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四节 鱼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阅读课本,识记知识: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
★1、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是: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鱼适于游泳的特点: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鱼的体表常常有鳞片覆盖,鳞片表面有滑滑的黏液,起保护身体的作用,也可以减少鱼游泳时水的阻力。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3、鱼的呼吸:(1)呼吸器官是鳃,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2)鳃丝:颜色鲜红(原因是鳃丝中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既多又细(可以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适于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2)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一张一合,说明鱼在进行呼吸。
★4、鱼类的共同特征是:①生活在水中 ②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③用鳃呼吸 ④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6、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7、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8、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9、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海龟是爬行动物。
★10、下图为鲫鱼的形态图,据图回答问题:
(1)鲫鱼的外形呈流线型,这对于它适于水中游泳的意义是 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
(2)鱼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
(3)鱼的呼吸器官是 鳃 ,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会看到墨汁从鱼的鳃盖后缘流出。轻轻掀起鳃盖,发现鱼鳃的颜色是 鲜红色的,原因是鳃丝上布满了毛细血管。水从鳃流出后, 二氧化碳 气体明显增多。
(4)图中【 ④】 侧线 左右各一条,起着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1.我国的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技术将不同生活习性的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中,下列关于混合养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 B.充分利用各种天然饵料
C.提高鱼的总体产量 D.他们食性相同,节约成本
答案:D
【分析】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详解】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可见ABC正确,四大家鱼的食性相同,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鱼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
B.可以将工厂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海,丰富鱼类的饵料
C.有的鱼具有观赏价值
D.鱼丰富了人类的文化
答案:B
【分析】鱼类与人有较密切的关系。
【详解】AD.鱼类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融入了人类的文化,如“年年有余”意思是年年富贵有财,代表美好的祝愿,AD正确。
B.工厂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水域环境,使一些水生生物灭绝,B错误。
C.有许多鱼具有观赏价值,D正确。
故选B。
选择题
1.5岁的小明看到家里鱼缸中的金鱼总是不停地大口吞水,便问这是什么原因?你会回答说这是鱼在( )
A.滤取食物 B.调节比重 C.平衡身体 D.进行呼吸
2.鱼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是
①有鱼鳔能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②能在水中呼吸③有侧线能感知水温、水流④身体呈流线型⑤能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②⑤
3.下列有关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鱼用鳃呼吸,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B.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C.鱼体表常常覆盖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身体的作用
D.鱼生活在水中,主要是通过鱼鳍的摆动产生动力游泳
4.“鱼戏莲叶间”是描写鱼在莲间游泳的情景。为小鱼游泳前进提供动力的是( )
A.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 B.尾鳍和臀鳍的左右摆动
C.胸鳍和尾鳍的左右摆动 D.胸鳍和背鳍的共同协调配合
5.鱼类在水中测定方向,感知水流和水温的结构是( )
A.鳍 B.侧线 C.鳃 D.体表黏液
6.下列关于软体动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章鱼不属于软体动物 B.软体动物通常有贝壳
C.有些软体动物能形成珍珠 D.水生软体动物和鱼都用鳃呼吸
7.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重要的养殖鱼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四种鱼都是淡水鱼类 B.体表覆盖鳞片,运动器官主要是鳍
C.体内有鳔,是感觉器官 D.靠鳃呼吸,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8.关于“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特征”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鲫鱼在水中用口呼吸
B.鲫鱼靠眼感知水流方向和速度
C.鲫鱼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胸鳍和腹鳍
D.鲫鱼身体背面深灰色、腹面银白色
9.大多数鱼的生殖方式与两栖类相似,吃鱼时发现鱼肚子里的“鱼子”是( )
A.小鱼 B.卵细胞 C.受精卵 D.胚胎
10.水族馆里水生动物多种多样,可谓“鱼龙混杂”。请指出下列哪一组是真正的鱼类( )
①娃娃鱼 ②鲍鱼 ③海马 ④章鱼 ⑤鲈鱼 ⑥中华鲟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③④⑥
11.根据鱼的生活环境,可将其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两种。下列属于淡水鱼的是( )
A.鲳鱼 B.石斑鱼 C.鲢鱼 D.比目鱼
12.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家鱼”混合养殖的叙说错误的是( )
A.青鱼以螺蛳、蚬蚌为食,所以栖息在水域的底层
B.鲢鱼以水草为食,主要栖息在下层水域
C.混合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天然饵料
D.这种养殖方式被世界公认为生态养鱼的杰作
