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 (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 (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2 21: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0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01
理解并积累“惊骇”“恍若”“荡然无存”等重点词语。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是英法联军罪行的见证,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牢记这一时刻。而作为一个法国人的大作家雨果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导 入
知人论世
【一】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走近作者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既得利益,制造借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书信。
探寻背景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位于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清康熙48年(1709)。
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复原后的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书信的构成和格式
称呼(收信人)① : 问候语② 正文③ 此致④ 敬礼④ 署名⑤ 日期⑥ ①第一行顶格写,注意后面加冒号。
②另起一行(在“称呼”的下一行),前空两格写。可独立成段。
③另起一行,前空两格落笔。
④表致敬或祝贺一类的祝颂语,如“此致”“祝”等,可紧接着正文写,也可另起一行,前空两格写。在写与“此致”“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在信的右下角署名(写信人),前面可加合适的称谓,如“同学”。
⑥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日期”。
认识文体
基础梳理
【二】
(1)赞誉( )    
(2)制裁( )
(3)绸缎( )
(4)琉璃( )
(5)惊骇( )
(6)瞥见( )
(7)劫掠( )
(8)给予( )
(9)晨曦( )

(10)箱箧( )
(11)珐琅( )
(12)zhuì( )满
(13)huǎnɡ( )若
(14)zānɡ( )物
(15)dànɡ( )然无存
(16)不可mínɡ( )状
(17)眼花liáo( )乱
(18)富丽堂huánɡ( )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cái
duàn
liú lí
hài
piē
lüè

qiè
fà lánɡ








勒令( )
勒住( )

lēi
(19)勒
赞yù( )
juàn( )恋
ténɡ( )写



(20)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制裁:__________________
(2)惊骇:__________
(3)赃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箱箧:______
(5)荡然无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惊慌害怕。
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子。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3.辨析词语。
词语 丰功伟绩 汗马功劳
同 都指功劳。
异 “丰功伟绩”指伟大的功劳和成就;仅用于赞颂少数对人民有巨大贡献的人;不用于自己。 “汗马功劳”仅指功劳;各种场合都可以用;一般人也都能用;包括自己。
例 ①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 。 ②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立下了 。
丰功伟绩
汗马功劳
初读感知
【三】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法自主学习。
圈点批注法要求:
①画记段落序号,标记需注音、注释的生字词。
②圈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并写上自己的理解感悟。
③在关键语句(主旨句、过渡句、中心论点等)下画横线。
④有疑问的地方,标记问号。
一位普通读者和巴特勒上尉读到这封信,内心感受分别是怎样的?请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作为普通读者的感受:惋惜、痛恨……
作为巴特勒上尉的感受:难以忍受、气急败坏、羞愧……
初读思考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痛斥英法联军
理清结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交代写作缘由
表明立场
盛赞圆明园
坚持正义
胸怀博大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绸缎(chóu)   赞誉(yù)   琉璃(liú)   荡然无存(dàng)
B.朱鹭(lù) 晨曦(xī) 瞥见(biē) 丰功伟绩(jì)
C.洗劫(jié) 剪影(jiǎn) 箱箧(qiè) 富丽堂皇(fù)
D.珐琅(fà) 耗费(hào) 掠夺(lüè) 恍然大悟(huǎng)

