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生产与社会活动
一、选择题
1.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大量种植,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2.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3.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4.(2023·北京海淀)明代马六甲对中国的贡物中包括“沉香、乳香、黄速香、金银香”等众多香料。1511年,葡萄牙人阿尔布格里格率领舰队前来攻打并攻占了马六甲,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门户,从而获得了关于中国沿海地理的真实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葡萄牙人率先到达马六甲 B.西方推动中国沿海开发
C.中国的国门开始被打开 D.早期殖民扩张的必然性
5.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 )
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 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
6.有人在评价我国某位科学家在1973年取得成就时用了“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作为题目。这位科学家的研究( )
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 B.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C.优化了我国食物结构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7.(2023·山东潍坊)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8.哈萨克斯坦拜尕兹遗址(公元前 2200 年左右)中发现了黍和小麦,黍是一种最早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小麦原产于西亚的新月沃地。这一现象说明( )
A.先秦时期已开辟丝绸之路 B.中亚地区此时成为商贸中心
C.黍和小麦已成为主要作物 D.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
9.1550年后,玉米逐渐成为非洲大西洋沿岸的主要作物。非洲酋长和国王们通过集中储存、分配玉米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便于储存和携带的玉米也使军事扩张和奴隶贸易等更容易深入内陆。这反映出( )
A.物种传入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农业发展加剧殖民扩张
C.贸易往来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 D.物种交流影响历史发展
10.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的全国人口数为1.434 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 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11.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成立7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商各国政府的政策承诺,统筹资源。其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
A.地区反恐、保障世界和平 B.抵制强权、维持公理
C.消除饥饿、确保粮食安全 D.稳定金融、防止滞胀
12.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
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1493年后迁移到美洲与欧亚大陆的新物种
1493年后迁移到美洲的新物种
人种 欧洲白种人、非洲黑种人、亚洲黄种人
动植物 家畜 马、牛、猪、羊、鸡等
农作物 小麦、燕麦、大麦、稞麦等
水果 橄榄、葡萄等
疾病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病原体
1493年后迁移到欧亚大陆的新物种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等
——表格内容依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类物种,对其迁移过程加以描述,并说明该类物种迁移的影响。
食物生产与社会活动
一、选择题
1.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大量种植,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 题干显示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增加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增长规模扩大,但是食物来源不能起决定作用,A项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B项只能体现马铃薯在法国所起到的作用,没法体现在中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马铃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与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无关,排除D项。
2.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将美洲的辣椒、番茄等作物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改变了包括欧洲人在内的人们的饮食结构,材料中学者意在强调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洲作物对欧洲的影响,与“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香料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排除D项。
3.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解析] 由材料“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等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改良米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运销,这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故B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故排除C项;“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说法错误,排除D项。
4.(2023·北京海淀)明代马六甲对中国的贡物中包括“沉香、乳香、黄速香、金银香”等众多香料。1511年,葡萄牙人阿尔布格里格率领舰队前来攻打并攻占了马六甲,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门户,从而获得了关于中国沿海地理的真实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葡萄牙人率先到达马六甲 B.西方推动中国沿海开发
C.中国的国门开始被打开 D.早期殖民扩张的必然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马六甲出产香料,葡萄牙攻占马六甲之后获得了中国沿海地理的真实信息,这为后来葡萄牙对中国沿海进行殖民侵扰提供了条件,也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必然性,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证实葡萄牙人率先到达马六甲,而且中国在这之前一直与马六甲存在来往,说明中国应当早于葡萄牙人到达马六甲,排除A项;中国的沿海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国门被打开,排除C项。
5.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 )
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 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
[解析] 材料“酿酒”“烩鱼图”体现的是汉代的食物状况,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朝当时的具体时代状况,B项排除;当时普通的下层民众是十分贫困的,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生产情况,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有人在评价我国某位科学家在1973年取得成就时用了“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作为题目。这位科学家的研究( )
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 B.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C.优化了我国食物结构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解析]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而不是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故A项错误;杂交水稻与优化食物结构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D项错误。
7.(2023·山东潍坊)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解析] 题干中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的发展未涉及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河流的作用,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的信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可看出,浙江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生产的产品,通过营销公司、微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的沟通方式主要是网上订单和网络物流,故D项正确。
8.哈萨克斯坦拜尕兹遗址(公元前 2200 年左右)中发现了黍和小麦,黍是一种最早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小麦原产于西亚的新月沃地。这一现象说明( )
A.先秦时期已开辟丝绸之路 B.中亚地区此时成为商贸中心
C.黍和小麦已成为主要作物 D.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
【解析】材料反映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中亚地区已经出现了原产于中国的黍和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这说明了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故D项正确。
9.1550年后,玉米逐渐成为非洲大西洋沿岸的主要作物。非洲酋长和国王们通过集中储存、分配玉米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便于储存和携带的玉米也使军事扩张和奴隶贸易等更容易深入内陆。这反映出( )
A.物种传入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农业发展加剧殖民扩张
C.贸易往来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 D.物种交流影响历史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成为非洲大西洋沿岸的主要作物,并在权力分配、军事扩张和奴隶贸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出物种交流影响历史发展,故选D项。
10.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的全国人口数为1.434 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 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外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玉米、甘薯等外来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排除。
11.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成立7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商各国政府的政策承诺,统筹资源。其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
A.地区反恐、保障世界和平 B.抵制强权、维持公理
C.消除饥饿、确保粮食安全 D.稳定金融、防止滞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故选C项。
12.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
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解析】“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目标的提出,旨在确保粮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1493年后迁移到美洲与欧亚大陆的新物种
1493年后迁移到美洲的新物种
人种 欧洲白种人、非洲黑种人、亚洲黄种人
动植物 家畜 马、牛、猪、羊、鸡等
农作物 小麦、燕麦、大麦、稞麦等
水果 橄榄、葡萄等
疾病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病原体
1493年后迁移到欧亚大陆的新物种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等
——表格内容依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类物种,对其迁移过程加以描述,并说明该类物种迁移的影响。
[答案] 示例一:人种的迁移。
迁移过程: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欧洲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欧洲白种人迁入美洲;由于美洲原居民对欧洲白人带来的新型疾病缺乏抗体,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而对美洲本土的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将大量非洲黑种人贩卖到美洲;明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私商贸易兴起,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黄种人经过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迁入美洲。
影响:对美洲而言,丰富了美洲的人种结构,使美洲的族群混合程度大大提高;致使大量美洲土著居民死亡,同时又加速了美洲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欧洲而言,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对非洲而言,损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使非洲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大洲。
示例二:欧亚大陆的动植物迁移到美洲。
迁移过程: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欧洲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欧洲人的迁移,大量欧洲的动植物跨越大西洋移入美洲;此外,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将亚洲的大量动植物带到美洲。
影响:丰富了美洲的物种,改变了美洲人的饮食结构,进一步加速了美洲的开发。
示例三:疾病传播到美洲。
迁移过程: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欧洲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欧洲人的迁移,其身上携带的疾病也随之跨越大西洋进入美洲;此外,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将亚洲人身上的疾病带入美洲。
影响: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发生。
示例四:美洲的植物流入欧亚大陆。
迁移过程: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欧洲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掠夺,往返于欧美大陆的欧洲人将大量美洲植物引入欧洲;此外,往返于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将美洲的植物带入亚洲。
影响:高产农作物的大量引进,有利于缓解亚洲粮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