13.下图示“四大家鱼”的混合养殖,这种养殖方式被世界公认为生态养鱼的杰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是鲢鱼又称白鲢,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B.[2]是鳙鱼又称花鲢,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C.[3]是草鱼又称“草混子”,以水草为食
D.[4]是鲫鱼,徐州俗称“曹鱼”,是杂食性的底栖鱼类
14.我国淡水鱼中,著名的“四大家鱼”是指( )
A.草鱼、鲤鱼、鲫鱼、青鱼 B.鲤鱼、青鱼、带鱼、鲢鱼
C.鳙鱼、带鱼、鲫鱼、草鱼 D.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1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是指带鱼、鲤鱼、黄鱼、鲫鱼 B.紫菜不属于藻类植物
C.蜈蚣是软体动物 D.河蚌依靠斧足运动
二、非选择题
16.实验探究:
小明是个善于思考的同学,他在家中观察饲养的金鱼时,想到一个问题: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他设计了如下方案,试分析回答:(提示: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
步骤 烧杯① 烧杯②
1 加入1000毫升清水、一条健康的成年金鱼 加入1000毫升清水,但不加入金鱼
2 在金鱼口前方滴入2~3滴BTB溶液,观察流出鳃盖后缘的水的颜色变化情况,并记录 滴入2~3滴BTB溶液,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并记录
3 重复以上实验2次,分析得出结论
(1)在制定探究实验方案前,小明作出的假设是: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 增加。
(2)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 。
(3)预测结果是:烧杯①中流出鳃盖后缘的水显 色,烧杯②中的水显 色。烧杯②的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4)步骤3中“重复以上实验2次”,作用是 。
(5)小明在实验中发现鱼的身体可分为三部分:头部、 部、尾部;呈 型,这种体形可以减少游动时的阻力。轻轻掀起鳃盖,发现鱼鳃是 色的,原因是鳃丝内密布 。
17.小贝为了说明鱼鳃脱离水和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做了以下实验。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①手指并拢(如图甲),掌心紧贴桌面白纸,用铅笔沿手画出一条轮廓线。
②5个手指分开(如图乙),掌心紧贴桌面白纸,用铅笔沿手画出一条轮廓线。
③准备2根棉线,沿着上述两条轮廓线放置,剪去多余部分;用米尺量出这两根线的长度,发现量出图乙轮廓棉线的长度更长。
(1)鱼的呼吸器官是 。
(2)图 模拟的是鱼在水中时鱼鳃的状态,手指模拟了鱼鳃中 (填序号)所示结构。
(3)由此实验可推测,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是鳃丝离开水后会粘连在一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填“变大”或“变小”),从而导致鱼缺氧死亡。
(4)本模拟实验有哪些不足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
18.鱼类生活在水中,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那么,鱼在水中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呢?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择了鱼的尾鳍进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这个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鱼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假设: 。
(2)以下有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选取一条大小适中,有活力的鱼,放入水槽中仔细观察。
方案二:选取一条大小适中,有活力的鱼,剪掉尾鳍后放入水槽中仔细观察。
方案三:选取两条大小,活力相同的鱼,将其中一条鱼的尾鳍用硬纸板夹住做捆绑处理,另一条鱼不做处理,放入两个相仿且水量相等的水槽中,仔细观察。
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要选择的方案是 。选择的理由是 。
(3)你选择的方案中,设置的对照组是 ,变量是 ,其他条件要 。
(4)探究实验的预期结果是 。
(5)在这个探究实验中,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和作出什么假设?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19.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淡水鱼养殖场众多。由于养鱼池多为独立挖建而造成水体不流动,水体富营养化(氮、磷增多,藻类过度繁殖,水溶氧下降)也成为了痼疾。李红同学结合所学初中生物学知识,查阅资料论证,着手对自家的鱼塘增设多个水槽,在水槽一端安装推水增氧机,在推水增氧的同时投放饵料。由于水的流动,水溶氧增加,同时鱼粪和残饵可集中排入污水处理区净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鱼的身体结构特点与其在水中的 (运动方式)相适应。
(2)水槽中循环流动的水,溶氧量充足,有利于鱼用 (呼吸器官)获得较多的氧气。
(3)在污水处理区种植的荷花等多种水生植物,属于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 者,同时也起到吸附和净化的作用;该区域还散养了螃蟹、螺蛳、白鲢鱼等水生动物,它们能以污水中残留的有机质为食,促进了 循环。
(4)与以养殖鱼为主要成分的传统池塘相比,李红同学改造后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实现“小塘养鱼,大塘养水”,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养鱼新模式。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附: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D
【分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用鳃呼吸,鱼总是不停地大口吞水这并不是在进食而是在呼吸,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详解】A.当金鱼吞入食物时,也将水喝到嘴里,然后食物被咽下,而水就从两侧的鳃流出体外,但是,水中没有食物时,金鱼也不停的大口吞水,可见,不是为了滤取食物。A错误。
B.鱼类依靠鱼鳔调节身体比重,B错误。
C.鱼类依靠胸鳍和腹鳍维持身体平衡,C错误。
D.观察活金鱼,可以看到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鱼类不停地吞水,实际是在呼吸。D正确。
故选D。
2.D
【分析】鱼类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在体色、体形、鱼鳍、侧线、鳃、鳔等方面都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详解】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①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②鱼用鳃呼吸,能在水中呼吸。③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④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能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⑤能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所以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具有鳍,能在水中游泳,自由运动;二是具有鳃,能在水中呼吸。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D
