非与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谈判,也不是要与各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排除A、C两项;苏俄敦促结束战争,因此并不是对一战持中立态度,排除D项。
5.某学者认为,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完成的十月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政权的终结。苏维埃政府把银行、工厂、基础设施等转为国有,在原沙皇所有土地上广泛开展了激进变革。该学者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
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瓦解了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世界革命的高潮
[解析] 根据材料中“标志着资本主义政权的终结”“苏维埃政府把银行、工厂、基础设施等转为国有,在原沙皇所有土地上广泛开展了激进变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十月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故选B项;A项与二月革命有关,排除;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1931年,斯大林指出:“延缓速度就是落后……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见,斯大林强调建设的高速度主要是基于( )
A.维护国家安全 B.应对经济危机
C.化解外交困局 D.打破政治孤立
[解析] 根据材料“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斯大林强调建设的高速度主要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应对经济危机、化解外交困局、打破政治孤立的信息,排除B、C、D三项。
7.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该图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改变经济结构的失衡
B.有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C.农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工业发展的速度
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解析] 通过观察20世纪3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数据特别是灰色部分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计划促进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具有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B项正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工业发展的速度,C项错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8.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立即想到把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打算付诸实施。1921年4月,列宁提出了关于租让制的十条原则,随后,苏维埃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吸引外资及外国技术力量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重振国家,不再管理全部工业企业。这表明(  )
A.减少国家干预是恢复经济的必要手段
B.列宁结合国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遭到全面否定
D.资本主义制度更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
【解析】材料“苏维埃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吸引外资及外国技术力量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重振国家,不再管理全部工业企业”体现的是列宁结合国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
9.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
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
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
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D项符合题意;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苏联模式僵化与衰退是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10.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主要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落后,为此,斯大林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符合题意。
11. 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列宁认为(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后退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恢复部分资本主义,采取间接过渡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A、D两项说法错误,均排除;材料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排除B项。
12.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  )
A.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经济政策或发展模式 推行时段 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年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8年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斯大林模式 1928— 苏联解体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方面(农业、工业、商业等)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经济政策的调整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或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国家发展)。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发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一次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为了改变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加强国防力量,迅速实现现代化,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该模式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使苏联从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其后的改革无法冲破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停滞不前,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示例二:农业政策的调整服从国家需要。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不满,激化工农之间的矛盾,引发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次切合国情的有益探索。为了支持工业化建设,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资金,农业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