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答谢中书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7答谢中书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3 10:42:4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7《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 ,号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 ”。著有 。21·cn·jy·com
2、给加点字注音
欲颓( ) 与( ) 将歇( ) 竞跃( )
3、解释重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 (2)四时俱备  时: 俱:
(3)晓雾将歇  歇: (4)夕日欲颓  颓:
(5)沉鳞竞跃  竞: (6)古来共谈  共: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    欲界: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4、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句是: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5、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语段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3、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并说说其作用
6、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用: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21教育网
6、“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导学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导学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21cnjy.com
(3)康乐, 即谢灵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www.21-cn-jy.com
二、自主学习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4)晓雾将歇( )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 21世纪教育网 )竞跃
3、《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 ,又像一首流动的 ,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
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 ( ) 。
第二层 ( ) 。
第三层 ( ) 。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 ( 21世纪教育网 )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21·cn·jy·com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2·1·c·n·j·y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课堂检测: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参考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 http: / / www.21cnjy.com ),沉鳞竞跃”,由静景传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21教育网
3、无人能欣赏景物的妙处,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谢中书比肩。
五、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7《答谢中书书》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解题导入:答:答复;谢中书:谢徵,作者 ( 21世纪教育网 )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信。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朝人,文学家、道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 ( http: / / www.21cnjy.com )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1教育网
三、听读课文: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四、理解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 ( 21世纪教育网 )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五、整体感知: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歇”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3、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再读全文试在文中找一找是如何搭配的。
动静相衬之美: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 ( 21世纪教育网 )跃水为动。
4、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感官调动:视听结合;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六、合作探究: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八、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徵,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作者:陶弘景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陶弘景
南朝人,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就看到这儿吧,
你有什么感悟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赞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消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争着
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人间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参与,此处指“欣赏”
它,代“自然之景”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歇”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动静相衬之美: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再读全文试在文中找一找是如何搭配的。
4、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感官调动:视听结合;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答谢中书书
总引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
日夕变景
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
山川中的静景之美
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
感慨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