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2 19:25:31

文档简介

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字迹工整,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神人兽面纹(图)是良渚文化的独特标志。该图案
A.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B.实证了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
C.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最初起源
D.表达了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2.以诗证史是我们观察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 科举考试放榜时的盛况
B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迹象
C 三月无雨早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实行租庸调制弊端明显
D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市民文化已经成为主流
3.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巩固君主专制
4.清朝中期,以袁枚为代表的士人阶层,逐渐把“文才”视为女性的美德之一、使“满腹诗书的女子”成为“家学传统的继承者”“书香门第深厚渊源的缩影”。据统计,在4000多位中国历代女作家中,清代就超过3600位,其中70%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当时
A.世俗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 B.女性教育以增长才学为主
C.社会观念蕴含着进步趋势 D.江南地区上升为文化重心
5.下图为1900年美国发布的一幅漫画。画中山姆大叔肩挑手提宗教、教育、桥梁、机器等一大堆物品,一只脚踩在菲律宾土地上向中国走来。画面右下方的中国土地上,一名小个子中国官员正张开双臂欢迎山姆大叔的到来,身旁竖立着征求“水利工程、缝纫机、电力”等告示。该漫画旨在
A.支持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B.美化美国的殖民侵略行为
C.鼓励维新变法的全面实施
D.彰显美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6.据下图可推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
A.受俄国革命模式间接影响
B.集中在长江沿岸农村山区
C.与国民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D.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趋势
7.如表所示是1937年、1942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的统计数据。对 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
时间 资本总额/万元 在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占比
1937年 421.6 1.17%
1942年 20949.9 10.80%
A.沿海企业内迁为抗战积聚力量 B.国民党未雨绸缪改善工业布局
C.大革命拓展民族工业发展空间 D.全民族抗战改善企业生产环境
8.刘少奇在1948年12月写《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国家经济是无产阶级手中的基本工具,而合作社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只有国家经济而没有合作社,国家经济就无所作为;只有合作社而没有国家经济,合作社就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据此可知
A.内战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斐然 B.中共在提前酝酿两种经济形式的整合
C.国共两党两种政治前途的较量很激烈 D.新中国三大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9.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据方创林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A.A段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和计划经济建设
B.B段城市化倒退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C段城市化加快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D段城市化迅速发展是因为中国加入了WTO
10.近十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加快推进,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合作项目为当地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这些反映了我国
A.贯彻“亲、诚、惠、容”理念,发展友好关系
B.秉持“真、实、亲、诚”原则,构建伙伴关系
C.直接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
D.基本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包围
11.该法典刻在一个黑色玄武岩柱上,岩柱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浮雕下面是用楔形文字镌刻的铭文。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以下对于该法典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的特点 ②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习惯法汇编
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埃及时期的社会情况 ④是研究当时社会的一手资料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12.下图为一位同学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一目时所作的课堂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亚述帝国
13.1351年和1353年,英格兰颁布的两道法令限制了教皇在英格兰教会内部的人事任免与法律规范方面的控制权。此后,新的原则——各国教会可以不受教皇干涉地处理部分事务,被各国的国家宗教会议确立起来,并得到了教皇们的勉强承认。这得益于
A.世俗王权有所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人文主义精神发展 D.民族教会最终确立
14.“他们经营着中国丝绸和瓷器、印度和东南亚的调味晶和香料、拜占庭帝国的珠宝和精美织物;他们的冒险还来到之前从未有过系统的远距离贸易的地区;他们带着驼队穿越撒哈拉沙漠,用食盐、钢、铜和玻璃从西非诸王国换回黄金和奴隶;他们造访东非沿海地区,从那里获得奴隶和兽皮等当地的土特产。”这里的“他们”
A.成为亚欧非交流的桥梁 B.垄断商路威胁西欧市场
C.引领航海时代促进全球联系 D.开通丝绸之路推动东西贸易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A.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16.番薯在日语中被称为“芋”,17世纪末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带到日本。萨摩的藩主在鹿儿岛种植番薯,将其称为“唐芋”。后来日本人还用番薯制作烧酒,即“萨摩白波”。这可用于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欧洲作物品种得到广泛传播
C.亚洲饥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D.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
17.加尔文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并在世俗活动中证明自己的信仰。一方面,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努力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又需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保持自我奋斗、节俭有度的理性生活。”由此可知,加尔文的主张
A.完善了基督教会世俗生活的理论 B.受到了启蒙运动精神内核的影响
C.推动了天主教会改变奢靡的生活 D.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
18.下列表格中,史实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建立
B 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 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C 美国发表《独立宣言》 美国已经获得了完全独立
D 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 德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
19.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可能是由于
A.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 B.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
C.出现了工厂,形成了工厂制度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0.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等。据此可推知
A.工人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早期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性联合
C.早期工人运动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D.英国宪章运动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21.1795年,法国政府成立东方语言专院,研究亚非拉三洲的文明,包括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19世纪末,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协助下,法国政府出版了大量介绍东南亚的书籍,其中《安南书目》涵盖当地人文历史及地理地图等内容。法国政府这些举措
A.旨在拓宽法国人认识世界的视野 B.推动了落后地区民族文化复兴
C.意在为法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便利 D.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22.一战前,列宁曾说:“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下列关于一战的观点与列宁上述认识相近的是
A.“垄断资本的形成,孕育着世界性战争”
