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2 20:28:33

文档简介

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 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熵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 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
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死 讯
老舍
这时候,真的消息与类似谣言的消息,像一阵阵方向不同,冷暖不同的风似的刮入北平。特别使小羊圈的人们兴奋的是一个青年汽车夫,在南口附近,把一部卡车开到山涧里去,青年和车上的三十多名日本兵,都摔成了肉酱。青年是谁?没有人知道。但是,人们猜测,那必是钱家的二少爷。他年轻,他在京北开车,他老不回家……这些事实都给他们的猜测以有力的佐证,一定是他!
晓荷听完了招弟报告的消息,心中并没有什么感动。他只觉得钱二少爷有点愚蠢。顺口答音[注]的,他告诉了大赤包。
大赤包要是决定做什么,便连做梦也梦见那回事。
“晓荷!”她的眼一眨一眨的,脸儿上笼罩着一股既庄严又神秘的神气,颇似西太后与内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似的。“去报告!这是你的一条进身之路!”
晓荷愣住了。教他去贪赃受贿,他敢干;他可是没有挺着胸去直接杀人的胆气。
“去报告?那得抄家呀!”晓荷觉得若是钱家被抄了家,都死在刀下,钱先生一定会来闹鬼!
“你这个松头日脑的家伙!你要管你自己的前途,管别人抄家不抄家干吗!再说,你不是吃过钱老头子的钉子,想报复吗?这是机会!”
“这个消息真不真呢?”他问。
“桐芳听来的,问她!”大赤包下了懿旨。
审问桐芳的结果,并不能使晓荷相信那个消息是千真万确的。他不愿拿着个可信可疑的消息去讨赏。大赤包可是另有看法:“真也罢,假也罢,告他一状再说!即使消息是假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叫上面知道咱们是真心实意地向着日本人,不也有点好处吗?你要是胆子小,我去!”
晓荷心中还不十分安帖,可是又不敢劳动皇后御驾亲征,只好答应下来。
桐芳又很快地告诉了高第。高第在屋里转开了磨。仲石,她的幻想中的英雄,真的成了英雄。假若她不必入尼姑庵,而世界上还有她的事做的话,她应当首先去搭救钱家的人。她去请桐芳帮忙。桐芳建议从墙头上爬过去。她说:“咱们的南房西边不是有一棵小槐树?上了槐树,你就可以够着墙头!”
高第愿意这样去冒险。她的心里,因仲石的牺牲,装满了奇幻的思想的。她以为仲石的死是受了她的精神的感召,她决定去爬墙,并且嘱咐桐芳给她观风。
高第短鼻子上出着细小的汗珠,手与唇都微颤着。好久,她心里一迷忽,手因无力而松开,她落在了地上。她看明白:只有北房的西间儿有一点灯光。她挪移到北屋外,屋里有两个人轻轻地谈话。她闭着气,蹲在窗下。屋里的语声是一老一少,老的(她想)一定是钱老先生,少的或者是钱大少爷。听了一会儿,她辨清那年少的是像胶东的人。这,引起她的好奇心,想立起来看看窗帘有没有缝隙。急于立起来,她忘了窗台,而把头碰在上面。她把个“哎哟”只吐出半截,可是已被屋中听到,灯立刻灭了。隔了一小会儿,钱先生的声音在问:“谁?”
“我!”她低声地回答。
钱先生吓了一跳:“你是谁?”
高第留着神立起来:“小点声!我是隔壁的大小姐,有话对你说。”
“进来!”钱先生先进去,点上灯。
钱先生本来穿着短衣,急忙找到大衫穿上,把纽扣扣错了一个。“冠小姐?你打哪儿进来的?”
“我由墙上跳过来的,钱伯伯!”她找了个小凳,坐下。
“跳墙?”诗人向外打了一眼。“干吗跳墙?”
“有要紧的事!”她觉得钱先生是那么敦厚可爱,不应当再憋闷着他。“仲石的事!”
“仲石怎样?”
“伯伯,你还不知道?”
“不知道!他没有回来!”
“大家都说,都说……”她低下头去,愣着。
“都说什么?”
“都说他摔死一车日本兵!”
