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认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4、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6、意识到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阅读课本,识记知识: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在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引起动物或人患病:如:扁桃体炎(链球菌,细菌);足癣、小麦叶锈病(真菌)。
3.与动植物共生: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①真菌与藻类植物共生形成地衣②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植物共生形成根瘤③肠道内细菌与动物(包括人)共生。
1.下列关于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动植物就会生病
B.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C.豆科植物根上共生着根瘤菌能提高土壤肥力
D.足癣是由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引起的疾病
答案:A
【分析】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详解】A.有的细菌和真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使物质腐烂变质,但有些细菌和真菌是有益的,如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酵母菌可以制作面包、酿酒等,A错误。
B.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在制造有机物,因此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B正确。
C.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氨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此豆科植物根上共生着根瘤菌能提高土壤肥力,C正确。
D.真菌使人患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人患手癣、足癣等疾病,D正确。
故选A。
2.一名同学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后,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了本节内容。下列选项与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相对应的是( )
A.香菇、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根瘤菌
B.霉菌、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结核杆菌
C.霉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根瘤菌
D.香菇、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结核杆菌
答案:C
【分析】在自然界中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自然环境被植物利用,细菌、真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详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如图示中的①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真菌,如香菇、霉菌等。
(2)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使人患臂癣、足癣、牛皮癣等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所以图示中的②表示: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的现象。
例如:a.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
b.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与植物共生的固氮根瘤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c.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
d.生活在人体肠道中的一些细菌,从人体获得营养生活,它能够制造对人体有益处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所以图解中的③表示与动植物共生,比如④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
故选项与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相对应的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选择题
1.小芳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一章内容后制作了一种简易的食物保存装置,对此装置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此种保存方法和冰箱贮存食物的原理相同
B.加清水主要为了阻止空气中微生物的进入
C.对食物加热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
D.食物腐败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生长和繁殖
2.苹果、梨、葡萄、草莓等水果容易发生腐烂现象,引起腐烂的根本原因是( )
A.新鲜水果糖分含量过高 B.细菌和真菌的侵染繁殖
C.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D.防腐剂用量过少或不当
3.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细菌和真菌的参与。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B.真菌一般进行分裂繁殖
C.大多数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大多数真菌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在温暖的环境中久放的萝卜会逐渐变成空心,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 )
A.萝卜进行蒸腾作用,散失了较多的水分
B.被周围的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
C.萝卜呼吸作用消耗了其中的有机物
D.萝卜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停止
5.抗生素的研制和使用使亿万人受益,但滥用抗生素也会带来严重后果。下列关于抗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真菌能产生抗生素 B.抗生素可治疗流感
C.生病时应大量服用抗生素 D.抗生素只杀致病细菌
6.幽门螺杆菌(如图)是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及鞭毛的细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下列有关该细菌的叙述,正确的( )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与人属于共生关系
C.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D.利用孢子繁殖后代
7.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和细菌、真菌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能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制造有机物
B.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落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
C.正常生活时都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D.都是各种动物的食物来源,为动物提供营养和能量
8.小王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图示的分析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
B.丙通过捕食乙,能获取乙的全部能量
C.乙通过过程①能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D.乙和丙的遗体、排泄物会被甲、丁分解转化