【分析】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A.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鱼鳃由鳃丝构成,鳃丝多而细,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正确。
B.鱼身体呈流线型,体表有鳞片能分泌黏液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正确。
C.鱼的体表常有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起保护作用,正确。
D.鱼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提供动力的主要是躯干部和尾的摆动,错误。
故选:D。
4.A
【分析】鱼的运动器官是鳍,有尾鳍、臀鳍、背鳍、腹鳍、胸鳍.各种鳍是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运动。
【详解】鲫鱼的鳍有尾鳍、臀鳍、背鳍、腹鳍、胸鳍。其中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左右方向的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背鳍有保持竖直方向的平衡的作用;尾鳍能够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控制运动的方向。鱼在游泳时,前进的动力来自于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各种鳍是相互协作来完成运动的。
故选A。
5.B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其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详解】A.鱼类生活水中,鳍是鱼的运动器官,其中背鳍、胸鳍、腹鳍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躯干和尾部的摆动能产生前进时的动力,故A不符合题意。
B.鱼类的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使其能准确的避开障碍物,故B符合题意。
C.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故C不符合题意。
D.鱼类的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鳞片,能分泌黏液,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分析】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详解】A.章鱼是一种软体动物,属于头足纲中的一种。与其他软体动物一样,章鱼的身体由头、胸和腹三部分组成,具有柔软的外壳和内部骨骼支撑系统,A符合题意。
B.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B不符合题意。
C.珍珠是由于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所分泌的珍珠层将偶然落入的沙粒包裹而形成的,有些软体动物能形成珍珠,如蛤、蚌等,C不符合题意。
D.水生的软体动物用鳃呼吸,陆生的则以密布微丝血管的外套膜呼吸,鱼类用鳃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分析】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能分泌黏液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减少水的阻力;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鳍游泳等。
【详解】A.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我国淡水四大家鱼,A正确。
B.这四种鱼的体表覆盖鳞片,鱼是靠躯干和尾部以及鳍辅助游泳,B正确。
C.鱼体腔内有鳔,鳔内充满气体,能够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深浅位置,C错误。
D.这四种鱼都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D正确。
故选C。
8.D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据此解答。
【详解】A.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故A错误。
B.鲫鱼的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故B错误。
C.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鲫鱼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尾鳍和躯干部的摆动,故C错误。
D.鲫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为鱼的保护色。由于我们从水面上方向下看,看到水面下方为深灰黑色,正好与鱼背部的颜色相同,不易发现它;而从水底向上看时,看到的为白色,又恰好与鱼的腹部颜色相同,这样鱼的体色就很好地保护,故D正确。
故选D。
9.B
【分析】此题考查是鱼的生殖发育特点,据此答题。
【详解】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经过交配以后,分别把两性生殖细胞排放到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鱼的生殖方式为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吃鱼时发现鱼肚子里有许多“鱼子”,这是鱼的卵细胞。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①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类。
②鲍鱼、④章鱼的身体柔软,属于软体动物。
③海马、⑤鲈鱼、⑥中华鲟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它们都属于鱼类。
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C
【分析】根据鱼的生活环境,可分为以下两类:1、海水鱼:生活在海洋中,适应较高盐度的海水环境;2、淡水鱼:生活在淡水中,如陆地上的河流和淡水湖泊中,不能适应较高盐度的海水环境。当然,有些鱼类既能生活在海洋中,也能生活在淡水中。或在生长期的某一阶段会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
【详解】A.鲳鱼是海水鱼,它是生活在近海中下层的鱼类,故A不符合题意。
B.石斑鱼品种较多,其中大部分品种为海水鱼,也有少部分品种为淡水鱼。淡水石斑鱼主要为热带鱼,可在淡水中生长,海水石斑鱼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百分之一以上海域生存,故B不符合题意。
C.鲢鱼是鲤科鲢鱼属中大型淡水鱼类,喜栖息在溪流、江河、湖库等水体的中上层,故C符合题意。
D.比目鱼身体侧扁,它的眼睛是长在身体一侧的,属于是鱼类中的不对称结构,它是永久地侧躺在海底的,不过也有一些种类,它也是可以生存在淡水中,不过多数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分析】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详解】A.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以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为食,A正确。
B.鲢鱼栖息在水域的上层,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
CD.我国“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是根据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混合放养在一个池塘里,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立体空间,又全面而又合理地利用各种天然饵料,提高人工饲料的利用率,还可以发挥不同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维持有利的生态环境,提供多品种的商品鱼,并达到高产的目的。这种养殖方式被世界公认为生态养鱼的杰作,CD正确
