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对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先民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些植硅石自1.5万年前便开始大量出现,直到距今约9000年前洞穴被废弃为止,始终未曾断绝。这两处文化遗存的先民( )
A.很可能以稻米为食 B.储备稻米防范旱涝灾害
C.已经开始饲养禽畜 D.族群聚居地仍不断迁移
2.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发现的炭化粟、黍的籽粒表明当地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该区域是粟、黍驯化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3.在距今约8000至7600年前的河北邯郸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多处房基、灰坑以及成批的储粮窖穴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以及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这些发现反映了磁山文化先民( )
A.掌握原始的食物储备技术 B.形成专业化社会生产分工
C.即将迈入初始形态的国家 D.依赖渔猎维持食物的供应
4.汉代在果蔬栽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氾胜之书》中详细记载了利用“靠接法”来生产大型瓜,班固在《汉书》中详细记载冬季时温室栽培蔬菜的方法。这说明( )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有极大发展 B.国家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C.生产工具革新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D.农业技术的进步源于长期生产实践
5.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罗马北部的一座城市的人们有了“面食”,但材质和制作工序不详,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B.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相同
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D.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6.土地是古代雅典人财富的主要形式,所以梭伦改革衡量财富的标准是根据人们从土地上所得的谷物、油、酒等收入;且农民也是城市居民,从公元前403--公元前402年,雅典四分之三的公民是农民。据此可以推知( )
A.农业是古代雅典城邦发展的基础 B.古代雅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雅典城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 D.梭伦改革增强了城邦的经济功能
7.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骨器、石器以及稻壳等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由此可知( )
A.当时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B.当时中国的大地上邦国林立
C.河姆渡人逐渐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D.河姆渡人即将进入阶级社会门槛
8.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选必二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时进行的笔记整理,其中存在错误的地方有几处 ( )
地区 农作物 土地制度
西亚 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
中国 粟和水稻的发源地 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种地主手中
希腊 贫瘠土地上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美洲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全部由贵族占有
A.1 B.2 C.3 D.4
9.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推断( )
A.中国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公天下”变为“私天下”
C.尚未出现社会贫富的分化现象 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已建立
10.《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余篇诗歌,其农事诗中有几处提到麦类作物生产活动(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作品 《鄘风》 《王风》 《豳风》 《大雅 生民》 《魏风》
内容 “爰采麦矣” “丘中有麦” “禾麻菽麦” “麻麦幪幪”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地域 甘肃 河南 陕西 山西 河北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南方地区小农经济的兴盛
C.小麦在北方种植 D.小麦成为先民最主要食物
11.据考证分析,100万年前全球人口仅有1万~2万;距今10万年时,只有2万~3万,千年人口增长率不足1%。新石器时代,世界人口虽增长极其缓慢,但出现了有意义的增长状态。世界人口出现“有意义的增长状态”主要是因为( )
A.原始农业产生 B.铁制工具普及 C.私有财产出现 D.人类居所稳定
12.下表为有关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问题的部分数据(单位:亿市斤)。这表明中国古代( )
朝代 粮食总产量 口粮总量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
春秋战国 205.39 222.72 247.4
秦汉 591.4 417.6 464
魏晋南北朝 415.8 348 386.8
隋唐 889.82 626.4 696
宋辽金元 1749.45 835.2 1113.6
明 2385.88 1392 1718.5
清 2340.97 2088 2456
A.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B.传统农耕技术停滞
C.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D.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13.据考古发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中发现了10枚稻壳印痕,1000多粒炭化稻米和水稻叶硅酸体以及水稻颖壳双峰乳突碎片。同时,清理出房址45座、灰坑370座、陶窑9座、墓葬349座、瓮棺32座以及笛形骨管乐器、刻符龟甲片、大量的磨制工具等。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
A.农业发展促进了生活方式变化 B.原始农业呈现地域性与过渡性
C.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D.物种单一限制了文明发展程度
14.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一处都邑性质的聚落。考古学者在遗址宫城的祭祀区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水稻,几乎不见粟和黍,而宫城其他区域出土的绝大多数都是粟、黍。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 )
A.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 B.注重精耕细作的生产
C.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 D.以水稻为主要的作物
15.《诗经》中有许多女性视角的诗篇,如《(采采)卷耳》《采蘩》《采菊》《采苓》《采薇》《采芑》等篇。众多“采”字,反映出当时( )
A.女性生产劳动贡献突出 B.农耕生产以采摘为中心
C.妇女在纺织业中的作用 D.农业种植业的日益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
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西瓜优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种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江南地区有喝烧酒、吃西瓜的习惯。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盖和瓤后,将鸡(鸭)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种作料,然后蒸煮熟透,统称西瓜盅。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花生的起源,有学者认为中国是花生起源地之一,也有学者对此质疑。
材料
①西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304年)中,对千岁子的描述说:“千岁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干者壳肉相离,撼之有声。”从其记载所述的性状来看疑似花生。(注:同时千岁子这个名称在《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中又名仙人掌草,是一种攀缘在岩石上的植物。)
②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钱山漾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在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掘得了完全炭化的花生种子。用碳14年代测算法对两地与花生同一灶坑出土的稻谷、木炭等遗物测定,距今分别为4700±100年和公元前2800±145年。
③2014年4月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证明田间栽培的花生是两个野生种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二者的原产地均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时间公元前3000~前2000年。
④南美洲的花生野生种群,分布在从巴西北部至南纬35%的区域,我国属于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域宽广,又有干湿交替适合野生种群生长与保存的条件,尤其在福建、云南、江西、广西等未垦殖的林区边缘地带。
——摘编自游修岭《说不清的的花生问题》等
根据材料,说明学者质疑中国是花生起源地的依据,指出运用史学界有争议的史料应秉持的态度。
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A
6.A
7.C
8.C
9.A
10.C
11.A
12.A
13.A
14.C
15.A
16.(1)特点:种植历史较为悠久;外来物种逐渐本土化;种植范围逐渐向南推广,最后全国广泛种植;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开发出多种用途(药用、餐饮、零食等);逐渐具有鲜明的商品化性质。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西瓜自身是优质水果,用途广泛;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西瓜种植技术的进步;南北交流、民族交融。
(2)影响: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融合,成为许多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7.依据:关于西晋书籍记载花千子是否是花生尚无确认;浙江、江西虽有花生种子的考古发现,但缺乏佐证史料;地理环境只是作物生长的外部条件,而非决定性因素。
态度:质疑辨析(甄别);求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