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汉武帝时期的奏章将郡县并称,诸侯国与郡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区别,郡县制取得了完全胜利。推动郡县制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郡县制的开创 B.“推恩令”的实施 C.分封制的实行 D.行省制的推行
2.“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
A.总统对国会负责 B.中央机构分权与制衡
C.实行邦联制体制 D.总统可以干预司法权
3.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组成了第一届内阁。唐绍仪强调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副署。袁世凯则不经过内阁副署发布王芝详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唐绍仪及其同盟会的四个阁员被迫辞职。上述现象表明( )
A.责任内阁制度受到英国政治的影响 B.唐绍仪为争夺最高权力不择手段
C.袁世凯的独裁行径破坏了宪政体制 D.同盟会成制衡袁世凯的重要力量
4.下图所示为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人大代表选举大会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 )
A.基层自治制度的建立 B.政治协商原则的贯彻
C.现代法制体系的确立 D.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5.清王朝曾将西餐刀叉视为“野蛮杀伐”的饮食符号,认为吃西餐的洋人“未开化”,而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在颐和园设宴招待各国公使夫人时,宴会食物“全是中国式的,但是也预备了刀叉供来宾随意使用”。上述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清朝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B.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传统的华夷观念发生动摇 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
6.东汉末年,曹操打破察举制桎梏,施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而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确立兼重“德”“才”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沿用了近四百年之久。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
A.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B.蕴含着一定合理成分
C.使选官实现公平公正 D.巩固了曹魏政权统治
7.英国确立文官制度后,政府以法律形式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要求文官在政治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据此,英国的文官皆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不随政党竞争的胜负和政府的变更而进退。这一规定( )
A.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确保了文官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C.规范了政府中政务官的选用 D.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力
8.近代以来,中国的选官制度发生变革且更加趋向开放和平等。其中允许女子参加考试选官始于( )
A.晚清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9.按照宋朝律法,复仇之人应该是“谋故斗杀”,但父母之仇是不能化解的,为父母复仇是尽孝道的一种行为。根据《宋刑统》的规定,若有为父母复仇之事,则由地方法院来决定,对于为父母复仇的人,可以从轻发落。由此可见,宋代刑律( )
A.遵循重罪轻罚原则 B.深受儒家伦理影响
C.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D.开启礼法结合先例
10.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下列各组文献中均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提供法律依据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十二铜表法》 《独立宣言》
B.《罗马民法大全》 《凡尔赛条约》 《宅地法》
C.《权利法案》 《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共产党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
11.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C.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12.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桃花石”即“中国”的意思。如《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直译就是中国回鹘人。由此可以推断( )
A.少数民族政权正不断汉化 B.中原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各政权开启了同一化进程 D.民族共同体意识正不断发展
13.为庆祝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召开,某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特别发行一套“体育促进和平邮票”,体现了冬奥会团结全世界最优秀的冬季运动员,在和平友好、互相尊重的氛围中竞赛的主旨。该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联合国 D.欧洲联盟
14.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在国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国际组织,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都保有原始民主的特色
②英法美德在近代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③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④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由大国操纵建立,都没有发挥维护和平的作用
⑤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⑥当今世界已经建立了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⑤
15.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16.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宣布后,《中部日本新闻》在头版上发表评论说,“这种做法与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变化自如的快攻和削球同样出色”,这是一次“夺目的外交快攻”。由此可知,这次“外交快攻”( )
A.打破了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B.反映了中国外交的高度灵活性
C.消除了中美两国建交的障碍 D.表明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诚意
17.唐代管理户籍有两项重要的制度,一为“貌阅”,“年将入丁、老、疾、应征免课及给侍者,皆令县令貌形状,以为定薄,一定以后,不须更貌。”二是建立邻保组织,四家为邻、五家为保,“递相督察”,督察的主要内容为“按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唐代的这些制度(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B.旨在保障赋役征发以维护统治
C.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D.表明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18.有学者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已经习惯了在高福利制度下生活,因此他们认识享受高福利待遇是理所应当的。不过,政府确信自己是公民社会福利的馈赠者,是社会福利政府对公民的恩赐,这使得公民产生了负面心理因素。这些“负面心理因素”表现在( )
①反对政府加重财政支出 ②抵制政府削减福利待遇
③投身工作的积极性下降 ④积极投资成为食利阶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19.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议会由选举产生,市议员由选民选出,任期三年;议会管理本市的经济和社会事务,有权订立地方法律、征收地方税,负责社会改造工程;市政府必须定期公布城市财政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市民。英国的这一法律规定( )
A.完善了政府权力运行的机制 B.消弭了土地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C.为加强基层治理创造了条件 D.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20.农业的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发源地位于如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1.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反映了(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22.图2是一幅关于汉代农业的画像砖,画面左侧一人持长柄弯锄翻地松土,另二人并排俯身单手伸向地里,似为施播种子,动作整齐划一。这幅画像砖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图 2
A.综合国力的强盛 B.小农经济的繁荣
C.土地兼并的严重 D.农业的精耕细作
23.据国民政府统计,1935年全国共发生工业灾害2655次,伤亡5629人,损失估计为1027.2万元。而据当时工业安全协会推测,全国工厂在1935年可能发生的灾害在18032次以上,伤亡人数至少为22 568,损失估计至少有2172.6万元。这表明( )
A.近代工厂制度有待健全 B.国民政府轻视工业
C.侵华战争制约工业发展 D.民国缺乏社会保障
24.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的摆动着。”材料表明,当时曼彻斯特( )