9.细菌和许多真菌“无影无踪”,但又“无处不在”,人们对它们“爱恨交加”。以下关于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B.细菌和真菌通过与动植物共生而使其患病
C.细菌和真菌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细菌和真菌主要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
10.抗生素是( )
A.细菌和真菌产生的能够杀死某种致病细菌的物质
B.真菌产生的能够杀死某种致病细菌的物质
C.细菌产生的能够杀死某种致病细菌的物质
D.真菌产生的能够杀死某种致病真菌的物质
11.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2.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杀灭肉汤内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B.此套装置放到任何温度条件下实验结果都相同
C.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阻止外界细菌进入B试管内
D.试管A中的肉汤会先腐败
13.下面各项中属于共生现象的是( )
①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 ③某些藻类和真菌形成地衣 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 ⑤牛瘤胃内的细菌,可以帮助牛分解和利用纤维素 ⑥红色毛癣菌导致人患足癣和手癣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4.土壤是无数微生物的家园,常见的微生物有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根瘤菌、酵母菌、霉菌等。下列有关土壤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原核生物 B.都能促进物质转化
C.都靠孢子繁殖后代 D.都只能营腐生生活
15.下列诗词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阐释错误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苔藓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生物的先天性行为
二、非选择题
16.某小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如表三种实验方案:以下三种方案都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请分析回答:
甲组 乙组
方案1 放在无菌的条件下 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 灭菌后放在无菌的条件下 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 灭菌处理放在无菌的条件下 灭菌处理再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的条件下
(1)你对该实验作出假设是 。
(2)该实验的实验组是 。
(3)实验过程中使树叶保持湿润的原因是 。
(4)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的原因是 。
(5)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方案 ,原因是 。
17.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为乳酸,乳酸可降解塑料,为了探究“嗜淀粉乳杆菌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研究人员将厨余垃圾制成培养基,取300mL平均分成三份,分别采用下列三种发酵方法进行处理:
不灭菌接种(A):在厨余垃圾培养基上直接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
灭菌后接种(B):将厨余垃圾培养基用灭菌锅高温灭菌20分钟,冷却后再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
不灭菌不接种(C):厨余垃圾培养基不灭菌,且不接种嗜淀粉乳杆菌。
②将三份处理后的培养基都放置于无氧,35℃环境下发酵,每隔24h取样并分析乳酸浓度,所得数据绘制折线图,如图所示。
③同时,研究人员也分析厨余垃圾在上述三种发酵条件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发现微生物的种类越多,乳酸产量越高。
(1)嗜淀粉乳杆菌属于 (填“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填“有”或“无”)成形的细胞核。
(2)该研究形成两组对照实验,若A和C形成对照,探究的问题是 。请写出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所采取的其中一项措施: 。
(3)实验中乳酸含量越高代表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据图可知,48h时乳酸产量最高的处理方法是: (填字母)。
(4)结合资料写出一项处理厨余垃圾的意义: 。
18.实验探究
为探究细菌是否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取两套干净的培养皿,将写有甲、乙字样的标签分别贴在培养皿底部(分为甲、乙两组)。
步骤2:分别在两套培养皿内放入等量的同一种树的树叶后盖上培养皿盖,并将此两套培养皿都进行高温处理。
步骤3:在无菌条件下,在甲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能够分解树叶的细菌和蒸馏水,在乙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步骤4:分别把甲乙两套培养皿放在温暖的地方。
请分析并回答:
(1)本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 。
(2)将装有树叶的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
(3)分成甲、乙两组的目的是为了做 实验,其中, 组属于对照组。
(4)“在甲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能够分解树叶的细菌”相当于细菌培养过程中的 步骤。
(5)“在两套培养皿内放入等量的同一种树的树叶”的原因是 。
(6)实验结果预测: 组培养皿内的树叶被分解。
(7)“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 条件。
19.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循环增值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人们想出了“放茸归田”的妙招。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是一种喜欢“吃草”的蘑菇,让它生活在小麦田里,分解前茬小麦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了二氧化碳、水和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改良了土壤。种植的后茬小麦颜色、长势和产量都好于其他未种赤松茸田块里的小麦。
(1)赤松茸是一种喜欢“吃草”的蘑菇,构成它的细胞里有成形的 ,因此是真核生物。它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
(2)赤松茸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参与了自然界中的 循环。
(3)“放茸归田”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附: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A
【分析】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详解】A.冰箱贮存食物是利用低温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图中所示的保存方法是利用高温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和冰箱贮存食物的原理不同,A错误。
B.由图我们可以看出清水将B盆进行了封闭,阻止空气及空气中微生物的进入,有利防腐,B正确。
C.利用高温加热的方法能杀死细菌等微生物,对食物加热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C正确。
D.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上的有机物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D正确。
故选A。
2.B
【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详解】A.新鲜水果糖分含量过高不会导致腐烂,A错误。
B.水果腐烂的根本原因是细菌和真菌的侵染繁殖,B正确。
C.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农药残留,但不会直接导致水果腐烂,C错误。
D.防腐剂用量过少或不当也不是导致水果腐烂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B。
3.D
【分析】1.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另外,有些细菌除具有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生有鞭毛。