“真的?”老人的油汪水滑的乌牙露出来,张着点嘴,等她回答。
“大家都那么说!”
“啊!他呢?”
“也……”
老人的头慢慢往下低,眼珠往旁边挪,不敢再看她。高第急忙地立起来,以为老人要哭。老人忽然又抬起头来,并没有哭,只是眼中湿润了些。他倒了大半茶杯茵陈酒,一扬脖喝了一大口。用袖口抹了抹嘴,眼亮起来,他看着高处,低声地说:“死得好!好!”打了个酒嗝,他用乌牙咬上了下唇。
“钱伯伯,你得走!”
“走?”
“走!大家现在都吵嚷这件事,万一闹到日本人耳朵里去,不是要有灭门的罪过吗?”
“啊!”钱先生反倒忽然笑了一下,又端起酒来。“我没地方去!这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坟墓!况且,刀放脖子上的时候,我要是躲开,就太无勇了吧!小姐,我谢谢你!请回去吧!”
高第心里很不好受。她不能把她父母的毒计告诉钱先生,而钱先生又是这么真纯,正气,可爱。她用一点笑意掩饰了她心中的不安,而说了声:“我不用再跳墙了吧?”
“当然!当然!我给你开门去!”
高第不能明白老诗人心中的复杂的感情,而只觉得钱先生的一切都与父亲不同。不是在服装面貌上,而是在一种什么无以名之的气息上,钱先生就好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尊严。到了大门内,她说了句由心里发出来的话:“钱伯伯,别伤心吧!”
钱老人嗯嗯地答应了两声,没说出话来。
[注]顺口答音:北京话,指未经认真思考,就信口随意应承。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减)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仲石开汽车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消息传来,大赤包有了巴结日本人的想法,冠晓荷却因无法确定消息真假而内心犹豫。
B.高第认为钱仲石是个英雄,并且幻想仲石的死是受了自己的精神的感召,足见高第异想天开,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C.“灯立刻灭了”,是怕暴露室内的谈话者,“隔了一小会儿”才问,是因为想听一听动静,可以看出钱先生的警觉与谨慎。
D.高第介绍自己是“隔壁的大小姐”,看出其自视甚高;称呼钱先生是“伯伯”“诗人”,足见其对钱先生的尊敬。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画横线句子把消息比喻成方向不同、冷暖不同的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真假难辨,好坏兼有。
B.本文以“死讯”为线索,展现了小羊圈生活的众人在面对钱仲石可能牺牲的消息时的不同表现,在对比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本文场景相对集中,采用人物对话,很多段落很简短,甚至是一字一段,这让小说的叙述更加紧凑而集中。
D.桐芳这一人物出场不多,作者刻画也极为简省,但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勾连起冠家和钱家,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7.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钱先生心中的“复杂的感情”是什么。(6分)
8.老舍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简单的,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本文的这一特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妃嫔媵墙,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缓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率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9.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廊腰漫回,檐牙高啄 漫:萦绕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渺小。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
1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阿房宫赋》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描写出在阿房宫里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
B .选文画波浪线①句中作者连用了六个“也”字,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豪华奢侈生活的羡慕之情。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
D.选文画波浪线②句中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作比较对象,一方面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 1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5分)
( 2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
杜荀鹤
家隔重湖归未期,更堪南去别深知。
前程笑到山多处,上马愁逢岁尽时。
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诗。
朱门只见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注]?