A.钟表业非常发达 B.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C.出现严格的工厂制度 D.贫富差距缩小
25.唐代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有广州、泉州、扬州等,在这些城市中,外商店铺如波斯店、新罗店,林立于市。外国的商品随处可见,琳琅满目,中国的商品则被冠以形形色色的外国名称。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
①边疆局势实现稳定 ②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③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④海上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11世纪起,意大利中部一些城市的手工业发展起来:卢卡的金银器制造业、比萨的皮革业、米兰的武器制造业、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皮亚琴察的棉布亚麻混纺业、佛罗伦萨的布料加工业,以及众多城市的丝织业。据此推知,这些城市手工业的发展( )
A.助推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推动国内统一市场的实现
C.缘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得益于贸易交往的推动
27.农业发展迟缓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苏联在农业领域实施了(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计划经济 D.新经济政策
28.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29.1750年,《纽约公报》上有广告称:“华尔街的罗谢尔和夏普进口了来自英国伦敦的一些商品以低价出售,包括咸菜……绿茶、胡椒……瓶装腌制蘑菇、腌制洋葱、酱(油)等一批价格优惠的商品。”这主要反映了( )
A.近代世界商品贸易的发展 B.地理大发现后的物种交流
C.西方在商贸中的垄断地位 D.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性交流
30.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2001年入世前,进口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5.3%。入世后到2010年进口关税总水平进一步降至9.8%。这一系列的调整( )
A.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B.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结果
C.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D.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指出材料一描述的选官制度。(2分)思考相较这一制度,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4分)并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作用。(4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10)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0—1912年,德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41个增加到94个,人口由530万增加到1770万。1875年普鲁士制定了城市管理法规,不是一切问题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警察局和建筑师组成协调合作班子,统一规划城市,政府与建筑师共同起草方案,经市民广泛讨论。德国基本上是保留原有的老城区,使其成为商业中心,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使周围小城镇发展成多中心的城市郊区,这就使居民和住宅相对分散在古城区的四周,同时也解决排水、供暖及教育等问题。
——摘编自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材料二 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总数达5765万人,比1893年增长1.45倍,城镇人口的比重由6.0%上升到10.6%。同期欧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国为51.8%。1900年以前10万人的城市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后京津和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也较快。至1947年,天津人口达170万人,在产业工人和工厂数目等城市经济规模方面仅次于上海,而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德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建议。(6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C
6.B
7.A
8.D
9.B
10.C
11.A
12.D
13.C
14.D
15.A
16.B
17.B
【18.D
19.C
20.A
21.D
22.D
23.A
24.C
25.D
26.D
27.C
28.C
29.A
30.A
31.
(1)九品中正制。
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
作用: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意3点)。
(2)前期:废科举。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任意3点)。
后期:为科举平反。
原因:废除科举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任意2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为九品中正制。
第二小问创新之处,根据材料“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知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
第三小问作用,根据材料“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知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根据材料“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知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根据材料“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前期:态度:根据材料“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可知废科举。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可知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的弊端;根据材料“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可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根据材料“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可知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可知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
第二小问后期:态度:根据材料“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可知为科举平反。原因:根据材料“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可知废除科举带来消极后果;根据材料“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可知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可知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
32.(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德国政治统一的完成;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征:总体发展缓慢;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半殖民化色彩明显。(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3)建议: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持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等。(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原因:据材料“1880—1912年,德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41个增加到94个”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同时,工业化的进行使得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据材料“1875年普鲁士制定了城市管理法规……统一规划城市”可知德国政治统一的完成;据材料“政府与建筑师共同起草方案,经市民广泛讨论”可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2)特征:据材料“城镇人口的比重由6.0%上升到10.6%。同期欧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国为51.8%”可知总体发展缓慢,教欧美国家同期水平低;据材料“1900年以前10万人的城市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可知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多为通商口岸,半殖民化色彩明显。
(3)建议:据材料“同时也解决排水、供暖及教育等问题”可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据材料“地方政府、警察局和建筑师组成协调合作班子,统一规划城市,政府与建筑师共同起草方案,经市民广泛讨论”可知强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城市化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应该保持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