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为中国古代一种生产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工具名为翻车,发明于东汉时期 B.该工具的出现缘于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
C.该工具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的革新 D.该工具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铁制工具取代木石工具 B.水利工程加速统一进程
C.灌溉工具推动农业发展 D.工具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3.据考古资料统计,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即多达89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我国( )
A.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B.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在全国普遍使用 D.农用动力发生革命性变革
4.下面两幅图所示分别是考古工作者在西亚和中国发掘出的文物。它们可用于说明古代( )
A.东西方青铜制造技术的频繁交流 B.人类最早使用的青铜农耕工具
C.不同文明耕作工具存在的相似性 D.青铜冶炼技术在亚洲最早出现
5.汉代《二年律令·田律》规定:如果牲畜食用或损毁他人庄稼,将对主人实施惩罚,并不准牧猪。因此汉代主要在沼泽洼地牧猪。魏晋以后,牲畜逐渐由牧养变为圈养,牧猪就很罕见了。影响牲畜饲养方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律令儒家化的推动
C.政权并立的局面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6.宋人陈剪在《农书》中指出,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而宋人则多有积极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 自为理之必然。这表明陈剪( )
A.主张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 B.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C.注重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 D.深受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影响
7.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出土了玉器(琮等)、绿松石器和白陶器等特殊的手工业制品,还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据发掘者模拟实验和估算,如调动1000人以当时的生产工具完成城墙的修建,就需要1年零2个月的时间。这反映出当时( )
A.初步具备了国家形态 B.已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C.社会阶级分化已产生 D.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已奠定
8.中国的农学源远流长。从中国的三部农书来看,明代《农政全书》和清代《授时通考》中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元代王祯《农书》的重复。由此,可以看出( )
A.明清科技缺乏创新 B.中外文化交流隔绝
C.元代农业达到顶峰 D.古代农书备受重视
9.龙山文化墓葬中许多随葬器物制作精美,形成了以蛋壳陶高柄杯为主,包括鼎、甗(yan)、鬻(gui)、罐、盆、罍(lei)等形成的组合,“这些器物既可在祭祀、庆典等场合使用,也可以作为随葬品入葬,但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便使用的”。这反映出当时( )
A.早期礼制文化产生 B.奴隶制国家形成
C.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D.社会分工的细化
10.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源于人口的快速增长
C.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推动北方农耕技术南传
11.清代学者认为,清代《授时通考》《农具记》收录的农具和农业设施都沿袭元代《王祯农书》,均是清代以前创造的适应个体小农经营的传统农具。同时,农田的零星分散、农民的贫困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 B.小农经济已经发展到高峰
C.农耕文明具有旺盛生命力 D.海禁政策阻碍了西学传入
12.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大约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3.《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
14.丝绸是中华文明创新性成就之一、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丝织品残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00克,堪称奇迹。据此可推知( )
A.丝织业发源于中原大地 B.湖南较早采取家庭式劳作
C.汉代时创新了纺织工具 D.北方丝织业长期领先南方
15.《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芍陂水利工程始建予春秋中期楚庄王时期,在修建芍陂之前,寿县应是旱涝频繁。当时的楚国令尹孙叔敖,为解决旱涝灾害,开凿稻田、发展农业、保证军民用粮,从而辅佐楚王创立霸业,兴修了芍陂水利工程。
——摘编自朱立琴、王黄莫楠、郑大俊《芍陂水利工程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材料二 在国家重农态度影响下,地方官员对芍陂灌区非常重视。至元二十三年在芍陂灌区专设芍陂屯田万户府,置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同知、通判等官员,管理芍陂屯田事宜。元代芍陂屯田以军屯为主,长期的军事驻扎为平定地方叛乱提供了军事力量。据学者研究,元代芍陂灌区广泛种植有稻、麦、粟等,这与当地农业技术的提升显然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熊帝兵《元代芍陂灌区农业发展状况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芍陂水利工程兴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芍陂治理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有学者认为,“各种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虽然都是政府的官设机构,但都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有学者还指出,官营手工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到清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参考答案:
1.A
2.D
3.B
4.C
5.A
6.B
7.B
8.A
9.A
10.A
11.A
12.A
13.A
14.C
15.A
16.(1)周边区域旱涝频繁;楚国争霸需要;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士”的崛起。
(2)国家重视;设置官员管理;芍陂屯田以军屯为主;芍陂灌区种植作物广泛、多元。(任答3点)
17.(1)特点: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劳动者来自民间注籍匠户且世代无偿劳作;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技术分工细;具备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和基本性能;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政府派遣官吏管理。
(2)趋势:私营手工业的种类逐渐增多;从家庭副业和小作坊发展到工商业市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成因: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相对松弛;市场的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