[注]阿:作语气助词,表示询问。阿谁:谁个,谁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说在长沙已家隔重湖,归期未卜,又不堪离开好友继续南行;言浅情深,直抒胸臆。
B.“山多处”扣题中“游桂岭”三字,隐喻仕路坎坷、前程渺茫,“笑”字有自我解嘲之意。
C.颈联上句中的“四海”与“四海无闲田”中的“四海”含义相同,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D.杜荀鸻的律诗善于以家常语作工巧对,如本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精巧,用词浅显平易。
14.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3)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落泪。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6-18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经验里,四面孔子雕像还是第一回见到。四面,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四至”,即君子修为需要达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目标。当然,四至是递进式的,不同的人实现的目标各不一样,孔子从来不认为每个弟子的修为都应该达到这四至。孔子主张 ,也主张 ,在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岗位上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君子。如同这尊雕像一样,虽然指向不同却基于一体,把它们聚合成一体的是学习,向古人学,向社会学,向自然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这层意义上讲,四面孔子立于校园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尊孔子四面雕像在我心中活起来了。我深知孔子作为国人的骄傲,不仅只有“四面”;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还有诸子百家,文史英华,巧匠百工,唐风宋韵……在文化日益自觉、日益自信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日益加深,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四面孔子”这样 的作品,正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打开方式。通过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将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尽情挥洒、融入其中。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有教无类 因人而异 无可辩驳 独具匠心
B. 不耻下问 因人而异 毋庸置疑 别具匠心
C.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毋庸置疑 独具匠心
D. 不耻下问 因材施教 无可辩驳 别具匠心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将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融入其中、尽情挥洒。
B.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融入其中、尽情挥洒。
C.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将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尽情挥洒、融入其中。
D.通过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尽情挥洒、融入其中。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四至”这一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
C.“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小学教材的内容。
D.恰恰运气坏,一个“东洋婆”走过来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题。(本题共1小题,6分)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①______。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②______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③______,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19、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20、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金陵十二钗的是(3分)( )
A.王熙凤 B.李纨 C.薛宝钗 D.刘姥姥
2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个判词中“金簪雪里埋”所指的人物是(3分)( )
A.林黛玉 B.贾元春 C.贾探春 D.薛宝钗
五、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假期,我们经常去旅行。有的人十分理性,生怕出现什么变故,于是总是做好一切攻略,设想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好应对策略,最终顺利到达终点;有的人比较感性,不在乎路上的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遇水架桥,逢山开路,虽一路历经艰险,但最终也到达了终点。其实人生亦如此。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C(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是受苏联文化和文学传统影响。)
B(并不是所有当代作家都已抛弃西方作家开始文化寻根。)
D(A项是谈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B、C两项是谈要创新,不是谈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D项是谈有足够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①选入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结合材料一概括入选古诗文的特点
②将大量的古诗文选入教材,更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答到增强文化自信即可;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从学生个人受影响的角度回答,类似答案均可给分;或进一步回答“增强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建设国家、民族”可给
文学类文本阅读
5.C
【解析】A项,冠晓荷犹豫还因为怕钱先生冤魂来闹,自己不得安生。B项,高第“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缺少依据。D项,“自视甚高”缺少依据,“诗人”不是高第对钱先生的称呼。
D
【解析】勾连冠家和钱家的是高第,不是桐芳。
7.
①儿子可能牺牲的消息,让钱老先生极度悲痛;
②儿子为了抗日而牺牲,他为儿子的选择感到自豪,为儿子能够消灭敌人感到庆幸;