B.“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协约国为消灭种种黑暗主义、发展种种光明主义而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23.苏联工业化对农村提出以下要求:防止农村两极分化;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和积累,积累的方式不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而是以国家垄断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让农民缴纳额外税;实行国家计划严格控制下的卖方市场。据此可推知,斯大林体制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佳途径 B.在农村保持某种程度的自然经济状态
C.排斥市场并且禁止商品交换 D.借鉴了西方工业化资本积累的模式
24.《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其中“大国一致原则”和“核均衡”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双支柱”。联合国还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A.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 B.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
C.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D.消除了大国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25.下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政策说明
时间 事件
1947年5月22日 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4月4日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A.美苏两极格局正在形成 B.美国以欧洲为对外战略重点
C.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D.战后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壮大
26.如表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场改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英国 撒切尔夫人改革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美国 里根改革 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
A.走上了福利国家发展道路 B.是二战后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C.消除了经济“滞胀”现象芯垦 D.减少福利支出是改革内容之一
27.1953年,苏共对于农民个体副业生产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
A.推动了农业改革不断深化 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D.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
28.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将重点议题从政治上转移到经济问题。图为1961—1981年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中经济相关宣言、决议与纲领数量变化图。这反映,不结盟国家
A.追求建立新的国际治理机制
B.致力摧毁世界殖民体系
C.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
D.努力构建区域经济集团
29.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处理和加工。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改善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人力投人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带动许多边沿产业的生产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
A.具有较高的产业价值 B.带动了科学理论的创新
C.亟须政府的财政扶持 D.改变了人际交流的方式
30.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这显示了( )
1500-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
A.经济集团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世界大战越来越不可能发生
第Ⅱ卷 材料分析题
二、材料解析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合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不能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那样从轻工业开始,而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为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受命制定五年计划,在计划中对国民经济的投资、工农业的增长比例、冶金、交通各方面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数字和发展目标。另外还规定,必须逐步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加强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1932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戴隆斌《斯大林传》
材料二 (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铁为例,五年内炼铁能力增加了280万吨,炼钢能力增加了253万吨。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以一只“看得见的手”调动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需要建设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的产量和投资的规模,都由国家通过计划直接安排。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
——摘编自《瞭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一五”计划的共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中世纪王权强化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20世纪下半叶,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说,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波澜起伏却相对平稳。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大胆改革、积极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开发资本主义的潜力,是其化险为夷更直接的依托。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化解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固定程序和救治“良方”,但改革触及的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矛盾、维护资本利润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目标依然如故。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根据材料的提示,任选一个角度,结合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标题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C B C A B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A A B D D B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B B B D C A A C
31.(1)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6分)
(2)解放生产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推动世界经济发展。(8分)
32.(1)关系:工商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王权的强化;王权的强化保护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5分)
影响: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5分)
(2)变化: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商品的种类增多,流通量大;贸易的范围扩大;贸易中心发生转移。(4分)33.范文1两极格局中孕育了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随着冷战形势的不断发展,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对峙,推动两极格局形成。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新兴力量不断兴起,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随着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欧和日本成为非常重要的国际力量,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了东欧国家的反抗和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与此同时,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兴起了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两极格局本身是不完整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其他力量中心也在发展,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范文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
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也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经济危机的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无序竞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整,如制定经济计划、增加政府开支,利用信贷、税收、利率等手段实施调控,这使资本主义发展一度增长非常迅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这对于缓和收入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福利制度也带来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和一些观念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这些变化主要触及的是统治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