故选B。
13.D
【分析】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详解】A.1是鲢鱼又称白鲢,主要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A正确。
B. 2是鳙鱼又称花鲢,主要以水蚤等浮游动物为食,B正确。
C. 3是草鱼又称“草混子”,在水域中下层活动,以水草为食,C正确。
D.4是青鱼,是杂食性的底栖鱼类,D错误。
故选D。
14.D
【分析】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详解】四大家鱼是中国一千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四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而鲤鱼、鲫鱼、带鱼,不属于四大家鱼。
故选D。
15.D
【分析】(1)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2)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3)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章鱼、枪乌贼、扇贝、蛾螺、河蚌、蜗牛、田螺、文蛤、缢蛏、石鳖、牡蛎、鲍等。
【详解】A.四大家鱼是指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而不是“带鱼、鲤鱼、黄鱼、鲫鱼”,A错误。
B.紫菜属于多细胞藻类植物,B错误。
C.蜈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蜈蚣是节肢动物,C错误。
D.河蚌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依靠斧足运动,D正确。
故选D。
16.(1)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
(3) 黄色 蓝色 对照作用
(4)减小误差或避免偶然性
(5) 躯干部 流线 红 毛细血管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当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鱼用鳃呼吸,水从鱼口进入、通过鳃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水中CO2的含量增多。因此,在鱼口上方轻轻滴蓝色BTB溶液,发现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溶液变成黄色(注明: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色变黄色。)
【详解】(1)鱼用鳃呼吸,水从鱼口进入、通过鳃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因此小明做出的假设是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
(2)根据烧杯①和烧杯②对照,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3)根据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预测结果是烧杯①由蓝色变成黄色,烧杯②蓝色不变成黄色。
(4)为减小误差或避免偶然性,步骤3中“重复以上实验2次”。
(5)小明在实验中发现鱼的身体可分为三部分:头部、躯干部、尾部;呈流线。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所以颜色为鲜红色。
17.(1)鳃
(2) 乙 ③
(3)变小
(4)棉线长度只能模拟鱼鳃丝平面长度的变化,不能模拟鳃丝立体表面积的变化(或没有模拟鳃的颜色;没有模拟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等;合理即可)
【分析】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
图丙中①是鳃耙,②是鳃弓,③是鳃丝。
【详解】(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
(2)鱼的鳃丝数量多且细、长,表面具有黏液,在水中是展开的,所以,图乙模拟的是鱼在水中鱼鳃的状态,手指模拟了鱼鳃中③所示结构。
(3)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 几片鳃丝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死亡。
(4)本模拟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棉线长度只能模拟鱼鳃丝平面长度的变化,不能模拟鳃丝立体表面积的变化;没有模拟鳃的颜色;没有模拟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等。
18.(1)鱼的尾鳍在游泳中有控制前进的方向的作用
(2) 方案三 设置了对照组,对鱼的伤害小
(3) 不做处理的鱼 尾鳍 相同且适宜
(4)鱼的尾鳍在游泳中有控制前进的方向的作用
(5) 鱼的胸鳍和腹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 鱼的胸鳍和腹鳍能保持鱼体的平衡
【分析】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常用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小题1】作出假设是指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因此,此实验作出的假设是:鱼的尾鳍在游泳中有控制前进的方向的作用。
【小题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方案三设置了对照组,对于鱼的伤害小,因此方案三设计合理。
【小题3】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方案三中的对照组是不做处理的鱼。此实验除了尾鳍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尾鳍是变量。
【小题4】得出结论根据数据统计或实验验证等对假设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因此探究实验的预期结果是鱼的尾鳍在游泳中有控制前进的方向的作用。
【小题5】鱼的运动器官是鳍,有胸鳍、腹鳍、尾鳍、背鳍等。因此还可以提出:鱼的胸鳍和腹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作出的假设:鱼的胸鳍和腹鳍能保持鱼体的平衡。
19.(1)游泳
(2)鳃
(3) 生产 物质
(4)自动调节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终生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其结构特征适于生活在水中,并与水中的游泳相适应。
(2)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水槽中循环流动的水,溶氧量充足,有利于鱼用鳃获得较多的氧气。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某些细菌也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自己制作有机物,也属于生产者),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荷花等多种水生植物,属于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该池塘生态系统中散养的各种动物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它们能以污水中残留的有机质为食促进了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李红同学改造后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
目标解读
基础梳理
典例探究
达标测试
自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