③面对可能到来的“灭门”之罪,不逃避,内心决绝。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6分)
8.
①通俗易懂。用语直白,质朴,运用北京方言,如“顺口答音”等,体现京味特色,易于百姓理解,体现文字的“简单”。
②简洁明快。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对话部分直截了当,塑造形象笔墨减省,叙述故事紧凑集中,体现“简单”。
③幽默风趣。“颇似西太后与内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似的”“皇后御驾亲征”“懿旨”等,大词小用,庄词谐用,幽默风趣,立足老北京的社会特点,有讽刺效果,是“群众”的语言。
(每点2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古代诗文阅读
(二)古代诗歌阅读
9.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杳:遥远得踪迹全无。句意: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10.C 《阿房宫赋》是文赋,不是骈赋;
本题考查识记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11.B 选文划线①句中作者连用了六个“也”字,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揭示出秦始皇荒淫的生活。
12.(1)妍,美丽; 漫立,久立; 幸,皇帝到某处。
译文: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2)铛,当作铁锅; 弃掷,丢弃; 逦迤,接连不断;
译文: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不觉得可惜。
C(C项中“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这一理解不正确。结合语境,“四海内无容足地”是表现了作者四海飘零、无处可依的困苦境遇)
①借代。以“朱门”代指当权的达官贵人,以“孤寒”代指身世寒微的人,表达了诗人出身寒微的悲苦之情。(2分)
②对比。“朱门”与“孤寒”两相对比,突出两者地位悬殊,表达了诗人沉沦下僚、仕进无望的担忧。(2分)
③反问。“独……阿谁”是反问,表达了诗人问路无门、无处可依的辛酸之情。(2分)

语言文字运用
C 17.B 18.A
19.①减盐的重要性
②这一想法很片面(或“减盐远非如此简单”)
③为了彻底排盐、过量食盐莫摄入,蔬菜水果宜多吃,运动喝水要牢记。
四、整本书阅读
20.D 21.D
写作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旅行态度:一是理性的人会提前设想一切旅行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好应对策略,这样步步为营,尽可能避免旅行中遇到困难,从而顺利到达终点;二是感性的人不在乎路途上的困难,无所畏惧,历经困难,一一克服,最后也到达了终点。要求对这两种人生态度进行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和权衡。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理性是感性的基石,正确地分析、把握、利用一切存在条件是感性发挥作用的关键。感性使理性有了温度,让人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现实,促使我们全面发展。感性与理性殊方同致,源于现实也服务于现实。
材料没有否定哪一种态度,因此,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态度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立意。从理性者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做足准备,奔赴成功”“准备,是人生成功的阶梯”“理性计划人生,方能筑就辉煌”等;从感性者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人生要有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打造自己的人生”“敢于战胜一切人生险阻”等;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理性与感性结合,方能好上加好”“理性,感性,孰轻孰重”“放飞感性的热情,沉淀理性的智慧”等。在写作时要有辩证思维,分析对待理性与感性的态度,并融合生活实际与个人成长经历,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思考。
立意:
1.做足准备,奔赴成功。
2.人生要有勇气,无所畏惧。
3.敢于战胜一切人生险阻。
4.理性,感性,孰轻孰重。
5.放飞感性的热情,沉淀理性的智慧。
例文:
放飞感性的热情,沉淀理性的智慧
旅行时,有些人感性十足,不管前方有何险阻,会发生怎样的意外,他都凭着自己的意念勇往直前;有些人富有理性,总是想把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梳理清楚,以便应对突发情况,保证顺利到达终点。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该如何看待感性与理性呢?
诚然,感性的热情是点燃成功之火的关键因素。当我们的内心充满热情时,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一股力量推动我们前行,从而克服困难,超越自我,更加努力地去完成目标。君不见,是感性的力量,让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以“高龄”八战奥运,创造母爱奇迹;君不见,是感性的力量,让漫画家宫崎骏构筑魔幻温暖的动画世界,治愈无数心灵;君不见,是感性的力量,让作家三毛选择在旅途中游学,写下动人文字。而年轻的我们,也正因感性的热情,全力奔赴心中的所爱与所想。
然而,“冲动是魔鬼”。若我们一味在感性的驱动下想做就做,想走就走,随心所欲,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留下遗憾。因为感性,前秦将领苻坚盲目进发,惨败于淝水之战;因为感性,刘备恃强冒进,在夷陵之战中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其实,此时若有理性干预,就可避免恶性后果。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在感性之时拭亮理性之光。
白岩松曾说理性是奢侈品,的确,现实中我们似乎从来不缺感性的热情,缺的是理性的智慧。人生路上,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方能得胜利,而胜利反过来又能坚定信心,巩固深藏未露的感性力量。回顾历史,越王勾践背负奇耻大辱,但他克制自己的情感,运用理性的智慧,卧薪尝胆,最终“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掉吴国。试想,在长征路上,如果没有毛泽东等人理性地进行领导指挥,沉着地制定作战计划,恐怕红军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血汗将会空空流去,“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也不会出现。他们都是理性的智者,用冷静沉着的审慎态度应对人生中的变化,最终成就了辉煌人生。
不过,理性和感性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行路上,要做到“两条腿走路”,兼顾感性与理性。有了感性,方能勇往直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了理性,方能三思而行,避免不应当的损失。若能这样,人生之路定会顺畅。
朋友们,感性是人生的一种姿态,理性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只有放飞感性的热情,沉淀理性的智慧,我们才能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有力量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