B项瞥见(piē)。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明园昔日宏伟壮丽的景象已荡然无存。
B.在龙门石窟文物艺术珍品的倒卖中,他是丰功伟绩的操盘手。
C.这些民居,有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有的是木质的楼阁,有的点缀着亭榭……美观而宜居。
D.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B项“丰功伟绩”意为伟大的功绩,一般指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 。褒义贬用。
雨果先生的这封信既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又讽刺了侵略者,勇揭真相。文章深刻的内涵包含在极具特色的语言中。
小 结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03
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难点)
0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重点)
02
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把握观点
【一】
1.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2. 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是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论述的。
3.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求得赞誉,歌颂他们远征的丰功伟绩。
(1)巴特勒上尉想要看到作者怎样的回答?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
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
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
批判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焚烧圆明园的行为。
(2)作者给出的回答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英法联军求赞誉
盛赞圆明园
怒斥强盗行径
表明批判态度
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
圆明园毁得让人心碎
层层推进 逐步展现
作者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先对圆明园进行了梦幻般的描绘,再揭露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暴行,最后以“我证实……”的句式,突出表明批判英法联军暴行的观点。
(3)请根据以上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赞圆明园
【二】
1.作者从哪些方面想象并描绘了圆明园之美?
从圆明园的外观与规模,圆明园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圆明园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运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写出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辅以白描的手法,“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等内容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构筑起梦一般的圆明园。
2. 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圆明园之美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运用铺陈手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在第3段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铺陈
知识链接
铺陈,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讴歌等,以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铺陈与排比的不同点
铺陈 排比
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
用于通篇或段落 用于段落或语句
不可存在于排比 可存在于铺陈
知识链接
类比
圆明园
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
比较
盛赞了圆明园在世界建筑中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从侧面表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行径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
3.请从类比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类比
类比,指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进行类比的事物本质属性必须相同,否则就不能构成类比。
知识链接
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世界奇迹
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亚洲文明的剪影
4.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揭露罪行
【三】
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这两句话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国家、政府(抽象)
强盗(具体、贬义)
比喻
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2.作者在揭露英法联军罪行的过程中,大量援用“反语”。分析下列句子使用反语的表达效果。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反语充满了对侵略者
辛辣的讽刺与批判。
(1)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更漂亮”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讽刺和愤慨。
(2)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按照常理,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样子,但是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
(3)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作者把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与开头相呼应,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4)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写出了……的意思,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含有嘲弄、讽刺(或者赞扬)的意思。
反语
知识链接
探究立场
【四】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1)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明确,态度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义正词严,令人信服。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很清楚的。但是,一般的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2)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
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的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3)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中国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他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五】
拓展延伸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小说、剧本,还有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等。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剧本《克伦威尔》等。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雨果
“巴特勒上尉”是何许人也?《雨果和圆明园》这本书的作者程曾厚教授查阅了雨果所有的书信往来,都没有发现这个人。他询问多名从事雨果研究的法国同行,他们无不面面相觑。最后他大胆推测:巴特勒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假如这个推测成立,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这种写法?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雨果是个具有人类良知的作家,是1848年欧洲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热烈拥护者和积极参加者,与实行王政复辟、推行殖民主义的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势不两立,并因此不得不于1852年流亡到英吉利海峡的一个小岛上,直至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溃败为止。尽管如此,当年启蒙运动先辈们的“中国热”在他身上依然保留着浓浓的余温,以至在他流亡期间的住宅“高城居”甚至他情人的住宅“高城仙境”里都布置了“中国客厅”,并始终不遗余力地收集中国的艺术品,直至发现并购得了一部分法国侵略军从圆明园抢去的珍宝,这既满足了他的“中国情结”的需要,同时也因此掌握了一部分法国侵略军犯罪的证据。
——叶廷芳《<雨果和圆明园>序》
巴特勒上尉这一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这样的人是大量存在的,是英法联军的化身,具有普遍意义。雨果给一个并不存在的人写信,既与他流亡的生活相契合,又可充分地表达他对东方艺术的赞赏和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行径的强烈抨击。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热爱全人类文化成果;
公正、人道、是非分明;
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博大胸怀。
读完本文,你对雨果作何评价?请你给他写一封简短的信,说说你的想法。
(示例)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
我真的非常佩服您的勇气和格局。您能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指出强盗政府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行为,这实在难能可贵。我要为您的公正和良知点赞!
此致
敬礼!
一个敬重您的中国学生:××
××××年×月×日
理清结构
交代写作缘由
表明立场
呼应开头
征求意见
圆明园
盛赞
英法联军
人民立场,人类高度
控诉、谴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谴责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雨果对法国的“胜利”既然没有喜悦、赞美,就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B.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C.北斗系统为火神山医院提供高精度测量,引导应急物资运输车辆及时送达、安全运行。
D.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A项“既然……就……”改为“不仅……而且……”。B项应在句尾加上“……这一行为”。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安全运行、及时送达”。
当堂检测
2.下列对书信格式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称呼要顶格写,单独占一行,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称呼后面要用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B.称呼下面接着就是问候语。一般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开始。
C.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一般在问候语的下一行空两格开始写,也可以在问候语后面接着写。
D.落款,是署名和日期的统称。写信人姓名写在信的末尾右下方,姓名写在日期后面。

D项日期写在姓名下面。
作者运用铺陈、类比的写法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的罪行给予辛辣的嘲讽,极具批判力量。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能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将政府与法兰西人们区别开来,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的同情,他也由此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赞誉和崇敬。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