2.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
【详解】A.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A错误。
B.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真菌一般进行孢子繁殖,B错误。
CD.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C错误,D正确。
故选D。
4.C
【分析】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详解】A.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了较多的水分,这样将会导致萝卜大量失水,出现皮皱缩现象,不会出现变空心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萝卜,会出现腐烂现象,不会出现变空心现象,B不符合题意。
C.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所以萝卜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有机物减少,萝卜在温暖的环境中放久了会逐渐空心,重量减轻,C符合题意。
D.萝卜长成后,高度分化的细胞的却会停止分裂和生长,不会出现空心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分析】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但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现在,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使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物。
【详解】A.青霉菌是真菌,可以产生抗生素,A正确。
B.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B错误。
C.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增强,也会杀死正常的有益菌,C错误。
D.抗生素不仅能杀死致病细菌,也会杀死其他细菌,D错误。
故选A。
6.A
【分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熟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A正确。
B.幽门螺杆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吸收营养物质,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
C.幽门螺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异养生物,C错误。
D.幽门螺杆菌是细菌,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D错误。
故选A。
7.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A.细菌包括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包括腐生的分解者和寄生的消费者,故能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制造有机物不是绿色植物和细菌、真菌的共同点,A错误。
B.绿色植物和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不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落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
C.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故绿色植物和细菌、真菌正常生活都需要土壤、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等因素,C正确。
D.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为各种动物提供食物来源,为动物提供营养和能量,而细菌和绝大多数真菌不是动物的食物来源,D错误。
故选C。
8.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分解者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A.按照图中箭头所示,甲、乙、丙、丁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A不符合题意。
B.此生态系统中,乙是生产者,丙通过捕食乙来获得能量,但能量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单向的,故乙的能量不能全部进入丙体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乙生产者通过①光合作用过程,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C符合题意。
D.甲是分解者,乙和丙的遗体、排泄物会被甲分解转化,而丁是消费者,不会分解和转化乙和丙的遗体和排泄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分析】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域,为单细胞生物;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有的是单细胞的,有的是多细胞的,大都体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A.细菌为单细胞生物,真菌有的是单细胞的,如酵母菌,有的是多细胞的,如霉菌,A符合题意。
B.细菌和真菌通过寄生动植物体内,从而使其患病,B不符合题意。
C.细菌和真菌有的进行有氧呼吸,有的进行无氧呼吸,C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体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A
【分析】有的细菌、真菌能引起多种疾病,而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详解】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可以杀死某些致病细菌,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①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②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详解】呼吸作用的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细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营养物质有机物。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杀灭肉汤内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增强说服力,A正确。
B.该实验控制的变量应该是细菌,其它条件应该都相同且适宜。因此,此套装置放到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观察实验现象,B错误。
C.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阻止外界细菌进入B试管内,与A装置形成对照,C正确。
D.试管A中的肉汤会先腐败,直玻璃管容易使细菌进入,D正确。
故选B。
13.C
【分析】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
【详解】①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与植物共生的固氮根瘤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玉米为黑粉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但是黑粉菌导致玉米患病减产,两者不属于共生关系。 ③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这里细菌与植物之间并不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⑤在牛瘤胃内的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⑥红色毛癣菌导致人患足癣和手癣,红色毛癣菌导致人患病,两者不属于共生关系。
故选C。
14.B
【分析】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属于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主要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真菌。
