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2.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3.(2023·新乡)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5.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6.中世纪末叶的欧洲,广大的直接生产者的技术革新和熟练技巧日益提高,社会上的劳动分工更加细致了。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行业92种,到1443年已增至107种,迨十五世末即增加到190种。此时,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C.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 D.引起了早期商业殖民战争
7.(2023·南阳)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8.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的风神(飞廉)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9.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10.以下表格展示的是学者张国刚先生某著作的目录表。据此判断,该书最适合的书名是( )
第一章:传说与真实 第五章:天方海舶
第二章:胡天汉月 第六章:横跨亚欧
第三章:佛陀世界 第七章:时代的变奏 (14世纪以来)
第四章:丝路花雨 第八章:交光互影
A.汉韵唐风:盛世风流 B.中西交流史话
C.文化互动:“西学东渐” D.古商路上的文明
11.(2024·德州)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2.(2024·南京)如图是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中国花园》,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描绘个人趣味的画作在法国引起轰动,传统的历史和宗教题材画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欧洲人对中国的生活充满向往
B.中国产品积极开辟海外市场
C.东方文化开始对欧洲产生影响
D.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和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汉书·地理志》 材料2:拓林、黄岗、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 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当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故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2.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解析] 材料中“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体现出狭隘的民族观,不能仅以西域脱离中央王朝控制而认为丝绸之路中断,故选C项;材料的作答要求是“关于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是指为什么人们的认识出现错误,A项不是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排除;B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
3.(2023·新乡)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提示,明朝中后期,中国以手工业品与葡萄牙的白银和香料等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手工业品生产水平高,工艺制作精良,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C项正确。产生东西方商品品种不同的原因不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所说是表现,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海禁”政策不是决定中外贸易商品种类的原因,B项与材料无关;比起西方国家,中国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较晚,D项说法错误。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解析] 材料中大宛等国属于中亚,说明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两项错误,D项正确;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项无法体现。
5.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解析] 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将中亚的乐舞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技术传到西方反映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6.中世纪末叶的欧洲,广大的直接生产者的技术革新和熟练技巧日益提高,社会上的劳动分工更加细致了。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行业92种,到1443年已增至107种,迨十五世末即增加到190种。此时,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C.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 D.引起了早期商业殖民战争
[解析] 中世纪末叶欧洲这种劳动分工的加强,意味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显示出社会生产力在加速发展,推动西欧工场手工业普遍发展起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而为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项;B、C、D三项阐述的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
7.(2023·南阳)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解析] 由“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反映的是商品种类增多,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与工业革命时间相差甚远,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没有体现。
8.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的风神(飞廉)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解析] 据材料“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与考古发现的图1、图2、图3的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可知,自陕西到内蒙古到南西伯利亚地区的装饰题材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的风神(飞廉)形象有渊源关系,B项正确;南西伯利亚和内蒙古不属于秦国的疆域,排除A项;据材料“有角神兽”“‘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得出这并不是真实的生物,排除C项;题干主旨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相似性、同一性的特点,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9.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胡俑”,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胡俑并非仅代表西方文化,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D项错误。
10.以下表格展示的是学者张国刚先生某著作的目录表。据此判断,该书最适合的书名是( )
第一章:传说与真实 第五章:天方海舶
第二章:胡天汉月 第六章:横跨亚欧
第三章:佛陀世界 第七章:时代的变奏 (14世纪以来)
第四章:丝路花雨 第八章:交光互影
A.汉韵唐风:盛世风流 B.中西交流史话
C.文化互动:“西学东渐” D.古商路上的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天方海舶”“胡天汉月”“横跨亚欧”“佛陀世界”“丝路花雨”等信息可知,张国刚先生的著作讲述了古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中西交流史话”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中“14世纪”属于明朝时期,“汉韵唐风”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交流,“西学东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丝路花雨”体现了古商路上的文明,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中西交流,排除D项。
11.(2024·德州)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商品进入英国,英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A项正确;茶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排除B项;题干中商品在英国的流行主要是输入量的大幅增加,价格下降,不是收入提高,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商品输入英国,不是输出,排除D项。
12.(2024·南京)如图是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中国花园》,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描绘个人趣味的画作在法国引起轰动,传统的历史和宗教题材画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欧洲人对中国的生活充满向往
B.中国产品积极开辟海外市场
C.东方文化开始对欧洲产生影响
D.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沟通联系的加强,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的绘画内容,故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所述只能代表部分欧洲人,A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未体现中国产品对海外市场的态度,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清朝以前东方文化就已经对欧洲产生影响,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和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汉书·地理志》 材料2:拓林、黄岗、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 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当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答案] (1)结论1、2。
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历史遗迹:
珠三角: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说明:任答一处遗迹即可,没有说明选择的组别不得分。
认识: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
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
②兴衰原因
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
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