【详解】A.酵母菌和霉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枯草杆菌、酵母菌、霉菌等土壤微生物都营腐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大肠杆菌营寄生生活,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它们都能够促进物质转化,B正确。
C.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根瘤菌属于细菌,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C错误。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大肠杆菌营寄生生活,D错误。
故选B。
15.C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维持动物最基本生存的需要。
【详解】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腐生微生物将植物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促进了物质循环,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草影响了豆苗的生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反映的是春天来了,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湖水变绿,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鸟类的繁殖行为,是鸟类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D正确。
故选C。
16.(1)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2)乙组
(3)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4)为了保证除实验变量外的其它条件都相同
(5) 三 变量只有一个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根据题干:某小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因此,该实验作出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2)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该实验的实验组是乙组,乙组对实验变量进行了处理。
(3)细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质。因此,实验过程中使树叶保持湿润的原因是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4)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5)方案三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可见,只有方案三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与方案一和方案二比较,方案三最能说明问题。
17.(1) 单细胞 无
(2) 嗜淀粉乳杆菌可将淀粉分解为乳酸吗? 无氧、35度、每隔24小时、300mL平均分成三份(写出一项即可得1分)
(3) 越强 A
(4)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为乳酸,而乳酸可降解塑料,减轻“白色污染”。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检,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嗜淀粉乳杆菌属于细菌,单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相比,细菌无成形细胞核,仅有DNA集中的区域,即拟核属于原核生物。
(2)A和C形成对照,变量为是否接种嗜淀粉乳杆菌,因此探究的问题是嗜淀粉乳杆菌可将淀粉分解为乳酸吗?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均需相同且适宜。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所采取措施为:无氧、35度、每隔24小时、300mL平均分成三份。
(3)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为乳酸,则产生的乳酸含量越高代表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越强;据图可知,48h后乳酸产量最高的发酵方法是A曲线代表的不灭菌接种。原理是:除了经接种获得的嗜淀粉乳杆菌以外,没灭菌的培养基中也存在天然的能把淀粉分解为乳酸的菌种,因此与其他两组相比它产生的乳酸产量最高。
(4)由资料可知,处理厨余垃圾的意义是: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分解成乳酸,而乳酸可降解塑料,减轻“白色污染”。
18.(1)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2)灭菌
(3) 对照 乙
(4)接种
(5)保证单一变量原则
(6)甲
(7)水分
【分析】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来源,这种生活方式为异养,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有的细菌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营腐生生活;有些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有机物,营寄生生活。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
【详解】(1)此实验是为了探究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因此可提出的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2)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在接种前,培养基和培养皿应经过高温灭菌处理,以杀死其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排除实验外其它环境的污染。
(3)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甲乙除了有无细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故分成甲乙两组是为了做对照;在对照实验中,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实验组。为了确证实验组的结果是由人为进行的这种处理引起的,需要用同样的研究对象,另外设置不作上述处理的一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的未作实验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对照组。因为乙组没有做细菌处理,故乙是对照组。
(4)接种就是把已有的菌种,用某种方式取少量的菌种,接到培养基上的过程。所以,“在甲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能够分解树叶的细菌”相当于细菌培养过程中的接种步骤。
(5)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在两套培养皿内放入等量的同一种树的树叶,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6)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所以甲组培养皿内的树叶被分解。
(7)由于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充足的营养物质。
19.(1) 细胞核 孢子
(2) 分解者 物质
(3)生物能影响环境
【分析】蘑菇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它们的每个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这四个部分,它们的细胞内都有细胞核,所以蘑菇属于真核生物。
【详解】(1)蘑菇属于真菌,真菌的细胞里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它的繁殖方式是通过孢子繁殖后代。
(2)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无机环境,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再利用,从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的循环。可见赤松茸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参与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3)自然界中的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着环境。“放茸归田”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目标解读
基础梳理
典例探究
达标测试
自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